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撲街了,為什麼亦舒小說影視化難關重重?

2021-02-07 劇研社



改編自亦舒小說的《喜寶》近日上映,豆瓣3.4分,口碑跌至谷底。


相信很多人即使沒有看過原著,也一定聽過喜寶那句經典臺詞:「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有錢也是好的」。



《喜寶》是亦舒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79年,講述了女主姜喜寶,在金錢與愛情當中艱難取捨,最終失了尊嚴,沒了愛情的故事。這種選麵包還是選愛情的情感困境,即便放在當下來看,一定程度上依然能夠切中女性痛點,並不算是過時。


但電影《喜寶》,撇開這些痛點不談,將這本小說拍成了一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電影,看起來空洞且廉價。無論是劇情本身還是演員的演繹,都遭到了網友的詬病。


網友:《喜寶》 是瑪麗蘇網大水準,劇組有個郭敬明《小時代》的名媛夢,苦於囊中羞澀,拍出了拼單名媛式,樣板房畫風。


無疑,電影《喜寶》是一部不及格的改編作品,但其實亦舒小說的失敗改編,可不單單是《喜寶》這一部作品。


上世紀80年代末,亦舒作品改編《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再到《喜寶》《流金歲月》《胭脂》,影片本身都談不上什麼藝術成就,票房也不佳。


大家比較熟悉的要算2017年,由馬伊琍、袁泉、靳東聯袂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了,這部籠罩著「言情師太光環」的都市情感劇,雖然在播期間成為坊間熱談,然而口碑反響也不盡如人意,豆瓣6.3分,剛剛及格。



同樣被原著粉詬病:空有亦舒外殼,其中二女共爭一男、閨蜜反目的劇情設置,早已違背亦舒初衷,失去亦舒精神的魂魄。


由此可見,作為一代才女,亦舒小說雖然已出版近300餘部,影響了一代人,但作品的改編情況並不樂觀,尤其是與同時代的瓊瑤相比就遜色很多,均反響平平,幾乎未出爆款。


我們不由的發出疑問,在現代社會語境下,亦舒師太的言情作品,是否能夠與當下時代情緒共振?改編為何頻頻折戟呢?


亦舒小說的「超越性」與「現代性」


我們知道,很多偉大的文藝作品可以超越時間、年齡,不斷影響一代代人,而有些則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可能隨著時光的流逝,時代的更迭,不再能夠引發共鳴。


亦舒,1963年出版個人首部小說,距今57年;《喜寶》寫於1979年,距現在也已41年。而亦舒改編的作品《我的前半生》《喜寶》是最近兩年相繼被再次改編,進入人們的視野。


從文學到影視如此長時間的跨度,故事的感染力是否依舊,觀眾還會買帳嗎?或許我們可以從亦舒作品本身找答案。


亦舒的作品很少以男性為中心來構思全篇,絕大多數都是圍繞女性來結構小說,在她的小說中有著強烈而鮮明的女性意識


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女性形象,其中用筆最深,描寫最為深刻的就是像楊之俊(《胭脂》)、唐晶(《我的前半生》)等這些依靠自己自食其力的女性,也有像喜寶這樣在生存與愛情之間進行選擇,對於自身的追求有著清醒認知的女性。



亦舒作品中的女性不再是弱者,他們往往經濟獨立,能夠像男人一樣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唇乾舌燥地在每一本書、在不同的故事裡,試圖告誡女性一個不變的道理:「失戀事小,失業事大」,「經濟獨立,永遠不要打伸手牌」。


尤其職業女性,她主張,必須要有一張高等教育的文憑和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有技傍身,有瓦遮頭,進可攻退可守,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家當作自己的家。


就拿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來說,關注點在於女性個體的生存困境,具有極強的女性意識和反思態度。她想通過第二代子君告訴人們,在娜拉出走以後,除了餓死和歸來,還有第三條路可走,即通過個人努力奮鬥,解決生存問題,重新獲得經濟和精神獨立與女性自由,從而找到另一位棋逢對手、旗鼓相當的伴侶,收穫另一段以人格獨立、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婚姻


而這樣的「戒條」,那樣的故事,早20年恐怕少人問津,如今,隨著近代女權運動的發展和影響,電視劇呈現出來的女性獨立精神尤為重要。這從《三十而已》《安家》《二十不惑》《歡樂頌》這類劇的火爆可以看出。


這一點來看,亦舒的作品表現的精神和思想放到現在並未過時,甚至恰逢其時。


並且在愛情觀上,亦舒是一個愛情現實主義者,由於香港高度發達的工商經濟,唯利是圖、金錢至上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普遍人生觀和價值觀,《喜寶》在愛情和金錢面前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甘願做生活與權力之下的金絲鳥。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寫盡了香港社會的人生百態和人們在愛情中的迷失與執著。


這與瓊瑤小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瓊瑤小說竭盡全力的為讀者創作一個童話故事般的愛情,將真愛視為人間的終極價值,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影響正直、熱血、追求自由戀愛的青年讀者,亦符合人們對理想人生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現實功利社會的種種不滿,但過於瑪麗蘇的內核,也免不了給人懸浮感,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瓊瑤劇成為了人們惡搞的對象,翻拍的水花不大的原因吧。


綜上,雖然時隔多年,亦舒的小說無論是人物還是故事內核,放到現在仍然是有一定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然而從《我的前半生》到《喜寶》影視化效果均不好,為什麼亦舒的小說改編如此之難呢?


亦舒小說改編的三座大山


1、完美人設,缺少細節塑造


師太的女主,賣的是獨立都市女性的人設,而不需用到真正的專業技能。具體到職場怎麼攻堅、怎麼不卑不亢、怎麼絕地逢生,奮鬥過程中如何勤奮肯幹,如何發揮專業技能,如何去克服挫折,一直是並沒有太多筆墨空間去充分表現。好在,專業不夠金句湊。


金句多。只要看過亦舒小說的,誰都不會忘記。她的金句多到網上還有專門的總結她的金句匯總。



金句的輸出,有魅力的文字語言,無疑能夠表達作者的觀點,還能起到點題的作用,然而金句太多,一旦要對其進行影視化改編,就會因細節不足而顯得捉襟見肘。文字魅力強的小說,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就是大量照搬原文。


如《喜寶》影片複製了小說中的大部分情節,但它完全是在照本宣科,並沒有用細節串聯全片,交代事件的前因後果,對人物的行為動作進行合理化編排。正因如此,所以看完《喜寶》你會發現,這部電影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場戲是具有可信度的。 

      


各種亦舒名句時刻穿插其間,聽上去空洞、做作且毫無營養:


「名校文憑是女孩最好的嫁妝」、「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是另一些人」、「生命是一場幻覺」……


初執導筒的王丹陽導演,用這部電影表現出了令人咂舌的生疏與拙劣。


此外,對比一下《我的前半生》和《傲骨賢妻》,開局如此相像:衣食無憂的家庭主婦,突然經歷風雨,必須靠自己一雙手養活自己和兒女。


在改編作品中,大家都吐槽子君振作得莫名其妙,其實原作裡給子君安排的振作途徑也是輕描淡寫。


子君離婚後受最大的苦,無非辦公室做文員,老闆要求改改文件,依照格式一抄,搞定。悶得發慌去學陶藝,老師贊她好品味,立時晉升了陶藝藝術家合伙人。


而《傲骨賢妻》呢?女主的反殺,是靠一樁一樁案子死磕出來的。她學會了日夜加班,學會了使心機耍手段,學會了「性就像龍舌蘭」,可以達到很多目的。


師太的女主呢,贏在先天夠美,先天才華橫溢或者品味極佳。後天努力不過是調味料。這樣的女主在塑造過程中,難有細節支撐和豐盈人物,自然給人跳戲或莫名其妙的感覺。


2、情節衝突不夠,改編核心難把握


亦舒的小說,題材多變,既有偽科幻的《紫微星》,有影射政治的如《風滿樓》、《特首小姐你早》,還有大量影視時尚圈背景如《圓舞》、《她比煙花寂寞》,連華人勞工這等相對冷門題材都有嘗試如《縱橫四海》。


然而師太的小說一向短,一本大概十二三萬字,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起承轉合間還要飈金句露見識,且格調恬淡,自然不肯大灑狗血。於是改編成影視劇,情節天然張力便不夠「勁」。


在改編過程中,為了彌補亦舒小說中衝突的不足,編劇就需要通過劇情的極致化和人設的極致化,來講述一個具有張力、戲劇性強的故事。


這一點在《我的前半生》的改編中尤為明顯,就人物來說,在亦舒筆下,羅子君作為一個打點上下的全職太太,顯示出她獨有的品味——


我挑了兩條開司米呢長褲,讓店員替我把褲腳釘起。

姜太太搭訕說:「要買就挑時髦些的。」

我笑著搖搖頭,「我是古老人,不喜款式。」有款式的衣服。


而劇中羅子君變成是一位並不討喜的抓馬女皇。她的缺點顯而易見:頤指氣使,氣焰囂張,虛榮膚淺,作天作地,難以伺候。


螃蟹只吃陽澄湖的,太湖出產難入法眼;為搭配漂亮衣服,下雨天也要腳踩真皮大底高跟鞋;不管閨蜜男友是否順路,一切以自己方便為準,軟磨硬泡讓對方送到家門口;閨蜜剛下飛機,飯還沒吃,就要聽她傾訴煩惱,為她解決情感困惑問題……這與亦舒筆下的羅子君的形象大相逕庭。



此外,對於女性友誼的描寫與重視,是亦舒作品最為核心的精髓。在《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和唐晶兩人雖然追求和生活軌跡不同,但二人相互幫助扶持,都擁有了女性獨立和婚姻生活的雙重體驗。


而在影視作品中,編劇對亦舒頗花功夫、頗下筆墨、頗為看重的女性友誼一筆帶過,後期加入了三角戀情導致閨蜜反目的情節,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增加了劇情的戲劇衝突,然而也讓本劇陷入了「狗血」,徹底走向崩壞,違背原著初衷。



這在《喜寶》的改編中也可窺見一二,除了與勖存姿的情感線,宋家明和勖聰恕的加入,還營造出了土味「多角戀」的既視感。觀眾完全可以把本片當「霸道總裁愛上我」來看,絲毫不會有違和感。


也就是說亦舒筆下的故事天然衝突不足,在改編過程中,國產影視作品的衝突強化,又會陷入「狗血」、曲解原著的泥淖,掌握好二者的度並不容易。


3、年代還原or架空的兩難境地


亦舒小說大多以香港為背景,抒寫當時香港中產階級、經濟獨立女性的愛情故事以及中年女性的迷惘,也在故事中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變遷。


然而在改編過程中,如何統一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完全還原還是嫁接到現代社會,也成為了改編的難點。《我的前半生》影視作品將發生在香港的故事放到了現代,從主人公的服飾、生活方式、從事的職業來看,都具有一定的重塑性和連貫性,並不會讓觀眾出戲。


而《喜寶》在這一點上似乎並沒有把握好,原著小說出版於1979年,書中故事以70年代初的香港作為背景。可電影版的《喜寶》卻在年代和地域背景方面,表現得很懸浮。


在觀影過程中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時空錯亂感。勖存姿的家看上去很復古,就連電話都是手搖式的,可書架又明明是時下流行的款式,在北京現代化的辦公室裡工作,我們分明能看到寬屏液晶電腦,可鏡頭一轉,她竟然和許多北京人民一起騎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式自行車上班。



特殊的故事背景,著力於對社會弊端的揭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亦舒小說改編的難度。


結語


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亦舒作品的改編都不是很出色,尤其和瓊瑤相比,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瓊瑤很多作品都經過了改編,如《還珠格格》《煙雨濛濛》《一簾幽夢》等,並且都是收視長虹。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這與亦舒作品本身的文風和故事講述的方式有很大關係,而瓊瑤的作品幾乎都規避了這些問題。


比如瓊瑤小說中故事的歷史背景比亦舒多樣(有清朝、民國、臺灣等等),這些人物在思想中較少受商業化社會金錢、名利觀的影響,在作品中他們主要的「事業」就是用尋覓愛情、享受愛情並且為愛情而煩惱;而亦舒更多的是偏安一隅,只講述香港這個大都會特有的現象,帶著冷眼觀世間的意味,若有近現代歷史大事件也只是一筆帶過。


此外,瓊瑤的小說在語言和故事結構方面,與影視表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拍攝瓊瑤作品《幾度夕陽紅》的導演李翰祥曾表示:「瓊瑤小說具有很強的電影性,甚至把小說分分鏡就成了劇本。」


那麼文學魅力較強,有著和亦舒類似特點的作品,難出好的影視化改編嗎?也不見得。


比如第五代導演作為中國電影界的一個輝煌傳奇,他們改編的作品大多以文學性較強的作品為主,如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紅高粱》、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等,改編後的電影因為思想深刻、藝術精湛而引發了觀眾對人類自我關懷和終極關懷的關注,給觀眾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而據我們觀察,他們改編的方法幾乎都是在忠實原著的思想內涵、美學風格的基礎之上,對其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再創造。可見,這種不以完全還原原著,在把握原著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改編的具有一定的借鑑性,不過這也仰賴於影視產業的發展和技術的嫻熟把握。



相關焦點

  • 《喜寶》撲街,為什麼亦舒小說影視化難關重重?
    無疑,電影《喜寶》是一部不及格的改編作品,但其實亦舒小說的失敗改編,可不單單是《喜寶》這一部作品。上世紀80年代末,亦舒作品改編《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再到《喜寶》《流金歲月》《胭脂》,影片本身都談不上什麼藝術成就,票房也不佳。
  • 遊戲IP影視化為什麼又撲街了?
    不過,這樣的慘痛教訓似乎並沒能阻擋那些影視圈資本「眼饞」頂尖遊戲IP的影視化,或是遊戲圈資本覬覦知名影視(小說)IP的遊戲化。在這些「勇於跨界」的行業人士和資本看來,只要包裝做得好,影遊聯動還是可以輕鬆吸金的。
  • 從《我的前半生》到《流金歲月》,亦舒小說改編找對「路」了嗎?
    那麼30多年前的作品,為什麼反而在新世紀大放異彩?從小說到影視作品,又經歷了哪些改變,才呈現給我們一個好的影視作品呢?基於兩部有影響力的亦舒改編作品《我的前半生》和《流金歲月》,都出自同一編導團隊之手,即由導演沈嚴和編劇秦雯操刀,所以對比兩部作品來看,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亦舒小說的魅力所在以及改編的路徑。
  • 亦舒小說影視化慘敗,為何現代女星難以駕馭《喜寶》
    特殊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亦舒小說《雖然《喜寶》的影視化效果不好,被罵是爛片,但是原著《喜寶》卻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經典言情小說!書裡描述的人物非常典型,女主「喜寶」憑著美貌和手段,短短一個假期就實現了階層跨越,可惜這條捷徑沒有使她收穫真正的幸福,26歲就已經變成金籠子裡的小鳥。
  • 當生活給你設置重重難關的時侯,再撐一下……
    而我今天就是接著說一說最淺顯的寓意:解決成功路上的重重障礙!如果您看到這裡,請不要急著退出去,我知道各位對這個耳熟能詳的大道理已經免疫了,那就請耐下心看完這篇文章,看看還有什麼新的想法或收穫!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險,也是尋寶;是眼淚,也是歌聲。
  • 亦舒小說《流金歲月》劇版開機,主創被稱「神仙選角」
    此前秦雯與沈嚴合作了同為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收視率大爆,令不少人表示合作期待再續輝煌。   《流金歲月》講述了蔣南孫和朱鎖鎖兩人一路扶持的友誼並一起成長的故事。   舊版曾由張曼玉和鍾楚紅出演,當初這兩位選角也是備受好評。
  • 亦舒小說《流金歲月》劇版開機 主創被稱「神仙選角」陳道明董子健...
    此前秦雯與沈嚴合作了同為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收視率大爆,令不少人表示合作期待再續輝煌。《流金歲月》講述了蔣南孫和朱鎖鎖兩人一路扶持的友誼並一起成長的故事。舊版曾由張曼玉和鍾楚紅出演,當初這兩位選角也是備受好評。新版中,蔣南孫(劉詩詩飾)和朱鎖鎖(倪妮飾)是一對摯友。
  • 亦舒小說有沒有影視改編佳作?
    前有電影《喜寶》,後有電視劇《流金歲月》,這一年間關於亦舒小說的改編的話題又被提了起來。比起《喜寶》來,《流金歲月》難得的擺脫罵聲,評價及格。有善解人意的文章及時分析了為什麼亦舒的小說改編難,諸如時代不同、心理描寫多而情節少等等,確實也是如此,要做通俗化的改編,亦舒比不上瓊瑤,就像古龍比金庸難改。
  • 沒有比亦舒小說更難改的IP了
    沒有比亦舒小說更難改的IP了。
  • 突破重重難關,取得驚人成績,屬鼠人,註定富貴盈門
    屬鼠人到了11月份可以說是迎來了一年中的轉折點,運勢開始回溫,擺脫了之前的黴運,事業得到貴人指點,突破重重難關,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得到了上司的提拔,登上了新的階梯。 屬鼠的人,11月初財運上升趨勢,性格霸道,做事穩健認真。再加上貴人相助機率加大,註定能賺得大財,十全十美。同時橫財遍地,意外之財也能滾滾而來,正財偏財大豐收,大運大吉。
  • 克服重重難關 下城區艮園17幢連片加裝電梯正式啟用!
    克服重重難關 下城區艮園17幢連片加裝電梯正式啟用!猜你想看:來源:潮鳴街道、區住建局原標題:《克服重重難關 下城區艮園17幢連片加裝電梯正式啟用!》
  • 金剛川為什麼會撲街
    但是為什麼會撲街了,認為是導演利用了人民的愛國情懷圈錢的主要原因,導致這麼好的題材電影撲街,誰發兩小時看35分鐘電影給你看四次,誰都會生氣,我們愛國。但是這種不良的商人用我們愛國情懷來欺騙我們你認為還是正確的作風嗎?國家都應該要管控這種不良的商人利用我們的愛國情懷欺騙觀眾,一出來我就去看了,是為了我們那些前輩爺爺,我爺爺也抗美援朝回來的。
  • 陽痿給夫妻生活帶來重重難關
    在夫妻生活中,陽痿就像陰霾一樣籠罩著夫妻之間的和諧,為和諧的夫妻生活帶來了重重難關;醫學研究早就證明,很多疾病與男性朋友個人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其實對於他們的性健康也不例外。那麼生活中誘發男性陽痿的習慣有哪些呢?專家分析躺軟沙發很嚴重。
  • 三體魔咒:流浪的版權,撲街的影視化
    網際網路怪盜團《電影難產背後,三體為什麼「流浪」》一文中這樣寫到。從股權穿透圖中能窺得「三體宇宙」的一隅。三體宇宙(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持股60%北京三體宇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三體動漫有限公司,持股15.9942%上海果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上海果閱文化又持股35%北京三體宇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經歷重重難關後 他終於定下了這個「小目標」……
    村莊故事丨經歷重重難關後 他終於定下了這個「小目標」……  聖覽山巔 極目遠望  山巒起伏 溝壑縱橫  黃河如巨龍般奔騰不息  一處「S」形大轉彎映入眼帘  形似乾坤太極圖 名喚「乾坤灣」  種棗、收棗、釀酒……  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操作  在乾坤灣內的村莊裡可算「費了勁兒」  在經歷過「重重難關」後  「棗香」終是飄蕩乾坤灣……  農曆臘月底
  • 水千丞的《火焰戎裝》確定影視化?網友:求求製片們放過二次元吧!
    水千丞的《火焰戎裝》確定影視化?網友:求求製片們放過二次元吧!#水千丞#就在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水千丞的《火焰戎裝》也即將影視化了近日,她的《火焰戎裝》聽說要影視化的消息震驚了很多粉絲,但是這已經不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影視化了,此前,她的作品《決對爭鋒》就以網絡劇的形式播出了,可惜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如果不是關注水千丞的粉絲,應該很少有人聽說過這部劇。而現在,又一部作品將要影視化,粉絲們其實是很擔心的,怕這一部劇會再次和上一部劇一樣撲街,再有就是改編之後的《火焰戎裝》還能有原來的感覺嗎?
  • 亦舒小說改編電影《喜寶》定檔10.16 郭採潔主演
    《喜寶》發布海報1905電影網訊9月28日,根據亦舒小說改編的電影《喜寶》發布海報正式定檔10月16日上映
  • 斛珠夫人和九州朱顏記能否打破九州撲街魔咒
    有人稱九州系列是中國版權遊,但已經影視化的幾部沒有不撲的《九州天空城》張若昀關曉彤投資和成績對比屬於大撲街,說明市場壓根不喜歡,口碑也不行,結果又新開了兩部《九州朱顏記》馮紹峰彭小冉這兩部能打破撲街魔咒嗎
  • "經典無法超越"翻拍劇屢遭撲街,影版《三生三世》究竟有多爛
    亦舒小說《喜寶》被翻拍成電影,女主郭採潔"名媛式愛情"被瘋狂吐槽。這年頭,翻拍劇猶如雨後的小春筍,"撲街"了一茬又有一茬。"翻拍毀所有,翻拍誤終生"這句話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 亦舒小說改編的影視為何如此之少
    本文來自微信號mengdamingbai,作者孟大明白目前我知道的亦舒小說改編過十部電影,其中四部是電視電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