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北京,歷史上首個雙奧之城,她正延續著十年前夏奧會無與倫比的氣質,迎接著2022年冬奧會的到來。北京不僅具有卓越的舉辦奧運會的能力,她還有著深厚的冬季運動文化的底蘊。有史料記載,在明清時期,北京就盛行冰上遊戲了,清末民初現代冰上運動傳入中國以後,北京承襲歷史,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開啟了現代冰上運動的歷程。作者選取這段歷史中九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在本報史話欄目進行連載,說說老北京人戲冰的故事,並將其定名為「戲冰九鑑」,以期以史鑑今、以冰鑑城。
一、冰床圍酌
在宋代,我國古人就開始使用冰床了,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譏謔》篇寫道:信安、滄、景之間……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謂之凌床。此處的「凌床」指的就是冰床。明代宦官劉若愚在其《酌中志》載:至冬冰凍,可拖床,以木板加交床或藁薦,一人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飛,積雪殘雲,點綴如畫。可見拖床上的布置很簡單,就是在床板之上放置可摺疊的小凳(交床)或者草蓆(藁薦),一架冰床即告完成。在冰床的腳部安裝鐵條來減少摩擦,前面有人拉著前進,因此也稱為「拖床」。晚清詩人寶竹坡在《冰床》詩中形象地稱其為「木軀金趾」。
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北京城,冰床就已經十分盛行了。有的人在冬天拉冰床來養家餬口,如《明宮史·金集》載:每於河凍之後,近京貧民,群來趁食。於皇城內外,凡有冰處,拉拖床以餬口。有的則乘坐冰床遊樂,比如天啟元年(1621年)《明實錄》記載:西華門……冬則冰床作戲,春夏荷柳供觀,率為尋嘗遊豫之場。古代稱帝王出巡為「遊豫」,這裡的原意是說西華門外聚集了不少遊樂之人,冬天他們乘坐冰床遊戲,春夏則賞荷觀柳,不適合皇帝到此巡遊了。由此可見此地一度為百姓冬日乘坐冰床消遣的熱鬧所在。這裡的冰床作戲,就有「冰床圍酌」。大概在明正德朝,北京興起了「冰床圍酌」的遊戲,日子過得不錯的官僚富賈專挑嚴冬時節,將冰床連成一片,在其上豪飲。明天啟年間的文人孫國敉在《燕都遊覽志》中描寫道:「積水潭在都城西北隅……好事者恆覓十餘床,攜圍爐酒具,酌冰凌中。」對於「冰床圍酌」描寫最生動的莫過於明末散文家劉侗的《帝京景物略》——雪後,集十餘床,壚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寥寥數語,就將雪後月夜之下積水潭上「冰床圍酌」的情景刻畫了出來。
這種玩法一直持續到清末,晚清文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中意猶未盡地引《倚晴閣雜抄》稱:「明時積水潭,常有好事者聯十餘床,攜都藍酒具,鋪氍毹其上,轟飲冰凌中以為樂。誠豪俠之快事也。」
二、太液冰嬉
談到老北京冰上運動的歷史,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清代在太液池(舊時中南海、北海的總稱)上舉辦的冰嬉盛典了。冰嬉亦稱為冰戲、冰技,是指萌芽於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產生活實踐,形成於明末清初的傳統冰上運動形式,包含多種運動項目。清代乾隆年間,冰嬉被乾隆皇帝欽定為「國俗」,形成每年閱視冰嬉的制度,冰嬉一詞被宮廷和民間廣泛接受,成為我國北方冰上運動的總稱。《清朝通典》載:國朝定例,毎歲冬令太液冰堅,令八旗與內府三旗簡習冰嬉之技,分棚擲彩毬,互程矯捷,並設旌門懸的演射,校閱行賞,御製《冰嬉賦》以示旌勇,均賜而歸,本於觀德之義。這裡的御製《冰嬉賦》是指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親撰的《冰嬉賦》,其在序言中寫道: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鞋以韋。或底合雙齒,使齧淩而人不踣焉,或薦鐵如刀,使踐冰而步逾疾焉。這說明冰嬉是需要穿護具和冰鞋的,冰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底部有齒的,是為了在冰上運動時不至於滑倒,另一種是底部有冰刀的,是為了提高在冰上的運動速度的。
乾隆時期的冰嬉盛典主要有三個項目,分別是搶等(競速為主)、搶球(類似冰上橄欖球)和轉龍射球(兼有隊列、花樣和冰上射箭)。嘉慶朝很好地傳承了冰嬉制度,道光朝期初也能很好地延續這一制度,但後來規模逐漸縮小,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後,該制度就停止了,直到光緒年間,又短暫恢復。冰嬉盛典的項目並非完全固定,在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豐富和拓展。清代的冰嬉盛典綿延百年,場面宏大,內容豐富,以冰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冰雪運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