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個秋天果然是多事之秋。不光是警察頻繁犧牲(有對比方知珍惜,將心比心才會痛徹心扉,祝一路走好!),文藝界更是眾星隕落,評書大師單田芳、笑星師勝傑,音樂家盛中國、著名主持人李詠……
昨天壞消息再次傳來,影響了幾乎所有華人的武俠小說泰鬥金庸(查良鏞)與世長辭。起初我還不太相信,因為他早「死過」多少回了,結果發現人民日報微博也發了。
說他影響所有華人毫不誇張,有人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金庸當時有多火呢,反正我記得,租書的地方,金庸的書被翻得最爛。
金庸不僅自己火,還帶火了金庸新、全庸、金康、全康、金庸巨、金庸大,這些署名的書竟然都好租。
金庸對華人的影響,其實還遠不止紙質的圖書,還包括圍繞金庸的二次創作、甚至三次創作(遊戲),有一部巨星雲集的爆笑電影《東成西就》我看了不下十遍,沒看過的趕緊去看。
還比如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包租婆叫小龍女,包租公叫楊過,他們的組合叫神鵰俠侶,火雲邪神蛤蟆功的「開山鼻祖」也是金庸,後來被歐陽鋒發揚光大。
周星馳在《武狀元蘇乞兒》中,用到了丐幫以及丐幫洪七公的第七代傳人,蘇乞兒最終用降龍十八掌戰勝了趙無極。
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也不忘向金庸致敬,幾處用到金庸作品的元素,比如華山派的獨孤九劍。
總之,金庸的作品,包括金庸創作的專有詞彙、塑造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無孔不入了。他的作品必然不朽,千古流傳。
不過實話實說,我看他的原著並不多,只看過《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還是十幾歲的時候。
那時候正讀高中,我一個同桌他是個金庸迷,他只有三個狀態,要麼在看金庸,要麼在聊金庸,要麼上課正在睡覺,所以他成績比較差。
當時班主任進行了一項嘗試,在學習上實行精準扶貧,讓一個成績好的幫扶一個成績差的。他是我對口的扶貧對象。
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我從前三被他帶到了二十名開外,而他還是五十多名的釘子戶。因為在他的強烈推薦下,我也開始看了。他晚上熬夜看,白天把書給我他睡覺。
由於時間很倉促,而且還要提防著老師沒收,所以看得比較粗略,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郭芙把楊過胳膊砍下來了,還有尹志平道長竟然……
尤其後邊的這個情節,耿耿於懷了很久,甚至遷怒於作者,覺得金庸太狠了。
再後來由於成績下滑嚴重,作為學習委員的我,遭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我跟同桌也被分開了,我自己也覺得目前看不太合適,還是要想辦法考大學。
後來上了大學,用電腦方便了,關於金庸的作品就以看影視劇為主了,宿舍裡幾個人圍坐在電腦前,兩三天就能看一部。
不過我相信很多人跟蛋總有一樣的感覺,時間越長對他的作品了解越深,也越全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也有一千個韋小寶。
比如初看《鹿鼎記》,我的關注點就是韋小寶,一個徹頭徹尾善於鑽營的小滑頭,這部作品就是他的人生奇遇記,從一個婊子養的開始,然後離奇步步高升,一直到韋爵爺、撫遠將軍。
但是時間長了,發現他只是一個線索,作者只是用這樣一個有趣的人物角色,串起了清初康熙年間所有的大事:捉鰲拜、去三藩、收臺灣,一直到雅克薩之戰的《尼布楚條約》。
越是了解金庸的作品,越對他佩服有加,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至今也沒想明白,他的腦洞該有多大,各種門派的功夫無一不精,官場潛規則爛熟於心,連少女微妙情感都把握得神準。
因為想不通,所以對這個人就產生了好奇,結果發現這個人果然不一般,給我的感覺就是「俠義心腸,文人風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第一,淡泊名利,熱衷於慈善。金庸讀者遍及全球,雖然說他身價不菲,但是相對於他應該得的收入,已經非常少了。
說實話70後、80後甚至90後所看他的作品,幾乎全是盜版的,甚至有很多正版的也從未向金庸先生付過版費。
後來我們這邊重視智慧財產權了,但是他也不願意多收,比如央視翻拍《笑傲江湖》他只象徵性要了1元的版權費。
雖然他1972年封筆之後收入變少,但是他對慈善的投入卻越來越大。
1993年他給北大捐贈了100萬,作為國學研究院的啟動資金。
2007年他再次捐贈了一千多萬設立金庸國學基金,資助北大國學研究院。他表示,自己不是生意人,只是一個普通作家,這1000萬的捐款是自己寫書的辛苦錢。
當被記者問及捐款的理由時,金老十分淡然地表示「沒有任何理由,該捐就捐」,而且在捐款時金老反覆叮囑北大要保密,不要聲張。
幾十年來,他為各種愛心活動捐款不計其數,其中僅為香港中文大學便捐贈了1000萬港幣、為浙江嘉興一中捐贈了300萬港幣,並無償將雲松書舍捐贈給杭州政府。
周星馳在《功夫》中因為用到了金庸一些武俠元素,特此上門找金庸交版權費,包括楊過、小龍女、神鵰俠侶、楊過的太極拳、小龍女的獅子吼、火雲邪神的蛤蟆功。
金庸先生笑著對周星馳說:「你用了6處地方,每個地方給1萬吧」,總共支付6萬港元,而金庸轉手就則將這筆錢捐給南亞海嘯的重災區。
金庸對慈善慷慨,對自身卻十分「吝嗇」,一天三餐儉樸無華,一碗米飯、一盤青菜或一小盤魚或肉。用餐時,若不小心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他都要用筷子夾起來吃掉。
第二,國家大義之前,他不計前嫌,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含糊,敢於頂著壓力仗義執言。
他跟政府之間其實是有「殺父之仇」的,這要從他的身世說起。金庸出身浙江海寧的名門望族(大地主),可以說是「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到金庸出生的時候,他們家雖然沒落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家裡仍有3600畝地,100多個佃戶。
他表哥是徐志摩,他姑父是蔣百裡(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國防論中提到了持久戰),他表姐夫是錢學森,他表外甥女是瓊瑤。
當然這也反映了一個問題,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全方面落後,能接受教育的人口比例非常小,階層流動性也不大,精英階層的圈子其實很小。
所以金庸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但是個人家庭條件再好,也免不了受到歷史大潮的衝擊,1937年日本鬼子打了進來,13歲的金庸跟隨學校南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流亡求學的生涯中,他就展現了他的俠義心腸,15歲的時候,就編寫《學習秘笈》幫助其他同學應付考試。
同時他還展現了他的文人風骨,寫文章諷刺訓導主任,與訓導主任當眾爭辯,導致他兩次被學校開除。
1947年他從三千考生中脫穎而出,進入上海《大公報》, 1948年他被派入香港,開始了在香港的生活。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大地主家庭,在當時的革命洪流中也不免受到了衝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明紳士,受到鄉親們的尊敬,沒人揭發。
但是後來,鄰村有一個殘匪出來揭發他父親窩藏槍枝,然後罪名就來了,最後被槍決於一個學校的操場,這個學校還是他家捐建的。
在香港《大公報》上班的金庸得知這個消息後,萬分悲痛,哭了三天三晚,消沉了大半年。
但為啥說金庸格局高,他曾在自傳散文《月雲》中寫道: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父親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1981年他見到了鄧,鄧提起了金庸父親的事,表達了歉意,說團結起來向前看。金庸說:「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後來,浙江當地給他父親昭雪平反。
也許正是從小跟父親分離,直到後來父親被槍斃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中一個現象就是父親缺失,要麼在找父親,要麼在準備為父報仇。
比如楊過找父親,喬峰找父親,段譽找父親,虛竹找父親,石破天找父親,張無忌找義父,所有人都在找父親。
但是我覺得金庸能不計前嫌的確挺讓人感動的,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海外反華勢力中的華人,有不少就是因為上一代被鎮壓而埋下了反華的基因。
金庸深受傳統文化影響,更知道什麼叫四大不共戴天: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亡國之奴、滅門之慘。
但是他看到了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的歷史進步性,看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的進步性,因此他對政府的看法是整體上是正面的。
雖然他也曾批評文革,批評極左,但他只是希望祖國少走彎路,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含糊。
柴契爾夫人曾希望他支持英國不歸還香港給中國,但被他斷然拒絕,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香港本身是中國的,當然該還;第二,你籤條約99年,現在到期,你怎可不守信用!
如今金庸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俠義心腸、文人風骨」將跟他的作品一起千古流傳!
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 ↓蘋果攔不住你對蛋總的讚賞↓ 】
超級學爸 超級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