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棒》「小格局」彰顯黑澤明掌控功底,深層探究浪人俠義精神

2021-01-10 奈奈姐姐

《用心棒》是由電影界的「莎士比亞」,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浪人系列電影中的一部,上映於1961年。它可能相對於《羅生門》、《七武士》、《亂》等同為黑澤明執導的影片名氣要小一點,甚至可能知名度上還不如上映於1964年,翻拍自它的另一部西部電影《荒野大鏢客》。雖然如此,卻掩蓋不住它是一部經典影片的光芒。這部距今已60年的電影,豆瓣評分高居8.9,證明了經典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用心棒」在日語裡是指頂門棍,保鏢的意思。在《用心棒》這部浪人為主角的電影裡,自然也就是保鏢的意思。在日本,武士是指具有高超武技和武士道精神的人,他們一般服務於某一家族,成為其打手、保鏢,為家族效忠。一旦沒有家族僱傭或者家族沒落後,武士就會失去生活來源,淪落為浪人。《用心棒》就是以浪人桑畑三十郎為核心展開的故事。

《用心棒》劇情很簡單,講述了浪人桑畑三十郎流浪到一個小鎮,發現小鎮被兩股惡勢力所統治,導致整個小鎮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用計謀和自己的高超武技引發兩股勢力最終相互惡鬥,兩敗俱傷,徹底消滅了惡勢力,還小鎮一個太平。

如此簡單的劇情,在大師黑澤明的手裡,將荒誕、緊張、詼諧、血腥等手法綜合運用,把一個情節看似平平無奇的電影拍得耐人尋味,60年來仍為人津津樂道,甚至翻拍作品都能為大家所喜愛,為何《用心棒》這樣一部劇情普通的電影能有如此魅力,本文將一一進行分析。

01 「小格局」下的大電影,黑澤明用一個小鎮映射了整個日本上層階級對人民的壓迫

相較於《亂.》、《影武士》這種以家國大業為背景的宏大場景來說,《用心棒》幾乎所有場景都構建於一個破敗不堪的小鎮上。這個小鎮小到兩大惡勢力家族居所之間只隔了幾步之遙,而所有劇情都在這個真正的彈丸之地展開。

在出場人物設定上也沒有《亂》、《影武士》中的君主及各世家的家老等上層大人物,只有棺材店老闆、飯店老闆、鎮上兩大地頭蛇等等這種在上層人物眼中小得不能在小的人物。

劇情設定上沒有兩國交戰,兩大世家鬥爭的宏大戰爭場面,僅有由一些犯罪份子、詐騙犯等不入流的社會底層邊緣人物組建的兩股惡勢力之間的爭鬥。這種爭鬥相對軍隊、士兵來說,無異是烏合之眾。

小場景、小人物、小爭鬥構成了這部劇的「小格局」。

在這樣的小格局裡,卻被黑澤明布置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完完全全構成了日本武士時代的社會縮影。

有不務正業,不維持小鎮治安,而靠給鎮上惡勢力介紹打手拿回扣的巡捕;有對小鎮現狀深惡痛絕的正義之士飯店老闆;靠發死人財,小奸中有帶點小善的棺材店老闆;更有表面前來巡視,但其實只是走過場,拿賄賂的巡撫大人;再加上靠欺壓老百姓的 清兵衛和新田醜寅兩大惡勢力,組建了一個「小型日本國」。

在這樣的「小國」裡,我們看到當官的貪汙腐敗,只為謀求一己之私,不顧人民死活。而地頭蛇們則像吸血鬼一樣壓榨著百姓,壟斷絲綢、酒市。百姓只能吃粗糙的光米飯和芋頭維持溫飽,見不到一絲葷腥。甚至對於強搶民女的事,在桑畑三十郎沒出現之前,大家都只能屈服於武力壓迫下,默默忍受著。

黑澤明僅用一個小鎮、為數不多的角色這樣的「小格局」,就向大家展現了一個早已腐朽墮落的日本武士時代社會縮影,把日本上層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直接攤開放在了觀眾的面前,引發觀眾的憤慨,而這種背景的設定卻為突顯桑畑三十郎這位「鯰魚」一樣的流浪武士帶給小鎮的新生奠定了基礎,更易拉近觀眾與桑畑三十郎的距離,希望自己也能如他一樣行俠仗義,救這些苦難的百姓於水火之中。

如果說《亂》、《影舞者》是黑澤明精心烹飪的大餐,那麼《用心棒》則更像《食神》中周星馳的那碗黯然銷魂飯,看似簡單卻韻味深長。

02 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單線電影敘事結構下,卻暗藏了黑澤明對電影深厚的掌控功底

《用心棒》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沒有驚心動魄的懸疑情節,但黑澤明用濃濃的戲劇感、人物的荒誕、詼諧感構建了影片輕鬆的基調,從棺材店老闆、酒店老闆、清兵衛老婆或者是亥之吉,每個人身上都是戲,可以說一開場就讓人不由自主入戲,達到了吸引觀眾的目的。

整個電影採用單線敘事結構,情節推進簡單樸實,毫不譁眾取寵。從始至終電影沒有一個爆炸或者高科技特效大場面,更沒有愛恨情仇的狗血劇情。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計謀博弈,甚至就是正面硬剛。

節奏緊湊而不拖沓,很多時候就在飯店中,桑畑三十郎通過推拉木質窗戶來觀察掌握全局,進行謀略布局,與飯店老闆的對話來交代一些細節,及其它人物背後的發展進程,與展現在觀眾面前的事件進行無縫銜接,可謂巧妙。既不影響大信息量的輸出給觀眾,又不影響電影節奏的緊湊,在室內景中就完成了很多故事內容,有種話劇的即視感。

室內景看多了,走到室外,再看搭配鏡頭中出現的農田,不會覺得空間狹小或者單調,黑澤明用這種對比方式,把小鎮進行了放大,增加了電影的空間感。這也是黑澤明對電影從情節到人物到空間構建上深厚的掌探功底,這也是一位電影大師的功力體現。無怪乎明明如此簡單情節的電影,《荒野大鏢客》這部翻拍劇也同樣成為經典。

03 極具黑澤明風格的黑白灰色調配比,運用高反差深灰色為主的畫面給予電影豐富而飽滿的情緒

黑澤明對顏色的運用無論是黑白片還是彩色片,總為大家所津津樂道。而在《用心棒》中黑澤明對於黑白灰色調配比的掌握與運用可謂是教科書級別的。黑白電影不像彩色電影一樣可以用豐富的顏色來對電影構圖進行調節,使電影視覺內容得以豐富起來。在黑白電影中,只有黑白灰三色,如何運用好這三色,將決定著電影的構圖是否精緻,人物情緒是否飽滿,背景氣氛營造是否準確等等因素。

在《用心棒》中在打鬥或者情節異常緊張的時候,黑澤明用高反差和深灰為主的畫面來渲染這種氣氛,帶來緊張感和殺戮感。

用灰色的雨景、風沙來營造大戰即將開始的氛圍,給人一種大氣、蓄勢待發的醞釀感。

不論電影中哪一個構圖,黑澤明都用黑白強列對比下,以灰色進行過度,形成哪怕是同一排人物都錯落有致的結構感。同時熟練的運用淺灰和深灰結合來突出人物面部表情,提升角色的豐富感。人物情緒失落的時候,電影以黑、灰色調來進行調控,造成灰暗的感覺。而畫面輕鬆後,比如藝妓獻舞那一段,畫面就以白黑為主,增大對比度,瞬間就讓人感覺明亮一起,一掃之前的陰暗感覺。

縱觀現在基本都是彩色電影的世界,黑澤明的黑白片,無論是《羅生門》、《椿三十郎》或者《用心棒》都能讓人看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儘管已經和拍攝之時相隔半個多世紀,但這些經典影片依舊充滿魅力,令人回味。

04 桑畑三十郎:日本武士浪人的俠義精神代表,更蘊含了底層人民的反抗

對於劇中主人公桑畑三十郎自然是黑澤明浪人系列的核心人物。浪人系列是黑澤明武士電影的代表,比如《椿三十郎》中的椿三十郎,《七武士》中的七武士等等,他們有個顯著的特點都「無名」。

桑畑三十郎只不過是別人在問及其姓名的時候,他看著屋外的稻田臨時取的名字。就如同《椿三十郎》一樣,當家主夫人問他叫什麼名字,他看著屋外盛開的山茶花,取名為椿三十郎,椿即山茶花的意思,而桑畑則為稻田的意思,而三十則代表了一個三十來歲的男人。而在《七武士》中武士死後墓碑並排,分不清誰是誰,也代表了另一種無名。

在黑澤明的浪人電影中,這些浪人的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們代表著一種相同於中國武俠和西方西部牛仔中的行俠仗義之舉,代表著一類人。他們只為心中那份堅守與正義行事,行俠仗義,不畏強權,做著自己覺得對的事,從不在意別人是否記得自己的名字,這才是真正的「俠義」,所以當小鎮惡勢力消失,恢復平靜後,桑畑三十郎就只說了「再見」轉身離開,因為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雖然像桑畑三十郎這樣的浪人早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為之效力的家族,到處流浪,更像是遊俠。但當他們看到世間的不公時,總會忍不住出手相助,為了心中的那份正義,為維護底層人民的利益戰鬥著,甚至於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黑澤明眼中的浪人,其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也暗含了對於日本武士時代上層階級虛偽武士道精神的批判。

無論是《用心棒》還是《椿三十郎》,有的只是三十郎的智謀與武藝,沒有絲毫的兒女情長,《用心棒》中桑畑三十郎面對送上門的藝妓,沒有任何動心,有的只是迴避和白眼,讓人覺得他特別可愛之餘,更能感受到他為人正直的品格。

為了與桑畑三十郎形成鮮明對比,黑澤明安排了一個長相、動作猥瑣、聲音尖細的巡捕出現,刻畫了腐敗無能,唯利是圖的公差形象,還有一個大戰在即,本應衝在前面,卻翻牆而逃的教頭形象,以及老婆被搶只能躲在旁邊偷偷難過,還說自己已經放棄老婆,試圖證明自己果斷的無能老公形象,觀眾通過三十郎的視角旁觀了這一切,更感覺到這個看似邋遢的身上勇於擔當的品質。

俠義既然為俠,那武功自然不能弱。《用心棒》沒有國內武俠片中的你來我往,炫彩繽紛的打鬥場面,有的只是直接的砍殺,全劇裡砍殺了19個惡人,時間加起來不過30秒鐘,乾脆利落,最後桑畑三十郎用飛刀弄傷了持有手槍卯之助的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一幕也讓我看到黑澤明想表明再先進的武器與敵不過一顆俠義之心。

桑畑三十郎是浪人,也是社會的底層,他在小鎮上最終的勝利也是黑澤明對底層人民反抗的一種希望與支持。桑畑三十郎是敢於反抗的勇士,那個看似喋喋不休,一直想趕三十郎遠離這個是非之地,默默關心幫助三十郎的飯店老闆,雖然有點膽小但最終時刻也給三十郎送刀的棺材店老闆,他們又何嘗不是真正的武士。

一旦底層人民團結起來,人人都能成為像桑畑三十郎、飯店老闆、棺材老闆一樣的武士,那社會將如同電影最後的小鎮一樣,獲得新的太平。這是導演給所有人的希望,面對不公我們要學會反抗,才能最終維護自己的利益。

總結:

如果你想感受黑澤明黑白電影的魅力、了解他的浪人武士的俠義精神,體會他與眾不同的幽默感和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注,對腐朽虛偽的上層武士道精神的批判,這部《用心棒》是不容錯過的電影。如果你看過《荒野大鏢客》,還沒看過《用心棒》也建議你看一下,日本武士與西方牛仔的碰撞,品味背後不同的文化,也是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相關焦點

  • 《用心棒》:《荒野大鏢客》抄襲經典,浪人展示俠義精神
    在《用心棒》中,以浪人作為主要字符電影,自然表示保鏢。在日本中,武士是指具有高超武術和武士道精神的人。他們通常為家族服務,成為他們的戰士,保鏢,並忠於家族。一旦家族不被僱傭或者家族不落後,武士就會失去他們的生命之源,成為浪人。《用心棒》是以浪人桑哈塔三郎為核心開發的故事。《用心棒》的繪圖非常簡單。
  • 《用心棒》——黑澤明的武俠世界
    《用心棒》、《椿三十郎》合集一個有趣的故事,模仿美國好萊塢的西部片的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荒野大鏢客》全球大賣,但是它的故事完全根據《用心棒》的故事改編的,劇組人員卻沒有經過黑澤明的同意!而後黑澤明狀告《荒野大鏢客》製作方,爭取到了署名權和影片發行的分成,黑澤明還笑稱在《荒野大鏢客》上賺到的錢比原版《用心棒》還多。
  • 《用心棒》——黑澤明的視覺交響曲
    《用心棒》| 黑澤明我將《用心棒》看作是黑澤明早、中期作品的「風格」集大成者,片中成風盡堊的場面調度,尤其是舞臺調度,黑澤明可謂曲盡其妙,為影壇奉獻了教科式的處理技巧。接下來,請看我編寫(zao)的「教科書」式分析。
  • 《用心棒》不能錯過!99%的人看完都驚了!
    《用心棒》非常好的電影。故事精彩,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始終保持著巨大的敘事張力,和扣人心弦的節奏感。在幽默滑稽的背景音樂的映襯下,演員的表演極盡誇張之能勢。故事情節也是出人意料。《用心棒》是黑澤明在1961年上映的一部小品式作品,灌注影片精神內核的是一種東方式的遊俠精神,熟悉武俠文化的中國觀者對此並不陌生,即便從影史的角度出發,從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神怪武俠,到其後香港武俠電影繼承發展,以至邵氏時代武俠電影稱霸影界,成為一時風尚,可謂一以貫之。
  • 《椿三十郎》,武士道精神的深層探究,以善為尊哲理的隱喻表達
    《椿三十郎》在敵我對峙,互相計謀博弈的緊張氣氛下,鋪墊了一層詼諧、輕鬆的氛圍,將思想探討與娛樂精神完美融合。同為武士題材的電影,相對於之前我寫過的相對嚴肅的《切腹》來說,《椿三十郎》更為輕鬆幽默。但這並不代表它就顯得淺顯庸俗,在詼諧的主旋律背後,各類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出現,在他們的身上暗含了黑澤明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探討。
  • 為了忘卻的懷念 《用心棒》重溫經典
    事畢了,拂衣去,浪人行,域無疆。周年 商業成功以當時的眼光看來,黑澤明老師拍攝於1961年的《用心棒》首先是一次商業上的大獲成功。▲劇組從零開始,一磚一瓦搭出這座小鎮(圖為《用心棒》布景設計草圖)。 好在最終事實證明,東寶再次押對了寶,3.3億日元的本土票房大大超過了公司的保守預期,也讓黑澤明同步刷新了自己的吸金能力。
  • 收刀入鞘,事了拂衣去——真正的「荒野大鏢客」《用心棒》
    三船敏郎和「用心棒」看《用心棒》這部老片的經緯是這樣的,初中語文卷上一篇《沼澤地》讓我認識了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龍之介,從而讀了他的短篇集《羅生門》,故而看了大導演黑澤明取材其中故事拍攝的電影《羅生門》。黑澤明的電影一擊即中我心,尤其《七武士》一片,在我看來是可以與《教父》並駕齊驅之經典。要說《七武士》中若有偏愛,跑不了血肉豐滿嬉笑怒罵的浪人菊千代,飾演者名叫三船敏郎。
  • 《校合唱團的秘密》:小格局蘊含深立意,深層探究反抗權威的勇氣
    01、小格局下的大立意,「校合唱團」表明短片小格局雖然是這是一部立意深遠的短片,從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小格局的短片,短片在片名「校合唱團」上就點明了其格局。故事發生於小場景中:排練教室、學校操場、索菲家裡、合唱比賽的舞臺上。但不管場景在哪裡,故事中涉及的人和事都是跟學校合唱團相關。在劇情設定上,沒有成人之間的利益角逐,聚焦於合唱團的小孩和老師艾利卡身上。
  • 這些電影畫面真好看(3)——《用心棒》
    今天分享的電影是《用心棒》。《用心棒》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名作。這部拍攝於1961年的片子,哪怕今天來看,也是娛樂性十足。
  • 《用心棒》——淺談六十年代日本武士和戰爭電影對暴力尺度的突破
    黑澤明讓三船敏郎在《用心棒》和《椿三十郎》的結尾中秋風掃落葉、乾坤一擊,分別拍出了斬手與斬首的正面鏡頭,伏屍數十,血濺五步,在當時影壇具有震撼的效果。如果說,斬首是日本武士和武士電影特有的一種亞文化現象,不應忽略的是,《用心棒》和《椿三十郎》必須放在黑澤明美學淵源之一的西部片背景上來考察。幾乎與上述兩片同時,霍克斯的《赤膽屠龍》與福特的《雙虎屠龍》,均以「屠龍」掃蕩流氓、誅除首惡為主題,展現了美國式的古典武士——傳統的牛仔在新時代的失落,以及部分地重新找回男人的自我。
  • 美國經典西部片《荒野大鏢客》竟然是抄襲了黑澤明的《用心棒》
    《大鏢客》於1964年上映,而在早幾年的1961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用心棒》講述的是一個類似的故事。用心棒(ようじんぼう)在日語裡是打手、保鏢的意思。一個邋遢的武士來到陌生的小鎮,這裡民生凋敝,店鋪都不營業,因為兩家惡勢力清兵衛和醜寅把持著小鎮。武士通過和兩家的鬥智鬥勇,剷除了雙方,恢復了小鎮的寧靜。兩部影片了劇情類似外,細節上後者也模仿頗多。
  • 《荒野大鏢客》從鏡頭語言和配樂探究俠客精神和改編的文化差異性
    但是,頗為戲劇性的是,獲得如此成功的《荒野大鏢客》卻是抄襲了拍攝於1961年的黑澤明電影《用心棒》,幾乎原封不動的把發生在日本小鎮的電影搬到了墨西哥邊境,武士換成了牛仔,武士刀換成了槍。 黑澤明看完後稱:「拍得很好,但這是我的電影。」
  • 大師致敬大師——賽爾喬·萊昂內的《荒野大鏢客》與黑澤明的《用心棒》
    這就是賽爾喬·萊昂內的《荒野大鏢客》與黑澤明的《用心棒》。桀驁不馴,縱橫江湖,俠肝義膽,這是他們鏡頭下的俠客。其實,《荒野大鏢客》就是《用心棒》的翻拍。因為沒有改編的授權,黑澤明在看完荒野大鏢客後頗有些生氣:「拍得很好,但這是我的電影」。塞爾喬萊昂內自己也承認,他實在是太喜歡《用心棒》,所以才進行了翻拍。對於授權的問題,實在是大意忽略了。
  • 魯達之俠義精神探究
    對語言和行動進行品析,探究人物心理活動和精神品質。模擬現場,介紹魯達形象。主題詞 魯提轄 行俠仗義 學習任務群      初二上學期,學生們在閱讀《水滸傳》分析人物形象時,對魯達這個人物存在爭議,尤其是在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時,學生認為魯智深是粗魯的,他打鎮關西太暴力,太血腥,總之對他的印象沒有讚美之詞。
  • 恐怕只有黑澤明的電影裡才有真正的俠
    此時,獨立個體被群體利益捆綁後的大義凜然總是帶著幾分悲壯的色彩,所以,相比較金庸小說中政治意味濃厚的江湖俠義,我更加偏愛黑澤明電影裡純粹個體抗爭的武士精神。小部分因為幕府沒落而失去物質依靠的流浪武士,之所以能夠用生命作為代價換取群體生活的安寧,大概是想要試圖完成對上層統治者的嘲弄,以及對底層貧困者的同情,從而在傳統武士精神分崩離析之際,能夠把維護公平正義的信念和不畏強權的精神傳遞下去。
  • 反思與追隨:黑澤明、張藝謀、陳凱歌電影中的俠義、生死和欲望
    對於中國的第五代導演來說,有一個永遠躲不過的名字:黑澤明,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代導演的敘事、技法的源頭都是黑澤明。兩位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就是最生動的例子。陳凱歌說:「黑澤明不僅象徵了日本電影的一個時代,同時對中國的一代導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要在電影世界中承接下黑澤明的精神世界。」
  • 《犬之島》到底是怎麼致敬黑澤明的?|特冷門
    與萊卡的定格動畫《魔弦傳說》一樣根植於日本文化,《犬之島》則有從黑澤明電影和浮世繪那裡繼承而來的美學,甚至韋斯·安德森鍾愛的小津式構圖也得到充分展示,形式感極強。在之前的採訪,韋斯·安德森就明確表達過對黑澤明的敬意。
  • 《犬之島》裡都有哪些黑澤明元素?
    與萊卡的定格動畫《魔弦傳說》一樣根植於日本文化,《犬之島》則有從黑澤明電影和浮世繪那裡繼承而來的美學,甚至韋斯·安德森鍾愛的小津式構圖也得到充分展示,形式感極強。在之前的採訪,韋斯·安德森就明確表達過對黑澤明的敬意。而今天呢,就著重說一說片中的黑澤明元素吧。由於還沒資源,配圖無法一一對應,敬請諒解。
  • 電影《用心棒》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用心棒》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 看的第二部黑大師的電影,較於七武士個人更為喜歡,算一步黑式小品。     電影之所以區別於記錄片,是在於本身的藝術處理和導演的風格化。依舊濃鬱的日本生活氣息和沒落武士的不滅精神。
  • 「電影天皇」黑澤明公認的5部經典
    日本導演、編劇1910-3-23至1998-9-6為什麼黑澤明被稱為「電影天皇」?為什麼黑澤明被稱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這是史匹柏對他的評價,他在電影界的地位就相當於莎士比亞在文學界的地位。此外,他本人也是莎士比亞的粉絲,多次將其作品搬上大銀幕。尤其是改編自《李爾王》的《亂》,評價極高。受黑澤明影響的導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