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父母、老師或領導讓你說謊,你會答應嗎?當你在生活中碰到不公的遭遇時,你會選擇默默承受,還是奮起反抗?在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中包含了這些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個關於說謊和反抗的故事,本片豆瓣評分8.8分,榮獲第89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
短片講述了女孩索菲轉學到新學校,並參加校合唱團的故事。該合唱團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如果在全國比賽中能獲得第一名,就可以去瑞典。合唱團老師艾利卡為了讓合唱團在比賽中勝出,讓唱歌不好聽的同學默唱。索菲的好友麗薩是合唱團的主唱,她發現老師的秘密後,聯合其他同學進行反抗。
該片時長僅25分鐘,故事內容和敘事結構也十分簡單,但短片的寓意卻是深遠而多元的。短片的結尾更是本片的點睛之筆,通過「無聲」與「有聲」的對比,突出了豐富而飽滿的情緒。一部簡單的短片為何能獲得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本文將一一進行分析。
「校合唱團的秘密」這個名字乍一看沒什麼特別之處,但看完影片再回過頭看片名,就能發現片名的用心之處。雖然是這是一部立意深遠的短片,從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小格局的短片,短片在片名「校合唱團」上就點明了其格局。
故事發生於小場景中:排練教室、學校操場、索菲家裡、合唱比賽的舞臺上。但不管場景在哪裡,故事中涉及的人和事都是跟學校合唱團相關。在劇情設定上,沒有成人之間的利益角逐,聚焦於合唱團的小孩和老師艾利卡身上。
短片中的角色設定也很簡單:有隻看重利益而對忽視公平,喜歡狡辯的老師艾利卡;有喜歡唱歌,卻在老師不合理的要求下選擇隱忍的索菲;有具有天賦,但熱心為不公現象挺身而出的麗薩。
小人物、小場景、小矛盾在細節中充分凸顯,構成了這部小短片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這樣小格局的短片中,導演把情節的鋪墊和衝突設置得「五臟俱全」,生動地展示了童稚純真與社會功利互相衝突的狀況,完完全全構建了社會的縮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代表了社會中不同類別的圈層。
在這個「小社會」裡,我們看到老師為了比賽中的好名次,不顧孩子們內心的感受。用糖果這種小恩小惠給予孩子「獎勵」,讓孩子默守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老師的要求下,悶悶不樂卻努力對口型的孩子們。在索菲出現之前,沒有一個孩子說出自己與老師之間的秘密,在麗薩奮起反抗前,大家都只能屈服於權威的壓迫,緘口不言。
老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權威,索菲代表著社會上沉默的大多數,而麗薩則是具有反抗精神、敢於發聲的代表,三個不同的角色組建了一個「小型社會」。
導演用一個校合唱團、為數不多的角色,構建成一部小格局的短片,向觀眾們展示了一個功利為先、被壓迫著不敢反抗的社會縮影。把權威對弱者的壓迫直接攤開,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引起觀眾的深思。而這種情節的設定,為突出麗薩這位小姑娘帶領同學們反抗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拉近了觀眾與麗薩的距離,希望自己也能像麗薩一樣,敢於戳破謊言、反抗權威。
《校合唱團的秘密》雖然是部格局小、時間短的小短片,但其中所包含的寓意確實多元而深刻的。同時,短片也引導觀眾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上看待問題。每個不同身份和精力的觀眾,在看完短片後,都會有自己特有的見解。
《校合唱團的秘密》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沒有動人心弦的複雜情節,但導演用極具諷刺意義的「有聲」與「無聲」的對比、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結局、與情節高度契合的配樂構建了短片的戲劇性。
從愛唱歌卻隱忍的索菲、有歌唱天賦卻帶頭反抗的麗薩,到合唱團沒有臺詞的其他成員,每個人眼神中都是戲。可以說短片一開場就讓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戲中,對片中人物的情緒感同身受。
整個短片採用雙線敘事結構,雙線並重,並沒有主次之分。一條線以合唱團為主,展現了合唱團排練和比賽的過程;另一條先以麗薩、索菲兩人為主,呈現了兩人成為朋友、發現合唱團的秘密並策劃反抗的經過。
雙線交叉推動情節,導演通過麗薩與索菲的互動來掌握全局,進行謀略布局。在兩人的互動中,交代索菲喜愛音樂的事實、艾利卡對孩子們不合理的要求,以及謀劃反抗的過程。
短片情節推動簡單樸實,片中始終沒有一個高超的特效場面、沒有複雜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小矛盾,以及朋友間真實的情感。短片節奏緊湊而不拖沓,從開篇到結局,麗薩、索菲和艾利卡三位主角的臺詞並不多,而其他角色幾乎沒有一句臺詞。在臺詞不多的情況下,導演通過人物表情、動作等細節向觀眾傳遞豐富而飽滿的情緒。
索菲到麗薩家中聽歌,喜愛音樂的兩個小女孩戴著耳機、閉上眼睛,身體隨著音樂節奏而有韻律地跳動,她們內心輕鬆愉悅的情緒不需要語言就能讓觀眾感同身受。麗薩被要求默唱後,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對著鏡子練習默唱,她內心的疑惑和失望通過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短片最後,一群孩子站在舞臺上,艾利卡抬手準備指揮,這時鏡頭切到麗薩和索菲身上,兩人緊緊握住對方的手。通過這個動作,導演向觀眾展現了孩子們內心的忐忑不安。當老師看到孩子為了「報復」自己而只動嘴巴、不發聲音時,她氣急敗壞。接著,鏡頭又落到了麗薩臉上,一個不經意的微笑表現了麗薩反抗成功後的竊喜。
在緊湊的節奏中,導演捨棄過多的對白,大膽運用細節動作和微表情,來表達人物的情緒。短片情節安排有詳有略,這樣的安排既能保證節奏緊湊,又不影響把信息和情緒傳遞給觀眾,可謂巧妙。從中不難看出導演對電影深厚的掌控功底。
孩子眼中,父母、家長是最高的權威,很少有孩子敢於挑戰父母和老師的權威。在索菲之前,有很多學生被老師要求默唱,但沒有一個學生(包括索菲)敢於質疑老師的要求,更不敢公然對抗。可麗薩不同,她是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
索菲告訴麗薩不能唱出聲這個秘密後,麗薩直呼不公平,她認為合唱團的每個人都有唱歌的權利。在之後的排練中,她就直接指出了艾利卡的問題:「索菲、迪西亞、左莉,還有別的人,就像魚那樣張嘴,就因為你讓他們別出聲。」作為合唱團主唱,麗薩告訴老師:我不想在合唱團唱歌了。
合唱團的很多孩子被老師批評「唱得不夠好」、被老師要求「不能出聲」,他們會覺得不公平、會因此懊喪,但他們都選擇默默忍受。可麗薩卻敢於站出來,為這些受到不公的同學發聲。不僅如此,麗薩和索菲還一起策劃,在公開場合反抗老師。
豆瓣上,有位觀眾向大家提問:
當你發現周圍的人都陷入了一樁謊言,又都囿於各種原因默默維繫著這樁謊言,而表面上看起來都安之若素,和諧美好,你會如何抉擇?參與到那個謊言之中,成為它的一部分,還是不問代價地拆穿它?
當那個讓你陷入謊言的人,是一個比你更有權威的人時,我們是否還有公然反抗的勇氣?在生活或職場中,我們或許曾遭遇不同形式的不公,但真正有勇氣提出反抗,維護自己權益的人卻很少。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我是餘歡水》中,頻頻上熱搜的餘歡水其實就是缺乏反抗精神、缺乏勇氣的典型代表。面對經理的刁難威脅,餘歡水雖然憤怒至極,但只能默默忍下。如果不是誤診的烏龍,餘歡水也許永遠都不會奮起反抗、提出自己的不滿。
《校合唱團的秘密》中,校合唱團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艾利卡象徵著權威、謊言和不公;合唱團的成員是「微不足道」的個體。個體可以選擇讓自己變得微小,甚至透明;也可以選擇跳出來,為自己或其他人發聲。後者就是具有反抗精神、具有抗爭勇氣的人。
《校合唱團的秘密》是一部匈牙利短片,原名為《Mindenki》,翻譯成中文是「每個人」。合唱是一種多人協作的藝術形式,考驗整個團隊的綜合能力,注重成員之間的默契與配合。每個成員都是團隊中的一份子,但如果只讓唱得好的成員真唱,讓唱得不好的成員「濫竽充數」,就失去了合唱的意義。「每個人」暗示了合唱團的每個成員都應該被公平對待。
《校合唱團的秘密》是一部小格局的短片,短片從合唱團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秘密為落腳點,展示了孩子揭露真相的勇氣。雖然短片篇幅不長,但裡面包含了很多值得討論和深思的點:謊言與真相、不公與勇氣、社會的功利心與孩子的單純……如果你欣賞完短片,從中便能感受到無窮的音樂魅力和人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