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史哲雜誌
編者按
1951年5月1日《文史哲》雜誌創刊,其中刊有鄭鶴聲先生《天王洪秀全狀貌考》一文,此文原是應南京博物院之約而作,其時該院正籌備太平天國革命紀念展,擬為洪秀全畫像。文中對洪秀全長沒長鬍子進行了詳細考證。1958年「史學革命」期間,該文卻被作為煩瑣考證路向的代表,屢遭諷刺、挖苦和批判。范文瀾、翦伯贊、黎澍等史壇領導人及一些史學名家,都曾對這一問題發表過意見。本期推送該篇富有象徵色彩和標誌意義的文章,以供讀者了解此一公案的源頭,並紀念鄭先生120周年誕辰。作 者 | 鄭鶴聲(1901-1989),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 載 |《文史哲》1951年第1期,第44-47頁清季革命黨人創辦《民報》於日本東京,揭載天王洪秀全像(《民報》第五號起),民初某君譯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亦插洪秀全像(《清朝全史》下冊)。國人不察,轉相流轉,以此為天王本來面目。凌善清撰《太平天國野史》,卷首亦採用其像,並為之說明云:「洪秀全,廣東花縣人,身材適中,美秀而文,兩目斜上,嚴重有威。」(《太平天國野史》卷一《天王本紀》)
關於洪秀全狀貌,諸書記載頗多,以天德王像為天王像一事,凡研究太平天國史事者,類能言之。一九四五年蕭一山撰《洪秀全在花縣水口廟題詩跋》云:
本件上有紅須兩字,極可注意。洪秀全之相貌,據《賊情彙纂》,謂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此詩又注有紅須二字,與《彙纂》合,是秀全必有須無疑。《太平天國野史》謂其身材適中,美秀而文,兩目斜上,嚴重有威,而不言有須,實為揣想之辭。其卷首所摹天王畫像大約取自《清朝全史》,而《清朝全史》又取自法人Callery and Yvan之《中國叛黨志》(有英德文譯本)。然《叛黨志》所揭天德畫像,畫中述天德事跡及口供甚詳,則洪大全也。大全曾稱天德王,與秀全並起,實為天地會之首領,因此託於明裔,故服明朝衣冠,被俘時年方三十歲,與畫像壯年之貌及龍袍高冠者相合。若是秀全,則應有須而載風帽矣(俞大綱君論洪大全事跡見三十三年九月一日《大公報》圖書副刊,可參看)。故世人以為洪秀全者皆誤也。」(《非宇館文存》卷七)
近人書中所載之洪秀全像,完全是不對的,此像初見於法人的《叛黨志》,署名天德,謂系天德皇帝,到處發布,以題示明朝衣冠者,年貌都和洪大全相合。假如是洪秀全,就必戴風帽,有鬍鬚。是一個40歲以上面闊高顴的人,而絕非穿戴明朝衣冠三十歲左右面貌清秀的人,那無疑的是洪大全的像了。(《清代史》第六章第二節《太平天國之前驅》)
一九五〇年北京舉行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百周年紀念會時,刊布《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論文集》,前面雖插入此圖,而聲明為天德像,並說明:「此像從1906年《民報》第五號起,就誤為洪秀全像,據《賊情彙纂》《蠻氛彙編》《粵匪雜錄》等書記載,都說洪秀全有須,可見不是洪秀全。」此以無須有須分別天德與洪秀全兩像的不同,不過就其大概言之,其實據諸書所載,天德與洪秀全狀貌,根本就不相同。照《中國叛黨起源志》上所採天德像乃係一個瘦削清癯的人物,而洪秀全乃是一位魁梧奇偉的人物(見下文)。且其所著冠服,亦與太平典制不符,天王帽額式樣,見《賊情彙纂》卷六《賊帽額圖》,上有「天王」二字。
秀全病既愈,其軀幹益雄偉、操行亦純謹,其友見之者,謂其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發黑須長,有極大之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善人見之自親,惡人見之自遠。
秀全幼嚴正,而性情極和平親愛,善詼諧而人不厭,及病後,則莊重寧靜,與前判若二人,坐時體直容端,雙手置膝,歷數小時無惰客,步履不疾不徐,常露一種尊嚴態度。寡言鮮美,自治極嚴,而面折人過不稍讓。善人雖貧,與之言終日不倦,惡人雖富且貴,去之若將凂也。(林利《太平天國外紀》卷上)
此述洪秀全狀貌極為詳盡,雖或不免有誇大的地方,但仁玕自幼即與秀全比鄰而居,所見所聞,較為正確,且此等事情,為當地人所盡見盡聞,仁玕亦不能向壁虛造,故可信之成分,當屬不少。其次太平天國友黨天地會統理軍機都督大元帥萬大洪會在九江府外貼出曉諭,末列洪秀全、蕭朝貴、楊秀清、馮芸山(即馮雲山)、石達開等年貌籍貫,其描述洪秀全年貌籍貫云:「洪秀全身高面麻,黃須,年四十一歲,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史料·太平天國文書》卷四)又滿清鹹豐二年夏季剿捕檔內載洪大泉(全)於鹹豐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辰時在信陽州所為「供出盜營逆匪名單」,第一名為洪秀全,其原文云:「洪秀全年四十一歲,身高面赤,微麻黃須,廣東花縣人,自封偽太平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藏)此兩種簡歷,所述洪秀全狀貌大體相同,當非虛言,洪大全供詞,真偽雖不可知,但萬大洪曉諭,確是千真萬確的。
《賊情彙纂》總纂官清六品銜湖北即補府經歷縣城張德堅編纂《賊情彙纂》一書,記述太平朝史事,其書首載「劇賊姓名」,自稱「詳序裡居、出身、官職,曾犯何處,現居何處,並及其性情狀貌,俾我官軍得以辨職,愈易殲滅雲。」其最注意者,當為天王洪秀全。其述「首逆偽天王洪秀全」狀貌云:「秀全實廣東花縣籍,現年四十三歲,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注云:「年貌一節,程奉璜說。」(《賊情彙纂》卷一《首逆事實》)案,程奉璜系清六品江蘇上元縣(今南京)文童生,為《賊情彙纂》的分纂官,原在太平軍中服務而投降清軍者,故對於秀全狀貌,言之當較為可信。又清方探報得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正、秦日昌、石達開等年貌籍貫,有所謂「賊頭目姓名籍貫單」者,敘述洪秀全的年貌籍貫云:「洪秀泉(全)偽稱太平王,四十一歲,身高面赤,微黃須,花縣人。」注云:「此姓名系偽記,不是真的,官兵查訪不定。」(《天平天國史料》第三部分《清方文書》之三《探報》)與程奉璜所說,亦屬相合。
除此而外,清人記錄洪氏狀貌者頗多,例如王韜云:「距金田數十裡,有劇盜,偽號天德,素在大黃江口劫行旅,擁眾積貲自雄,官軍無如何,洪逆遂往投之,奇洪逆狀貌,與之歃血訂盟,結生死交。」(《甕牖餘談》卷六《洪逆顛末記》)黃鈞宰云:「秀全少嘗讀書,粗識文義,顧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金壺七墨》卷四《洪秀泉》)李圭云:「秀全本鄭姓,原籍廣東花縣,生於嘉慶十七年壬申,身痴肥,略識字。」(《金陵兵事匯略》卷一)樗園退叟云:「洪秀全者,廣東花縣人,生於嘉慶壬申歲,長鬚蜂目,面闊身肥。」(《盾鼻隨聞錄》卷一)謝稼鶴云:「粵逆洪秀全,廣東花縣人,約四十餘歲,面闊須長,身極肥,稍知盲詞筆意。」(《金陵癸甲摭談》)等皆是。其餘如杜文瀾所撰《平定粵匪紀略》,白雲山人所撰《蕩平發逆圖記》,記錄秀全狀貌,與李圭所說,完全相同。無名氏所撰《太平天國軼聞》,記錄秀全狀貌,與黃鈞宰所說,亦不稍異。皆得之於輾轉傳述者。太平軍中往來外國人士甚多,洪秀全對於外籍人士接觸亦頻繁,然與秀全關係密切而能記載洪秀全狀貌者,一見於瑞典人韓山文(Theodroe Hamburg)所著《洪秀全之異夢及廣西亂事之起源》(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一書(一譯《太平天國起義記》)。再見於羅孝全(Roberts)所著《洪秀全革命之真相》,三見於福勒斯特(Forest)所著《天京遊記》(見The Yangtze Chapt III)。外國人畫筆下的洪秀全
秀全之健康,既已恢復,其人格與外貌均日漸改變。彼之品行謹慎,行為和藹而坦白,身體增高增大,步履端莊嚴肅,其見解則寬大而自由。彼之友人後來述其狀貌,謂秀全身材高大,面部橢圓,容顏甚美。鼻高,耳圓而小,聲音清晰而洪亮,每發笑則響震全屋。發黑須長而作砂紅色,體力特偉健,知識力亦絕倫,惡人避之若凂,而忠誠者則趨與交遊。(《太平天國起義記》四《洪秀全之改變》)
又云:
洪秀全自幼即得人親愛,以其品格坦白而正直故。彼性情活潑而友善,但不流放恣,因其才能優越於同窗學友,每以詼諧之言,向人調侃,常令人深覺其謔,但其友人仍甚喜聽其所言,以其言每含有真確而高尚之思想,不得不承認其聰明特出也。自一八三七年得病後,彼之人格,乃完全改變,其態度高尚而莊嚴,坐時體直容壯,雙手置膝,兩腳分列而從不交股,輒正襟危坐,不俯不仰,亦不斜倚左右,如是者歷數小時無倦容。彼目不斜視,亦不反顧,行時步履,不疾不徐,常現莊嚴態度。自後寡言鮮笑,多人覺其性情迥異前時,則每譏笑之,其行為奇怪異常。(《太平天國起義記》八《洪秀全之品格》)
《洪秀全革命之真相》云:「洪氏像貌如常人,身高約五呎四五吋、體格偉大,面圓,身材各部端正,頗美觀,年齡約在中年,態度行動,雍容有君子風。」(簡又文譯載《逸經》第二十五期)羅氏於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在廣州傳教,為美國南方浸禮會牧師,秀全從其受洗。韓氏於一八四七年來華傳教於廣東東部南部客家人之間,與洪氏戚友頗多認識。兩氏對於天王洪秀全見聞較為確切,其記錄亦較為可信。《天京遊記》稱:「天王今年五十一歲,身材高大,體格壯健。」(《天京遊記·天王宮》)凡此所記,無論是直接間接,都與太平人士所記錄者,相差不遠,亦可以見其正確的程度。
滿清時代對於太平天國行事,每多詆斥之詞,故不足信,民國前後提倡革命,往往過於推崇,裝飾面目,亦有向壁虛造之弊。關於洪秀全狀貌的記錄,不能例外。例如劉成禺(漢公)云:
洪秀全身幹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太平天國戰史》)
吾聞天王魁梧而頭童,眉目長細,美髯大口,類關羽狀貌,天王豈其後身歟!(《太平天國天王列傳》)
洪秀全體格形貌及風度,據中西人之可信的記載綜合起來,可繪成肖像如下:身高約五呎四五吋,體格魁梧龐大(據羅孝全《洪秀全革命之真相》)。全身肥痴(據清官書)。國字面口(傳說)。面長而闊(近橢圓形)。目大而光,耳圓而小,鼻高須長,發白髮黑,臂力極大而知覺敏銳,其聲洪亮而沉重,笑時聲振屋瓦(見《起義記》)。手垂過膝(傳說)。五官各部端正,頗為美觀,「態度行動雍容,有君子之風」(據羅孝全說)。而最奇者,則據各種記載及傳說,均一致無異的謂其有紅須(如《天平天國詔諭》載秀全題壁詩附雲「真主四十二歲紅須」,按此指其入天京後之年歲也。沈懋良《江南春夢庵筆記》謂其「高顴黃須」。洪仁玕謂其砂紅須,Sandy,又據洪族遺老曾於十三歲時親眼見過秀全者,亦言其有紅須,國字面口,此由洪顯初君轉述。又宋居仁老者亦云:「天王面長豐滿,紅須,身高,手垂過膝。」此由洪全福轉述。)夫粵人甚至國人,鬚髮每有作赭黃色或砂紅色者,則洪氏須紅之說,不足為異,矧證據確鑿,則殊可信矣。(《太平天國廣西首義史》卷五《金田起義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洪氏狀貌的一個輪廓,但洪氏之有須,實為其全部狀貌的一種特徵。此種特徵,似出於其父祖的遺傳,其「耿直」「慈善」「勇於任事」的性格,似亦出於父祖的遺傳。韓山文稱:秀全若祖若父,類皆德行甚佳,且得享遐齡者。高祖賢倫,以慈善名,賜濟全族,享壽九十六歲,其曾祖父享壽九十餘歲,其祖考亦享壽八十歲,秀全之父,年高德劭,有長鬚,為人公正耿直,受族人推戴,司理祖宗田產。(《太平天國起義記·洪氏之世系》)
亦為研究洪氏狀貌所應了解的。
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耳震東南日月邊。展爪似嫌雲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風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飛龍定在天。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民眾共飲和。擒縛妖魔投地網,摧殘奸宄入天羅。東西南北歸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直搗黃龍鬚盡醉,太平一統樂如何?
在此可以看出他的氣概不凡,抱負遠大,為後來建立太平天國的張本,與畫像軒昂之氣概,頗相符合。但秀全雖是廣東花縣官祿㘵人,但他的先世是潮嘉一帶的「客家」,客家原是中原漢族避異族之亂南遷的,他們保持著強固的民族思想,因聚居山地,有堅毅勇敢勤苦耐勞的性格,常和本地人發生衝突,甚至械鬥,所以秀全表面上雖屬文雅一流,而性氣亦頗暴躁。東王楊秀清常詭稱天父下凡,至洪處問曰:「你與兄弟同打江山,何以殺人不與四弟(楊秀清)商議?須重責。」秀全跪求,北王翼王願代受責,再三始罷。既上奏章云:「二兄性氣太暴,王娘有孕,不宜用靴驟踢,雖是天父性氣本暴,二兄行為果像天父,但須學天父有涵養。幼主亦像天父,然小時須教導,不宜由他毀壞物件,怒罵王娘。」秀全下旨獎譽,謂此語非四弟不能直說,當頒示天下萬國,見我君臣契合好處」,遂刻天父下凡詔書散人。(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賊囈語》)洪仁玕嘗謂:「天王論時勢則慷慨激昂,獨恨中國無人。」(《英傑歸真》)亦可見其為人了。天王狀貌傳說所以歧異,實由一般人士無緣識其真面目。天王自金田出發,道經兩湖,尚不甚迴避,故其真像尚能偶傳人間,陶德曼所藏天王像,聞即在湖南道中所繪者。及到天京:禁人窺探,即入天王府,不甚出行,與人民大眾,無接觸的機會,甚至發生有無其人的疑問。據張汝南稱:洪賊由水西門(南京)坐黃轎,護擁人甚眾,令路人跪迎,不許仰視。女人豔妝騎馬,紗帕蒙面,隨轎後直入督署(即天王府)不復出入,故疑天王是木身,無其人。(《金陵省難紀略附賊首居止》)
李圭亦稱:
各巨酋以總督衙署為偽天王府,用鑼鼓數百人,前導後護,迎洪秀全入居之。偽王娘數十人,悉以黃絹蒙頭,跣足乘馬入,自是遂不復出。(《金陵兵事匯略》卷一)
不但一般民眾,無緣接見天王,即一般新進臣僚朝見時,亦多不能窺其真相,樗園退叟謂:
洪逆見人,以金紗障面,左右兩人執之,逆党進諫者,亦以金紗障面,下跪講話時,一人旁唱撤金紗,洪逆障面之紗亦不撤去,防人見其面也。廣西老賊數人進諫,不用金紗。(《盾鼻隨聞錄》卷五《摭言紀略》)
亦可見其行動的神秘性。然據《法公使赴天京記》云:
有弗(法)國教師入城(天京)住兩日一宿,回舟時攜帶書籍多種,皆系太平王編纂,卷首刻天王圖像。(《太平天國史料》第四部分中外記載之五《遐邇貫珍》所載有關太平天國史料《佛蘭西公使赴天京記》)
則天王像的流傳,似甚普遍,但太平天國旨準頒行諸書,實未發現卷首有繪刻天王圖像之事,所以某教師云云,尚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