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蒙城:「內外兼修」助推鄉村振興
「叔,莊東頭的志友因地邊糾紛,跟鄰居吵起來了,你快過來處理一下吧。」「好,我這就過去。」掛了電話,匆匆扒拉幾口飯,王啟才急著趕了過去。
「村裡瑣事多,既然大夥信任我,我就要把小組長的事幹好。」12月21日,蒙城縣漆園街道黃寨村鬱油坊莊村民組長王啟才對記者說,莊裡大到修路建橋,小到鄰裡糾紛,都是他的職責。「王啟才當了四年小組長,為群眾幹了四年家事,他辦事公道正派,贏得村民一致好評。」漆園街道組織委員於勝飛說,去年鬱油坊莊修水泥路,修路過程中,部分村民以佔用自家土地為由阻礙施工,王啟才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最後工程得以順利進行。「路通了,原先有意見的村民出行方便了,對起初反對修路都覺得不好意思。」村民鬱志田說。
近年來,漆園街道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以「能否為群眾辦實事」為標準來發展和培養黨員,一批群眾威信高、責任心強、文化程度高的退役軍人、致富能手被選為村民小組長或培養為預備黨員。「鄉村振興需要建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神經末梢』,村民小組長是群眾的『身邊人』,在群眾中有威信,做群眾工作有優勢。」於勝飛說。為發揮村民小組長的作用,漆園街道在發展黨員、一事一議、低保評審等工作中上,充分聽取村民小組長的意見和建議,並以正式文件形式對村民小組長的職責進行量化,讓其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脫貧攻堅、信訪維穩等中心工作。2019年以來,該鎮先後有26名黨員村民小組長成為村黨支部中心成員,9名小組長被吸收為入黨積極分子,4名小組長被發展為正式黨員。
「小組長不是官,但通過黨建工作激發出新的活力,極大地促進了基層工作。」蒙城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把人才振興置於鄉村振興首位,實施了「百千萬」人才強村工程,讓更多優秀人才向農村流動。近2年來,該縣將扶貧小組長、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以及蒙城籍高校畢業生等6000多人納入全縣人才庫,為鄉村振興培養儲備人才;同時還選派150名農技專業技術人員和60名科技特派員,採取包村聯戶、結對共建等方式服務鄉村發展,並以農村緊需的電商營銷、鄉村旅遊、農機農技專業等為重點,加強人才教育培養。今年以來,全縣共舉辦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13期、培訓671人次。
產業接地氣發展成色足
「村裡產業轉型早,今年不僅沒受疫情影響,各類蔬菜反而比往年更暢銷了。」近日,蒙城縣板橋集鎮雙鹿村黨總支書記劉娟對記者說。
前幾年,劉娟從打工地返鄉後便在家鄉扎了根。2018年,村兩委換屆時,劉娟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從那時起,劉娟就帶領全村人搞特色蔬菜種植。「城裡人愛吃啥咱就種啥,城裡人稀罕啥咱就種啥。」劉娟對村民們說,一定要種優質無公害蔬菜,村裡與當地著名蔬菜生產種植企業精益誠公司對接,種起了西蘭花。「符合精益誠公司要求的西蘭花,不僅內銷長三角地區,還出口歐美、日本等。」劉娟告訴記者,村裡流轉1200畝土地專門種西蘭花,從種子、農藥到化肥,全部按照精益誠公司的要求規範操作。
今年,雙鹿村與精益誠公司籤訂訂單,種植的西蘭花、土豆等蔬菜將會出現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一個皖北小村竟然融入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優化產業結構帶來累累碩果。」亳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雙鹿村集體經濟增長。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7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80萬元。2014年該村被確定為貧困村時,建檔立卡貧困戶達145戶50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0%,如今該村已全部脫貧,產業興旺為雙鹿村夯實了發展底氣。
「通過幾年的脫貧攻堅,像雙鹿村這樣由『後進』變『先進』的村很多,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據介紹,該縣通過實施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全縣確定「扶強扶優」村27個,整合項目資金2322萬元,實現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32.2萬元。截至目前,全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量9367.20萬元,村均30.6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
該縣積極探索「種肥供應、植保防控、秸稈利用、機械作業、糧食收儲、訂單加工、保底收入」七統一綜合農事託管社會化服務模式,目前全縣實施綜合農事託管的行政村142個、村民組1286個、農戶88070戶,託管面積700524.4畝。僅精益誠公司就與全縣45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籤約,建成上海市外蔬菜外延基地面積3.8萬畝,落實建設資金3675萬元,將蒙城打造成為上海市蔬菜供應基地之一。
文明樹新風振興路更寬
12月20日上午,記者走進雙澗鎮李寨村,只見農舍錯落有致,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房前屋後的花木環繞。村裡文化牆上展示的「村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引人注目,一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村裡的環境也比以前好多了。」正在廣場鍛鍊身體的張大爺開心地說,村民不僅腰包鼓了,環保意識也明顯提高,隨地亂扔垃圾現象越來越少了。
「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是廣大群眾,引導群眾參與鄉風文明建設,讓他們明白自己既是參與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李寨村黨總支書記李在勝對記者說,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該村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群眾利用舊磚頭、舊瓦片等鋪設房前屋後的小路,參與修建村休閒廣場、文化長廊等,既實現廢舊資源再利用,又可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留住濃濃鄉愁。
「正是靠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李寨村正一點一滴地蛻變。」李在勝感慨地說,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裡建了村民活動廣場、文化大禮堂、尋根文化廣場等,村裡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了,有上級送戲下鄉,也有村民自己組織的活動。
「以前,辦紅白喜事村民都講排場,人情往來負擔重。如今,村裡修訂了『村規民約』,倡議喜事新辦、喪事從簡,移風易俗遏止農村陋習。」李在勝補充說。
「產業發展富了群眾口袋,文明新風『吹進』群眾腦袋,內外兼修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蒙城縣委宣傳部分管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該縣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常態化開展「蒙城好人」「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營造全社會禮遇好人的價值導向;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活動;深化農村環境「三大革命」,鞏固「清潔村莊」建設成果;健全完善「一約四會」,以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村規民約「約」出文明鄉風。
(文章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