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心腸與文人風骨——小論金庸的大格局

2021-03-05 超級學爸

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個秋天果然是多事之秋。不光是警察頻繁犧牲(有對比方知珍惜,將心比心才會痛徹心扉,祝一路走好!),文藝界更是眾星隕落,評書大師單田芳、笑星師勝傑,音樂家盛中國、著名主持人李詠……

 

昨天壞消息再次傳來,影響了幾乎所有華人的武俠小說泰鬥金庸(查良鏞)與世長辭。起初我還不太相信,因為他早「死過」多少回了,結果發現人民日報微博也發了。

 

說他影響所有華人毫不誇張,有人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金庸當時有多火呢,反正我記得,租書的地方,金庸的書被翻得最爛。

 

金庸不僅自己火,還帶火了金庸新、全庸、金康、全康、金庸巨、金庸大,這些署名的書竟然都好租。

金庸對華人的影響,其實還遠不止紙質的圖書,還包括圍繞金庸的二次創作、甚至三次創作(遊戲),有一部巨星雲集的爆笑電影《東成西就》我看了不下十遍,沒看過的趕緊去看。

 

 

還比如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包租婆叫小龍女,包租公叫楊過,他們的組合叫神鵰俠侶,火雲邪神蛤蟆功的「開山鼻祖」也是金庸,後來被歐陽鋒發揚光大。

 

 

周星馳在《武狀元蘇乞兒》中,用到了丐幫以及丐幫洪七公的第七代傳人,蘇乞兒最終用降龍十八掌戰勝了趙無極。

 

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也不忘向金庸致敬,幾處用到金庸作品的元素,比如華山派的獨孤九劍。

 

 

總之,金庸的作品,包括金庸創作的專有詞彙、塑造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無孔不入了。他的作品必然不朽,千古流傳。

 

不過實話實說,我看他的原著並不多,只看過《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還是十幾歲的時候。

 

那時候正讀高中,我一個同桌他是個金庸迷,他只有三個狀態,要麼在看金庸,要麼在聊金庸,要麼上課正在睡覺,所以他成績比較差。

 

當時班主任進行了一項嘗試,在學習上實行精準扶貧,讓一個成績好的幫扶一個成績差的。他是我對口的扶貧對象。

 

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我從前三被他帶到了二十名開外,而他還是五十多名的釘子戶。因為在他的強烈推薦下,我也開始看了。他晚上熬夜看,白天把書給我他睡覺。

 

由於時間很倉促,而且還要提防著老師沒收,所以看得比較粗略,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郭芙把楊過胳膊砍下來了,還有尹志平道長竟然……

 

 

尤其後邊的這個情節,耿耿於懷了很久,甚至遷怒於作者,覺得金庸太狠了。

 

再後來由於成績下滑嚴重,作為學習委員的我,遭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我跟同桌也被分開了,我自己也覺得目前看不太合適,還是要想辦法考大學。

 

後來上了大學,用電腦方便了,關於金庸的作品就以看影視劇為主了,宿舍裡幾個人圍坐在電腦前,兩三天就能看一部。

 

不過我相信很多人跟蛋總有一樣的感覺,時間越長對他的作品了解越深,也越全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也有一千個韋小寶。

 

比如初看《鹿鼎記》,我的關注點就是韋小寶,一個徹頭徹尾善於鑽營的小滑頭,這部作品就是他的人生奇遇記,從一個婊子養的開始,然後離奇步步高升,一直到韋爵爺、撫遠將軍。

 

但是時間長了,發現他只是一個線索,作者只是用這樣一個有趣的人物角色,串起了清初康熙年間所有的大事:捉鰲拜、去三藩、收臺灣,一直到雅克薩之戰的《尼布楚條約》。

 

越是了解金庸的作品,越對他佩服有加,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至今也沒想明白,他的腦洞該有多大,各種門派的功夫無一不精,官場潛規則爛熟於心,連少女微妙情感都把握得神準。

 

因為想不通,所以對這個人就產生了好奇,結果發現這個人果然不一般,給我的感覺就是「俠義心腸,文人風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第一,淡泊名利,熱衷於慈善。金庸讀者遍及全球,雖然說他身價不菲,但是相對於他應該得的收入,已經非常少了。

 

說實話70後、80後甚至90後所看他的作品,幾乎全是盜版的,甚至有很多正版的也從未向金庸先生付過版費。

 

後來我們這邊重視智慧財產權了,但是他也不願意多收,比如央視翻拍《笑傲江湖》他只象徵性要了1元的版權費。

 

雖然他1972年封筆之後收入變少,但是他對慈善的投入卻越來越大。

1993年他給北大捐贈了100萬,作為國學研究院的啟動資金。

 

2007年他再次捐贈了一千多萬設立金庸國學基金,資助北大國學研究院。他表示,自己不是生意人,只是一個普通作家,這1000萬的捐款是自己寫書的辛苦錢。

 

當被記者問及捐款的理由時,金老十分淡然地表示「沒有任何理由,該捐就捐」,而且在捐款時金老反覆叮囑北大要保密,不要聲張。

 

幾十年來,他為各種愛心活動捐款不計其數,其中僅為香港中文大學便捐贈了1000萬港幣、為浙江嘉興一中捐贈了300萬港幣,並無償將雲松書舍捐贈給杭州政府。

周星馳在《功夫》中因為用到了金庸一些武俠元素,特此上門找金庸交版權費,包括楊過、小龍女、神鵰俠侶、楊過的太極拳、小龍女的獅子吼、火雲邪神的蛤蟆功。

 金庸先生笑著對周星馳說:「你用了6處地方,每個地方給1萬吧」,總共支付6萬港元,而金庸轉手就則將這筆錢捐給南亞海嘯的重災區。

 

金庸對慈善慷慨,對自身卻十分「吝嗇」,一天三餐儉樸無華,一碗米飯、一盤青菜或一小盤魚或肉。用餐時,若不小心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他都要用筷子夾起來吃掉。

 

第二,國家大義之前,他不計前嫌,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含糊,敢於頂著壓力仗義執言。

 

他跟政府之間其實是有「殺父之仇」的,這要從他的身世說起。金庸出身浙江海寧的名門望族(大地主),可以說是「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到金庸出生的時候,他們家雖然沒落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家裡仍有3600畝地,100多個佃戶。

 

他表哥是徐志摩,他姑父是蔣百裡(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國防論中提到了持久戰),他表姐夫是錢學森,他表外甥女是瓊瑤。

 

當然這也反映了一個問題,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全方面落後,能接受教育的人口比例非常小,階層流動性也不大,精英階層的圈子其實很小。

 

所以金庸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但是個人家庭條件再好,也免不了受到歷史大潮的衝擊,1937年日本鬼子打了進來,13歲的金庸跟隨學校南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流亡求學的生涯中,他就展現了他的俠義心腸,15歲的時候,就編寫《學習秘笈》幫助其他同學應付考試。

 

同時他還展現了他的文人風骨,寫文章諷刺訓導主任,與訓導主任當眾爭辯,導致他兩次被學校開除。

 

1947年他從三千考生中脫穎而出,進入上海《大公報》, 1948年他被派入香港,開始了在香港的生活。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大地主家庭,在當時的革命洪流中也不免受到了衝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明紳士,受到鄉親們的尊敬,沒人揭發。

 

但是後來,鄰村有一個殘匪出來揭發他父親窩藏槍枝,然後罪名就來了,最後被槍決於一個學校的操場,這個學校還是他家捐建的。

 

在香港《大公報》上班的金庸得知這個消息後,萬分悲痛,哭了三天三晚,消沉了大半年。

 

但為啥說金庸格局高,他曾在自傳散文《月雲》中寫道: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父親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1981年他見到了鄧,鄧提起了金庸父親的事,表達了歉意,說團結起來向前看。金庸說:「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後來,浙江當地給他父親昭雪平反。

 

也許正是從小跟父親分離,直到後來父親被槍斃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中一個現象就是父親缺失,要麼在找父親,要麼在準備為父報仇。

 

比如楊過找父親,喬峰找父親,段譽找父親,虛竹找父親,石破天找父親,張無忌找義父,所有人都在找父親。

 

但是我覺得金庸能不計前嫌的確挺讓人感動的,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海外反華勢力中的華人,有不少就是因為上一代被鎮壓而埋下了反華的基因。

 

金庸深受傳統文化影響,更知道什麼叫四大不共戴天: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亡國之奴、滅門之慘。

 

但是他看到了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的歷史進步性,看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的進步性,因此他對政府的看法是整體上是正面的。

 

雖然他也曾批評文革,批評極左,但他只是希望祖國少走彎路,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含糊。

 

柴契爾夫人曾希望他支持英國不歸還香港給中國,但被他斷然拒絕,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香港本身是中國的,當然該還;第二,你籤條約99年,現在到期,你怎可不守信用!

 

如今金庸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俠義心腸、文人風骨」將跟他的作品一起千古流傳!

 

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 ↓蘋果攔不住你對蛋總的讚賞↓ 】



    超級學爸               超級學媽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風骨,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意指人的剛正氣概和俊雅氣質。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
  • 從崔永元的嘴臉看文人的風骨
    當然,文人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文化成就,但單憑這個是不夠的,還必須充滿人文情懷、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有擔當、有勇氣、有文德、有操守。換言之,文人要有文人的風骨。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乏這樣有風骨的文人。
  • 金庸:千古文人俠客夢
    最為重要的是金庸小說還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俠義英雄形象,給我們疲軟的身心注入了大量的雄性激素。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誰不為俠情俠骨、俠氣俠膽的俠義精神所傾心?有誰不為奇趣橫生、驚心動魄的俠義故事所吸引?俠這個字眼所蘊涵的意義不只是一類歷史實有的人物,更是人們熱切期盼,痴迷想像的一種歷史長存的心態與精神,一種英雄人格的象徵。
  • 梁豔萍,你把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丟了
    讓人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不要了嗎?何為風骨?自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風骨」作為一個美學範疇加以闡釋之後,風骨就成為中國文論界的專業術語,用來指詩文書畫的「端直」、「駿爽」。文重風骨,有風骨的人才能寫出有風骨的文章。峻峭風骨,也成為歷代許多文人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
  • 從淫詞小調到《春宮圖》——明代文人彌留的最後一點風骨
    然而,即使儀表堂堂的明代文人,無論怎樣正衣冠,都恢復不了唐宋時的文人風骨了。朱元璋政府的打壓朱元璋出身貧民,對身世之說極為在意,於是一系列的明朝文字獄便由此發生了。江南大儒徐一蘷循舊例上賀表,與以往一樣,大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諛頌之詞,文中寫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等的語句。
  • 肖鋒:我就是要說風骨,說一說聯大時期一代文人的風骨
    我覺得這就是風骨。你可以沒有風骨,但你不能有媚骨。儘管有爭議,儘管有硬傷,但還是要贊一下《無問西東》!我對電影有個四象限劃分:第一象限,既叫好又賣座,如《戰狼2》;第二象限,叫好但不賣座,如文藝片《無問西東》;第三象限,賣座但不叫好,比如《前任3》;第四象限,都不好,爛片。
  • 《亂世書香》:吳秀波的風骨,文人豈能無用?
    都說「不為五鬥米折腰」,中國文人是最講求風骨的,同樣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以天下為己任,都在最近熱播新劇《亂世書香》中有著濃重的筆墨。《紅色》的金牌班底最新打造的精品大戲《亂世書香》,通過男主人翁陸書白在亂世中抗爭、堅守、絕戀,展現了清末民初至抗戰結束後,文人如何在亂世中尋找到自己,如何為國家實現自己抱負的信仰!
  • 從射鵰到神鵰,他四度出演柯鎮惡,既剛愎自用又俠義心腸
    江毅雖已離世,但是他飾演的眾多熒幕角色卻留在了觀眾心中,尤其是柯鎮惡一角既剛愎自用又俠義心腸,讓觀眾又愛又恨雖然說柯鎮惡並不是一個武功至高至強的人,但是他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品格卻為江湖人敬重,尤其重江湖義氣和守信用,也很愛惜「江南七俠」的名譽,如果不是他事事較真,不是他冒著兩敗俱傷的危險和丘處機定下雙方以徒弟比武論高低的約定
  • 《梁思成與林徽因》嚮往文人風骨
    小的時候就很喜歡林徽因,小時候什麼都不懂大約是因為名字很好聽。後來大概初中的時候變得不是很喜歡了因為大部分人一提林徽因先想到的便是所謂的「愛情故事」。再到後來高中長大一些老師講述我爸評價自己了解,就又重拾喜愛了(我可真不堅定立場)。看紀錄片之前只是對梁林了解大概,很粗糙簡略。我不會形容不會講話,看完紀錄片就覺得他們好好啊!
  • 《亂世書香》衛視將播,吳秀波、小陶虹、姜武譜寫「亂世」文人風骨
    該劇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春天融和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印紀影視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展現了一段飽含文人血性的亂世傳奇。跨年大戲看點多:將文化、情感、抗戰、動作等超強收視元素一網打盡又到歲末,各大衛視紛紛亮出精品力作,湖北衛視、山西衛視重磅推出了年代大戲《亂世書香》,看點十足。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王維遂被後人稱為文人畫的鼻祖。蘇軾在畫論中提到「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又言,「時時出木石,荒怪軼象外。」可見,文人在審美格調上自古尚意,更重視畫外之主觀情感流露。文人畫家以「不以技法評判高低」的高姿態區別於富麗精緻的職業院體畫家。
  • 文人風骨:精神世界的隱者,現實卻是「人生無根蒂,如飄陌上塵」
    這就是文人的風骨。從古至今,這樣的文人不勝枚舉,從屈原算起,延伸上下五千年,隨意一抓就有竹林七賢、李白、杜甫、蘇東坡、劉禹錫、周敦頤、柳宗元等等……這些文人,或貶謫、或流放、或邊緣化、或絕跡於紅塵之間、或浪跡於江湖之外,如無根之木飄若塵土。可是,即使這樣依然用文字,書寫了一整部文化的發展史、精神世界的潔淨地。
  • 俠義精神--成年人世界中的萬物法則
    武俠小說因為題材的局限性,大多無法得到主流文化群體及文學評論家的認同,金庸作為半個多世紀以來深入影響大眾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武俠小說作家,能夠得到大家的一直認可,最為重要的是他小說獨具的生命力。著名的哲學家、符號論美學代表人物之一蘇珊·朗格認為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優秀與否,關鍵在於這部文學作品是否呈現出一種生命形態,或者說有無藝術的活力。
  • 金庸《天龍八部》俠義世界觀:俠之大者的喬峰誰對他成長影響最大
    金庸武俠著作是很多武俠迷的最愛,因為他的著作不僅情節波瀾壯闊,而且內容也如九曲黃河一般讓人神往。金庸的武俠貫穿前後的俠義世界觀是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開出的奇葩。天龍八部這部著作是盛年的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的前幾部中的一部大作,也是電視劇改編比較著名的題材。胡軍版本的天龍八部和黃日華版本的天龍八部都比較出名,適合宅在家中觀看。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喬峰作為生長內地的契丹人在北宋時期的一段虛構故事,在金庸的筆下塑造成心繫天下蒼生的大英雄。
  • 新古風國漫《魔道祖師》的情懷與風骨:縱馬江湖道,俠義英雄膽
    主創團隊將其概括為,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具有名士風骨的主人公,蘊含古風之美的同時又富有當下審美的新鮮與時尚感。「新古風」新在對整體風格的創新上,在武俠傳統中融入了「外表不羈、內在俠義」這種深受當代觀眾推崇的嶄新人設,總體審美、性格、故事走向都是完全符合現代人三觀的。
  • 不過是以命相搏,金庸不懂我的俠義
    03假設金庸不說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那麼我便不再看任何武俠,因為這些文字不過是無聊者的意淫;假設郭靖夫婦不戰死襄陽,那麼我便不再看金庸作品,因為他實在不懂俠義的境界。然而,即便是金庸說出了那句話,即便是郭靖夫婦雙雙殉國。
  • 【紀念金庸】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他的關於中國武俠小說的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中這樣寫道。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離世,讓人們的視線又一次聚焦回了武俠小說。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為大家梳理了武俠小說的源流歷史、當今現狀,讓我們一探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 金庸武俠電視劇中不可超越的角色扮演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能融合歷史,將許多真實存在的人物納入文學創造之中,與虛擬人物交相呼應,讓作品更加生動。他的很多作品被拍成電視劇,而且一再翻拍,可是,總有那麼幾人演繹的角色卻無法改變。誰才是你心中的代表人物,以下是我簡單整理的其中幾部,希望得到你們的認同。
  • 《用心棒》「小格局」彰顯黑澤明掌控功底,深層探究浪人俠義精神
    01 「小格局」下的大電影,黑澤明用一個小鎮映射了整個日本上層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相較於《亂.》、《影武士》這種以家國大業為背景的宏大場景來說,《用心棒》幾乎所有場景都構建於一個破敗不堪的小鎮上。這個小鎮小到兩大惡勢力家族居所之間只隔了幾步之遙,而所有劇情都在這個真正的彈丸之地展開。
  • 《跨界歌王》第五季金庸專場之俠義兩重天
    本文轉自【北青網】; 北京衛視大型音樂節目《跨界歌王》第五季本周六將迎來金庸專場之俠義兩重天繼上期與幫唱嘉賓動情演唱金庸劇經典主題曲、勾起大型情懷殺之後,本周跨界七強選手將通過音樂劇的形式,演繹金庸武俠劇《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龍記》中的經典片段,帶來一場「音畫合一」的視聽盛宴! 金庸先生之子查傳倜,以及1996版《笑傲江湖》中令狐衝的扮演者呂頌賢更是作為特邀跨界評審來到現場,向選手們提供寶貴的舞臺建議,並對表演舞臺作出獨到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