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洞穴之喻談不思考的惡

2021-03-01 弱鹼文化

點擊藍色「弱鹼文化」

關注新穎的閱讀和特立獨行的觀點

不思考的惡

不思考的惡是漢娜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面提出來的,不思考的惡即是平庸的惡,是指阿倫特在耶路撒冷採訪猶太人劊子手艾希曼(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稱為"死刑執行者")時發現,艾希曼只是承擔了一種殺人工具的職責,他本身並不是兇狠殘忍的一員,而是與普通大眾有著極為相似的普通,面對誅殺猶太人的指令,他沒有去思考這行為的善惡便執行了。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己思想的,無條件服從的命令,是對個人權利判斷放棄的一種惡。

阿倫特同時指出思維是一種人的自我反思。在她看來,思維在人的塑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維可以揭露一切未經審問之意見的偏頗,糾正人們對於那些習以為常、甚至是冥頑不化的所謂價值學說和教條的偏執和迷惘。同時思維也是一種抵制腐蝕化的有效手段,假如人們會追尋「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非得是這樣」不至於在某種「真理」中迷失自我,造成某種狂熱的,不可異議的偏激。

阿倫特所講的個人的惡主要講個人的責任承擔,在個人的思維中,啟發一種思考的偏向,這種思考被賦予「懷疑,批評和審視」,如果「個人」不去承擔這種自我思考的責任,那麼無疑他/她只能走向平庸的惡。所以「不思考的惡」是個人的,但假如全體成員都是不思考的惡,那這種惡該有所有的個人承擔嗎?就好比一塊海綿,當它浸入在髒水裡面時,身體的各個縫隙都充滿了髒水,同時它反向吐出來的也是髒水,那能去責怪這海綿吐髒水嗎?

答案是不能,因為海綿群體處在這種髒水環境裡,毫無疑問是環境出了問題。假如要把不思考的惡歸向於群體的話倒不如歸向這個「惡」所在的環境裡。畢竟人是社會化的產物,人的一大部分思考內容,思考方式都是由「教化」所規定的。具體可參見傳播學理論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涵養理論(撇開大眾傳媒教化的一面,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私人生活的領域層面都有著意識滲透)

蘇格拉底的「洞穴之喻」

蘇格拉底曾提出來「洞穴之喻」來證明哲學對人重要的救贖作用,在此我們可以把洞穴內的環境置換成「文化教養」,把洞穴人看成為「不思考」人,看兩者究竟如和各自變化。

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對話中描述了一個地下洞穴住所,洞裡有一條寬闊的通道通向地面。這個山洞裡居住著終生被關押在那裡的囚犯。他們被捆綁著大腿和脖子坐在那裡,以致他們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牆壁,而不能轉身回頭顧望。因此,他們永遠看不到背後的出口,也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出口。他們也不能看到自己和其他囚犯。他們唯一能看到的是他們面對的牆壁。他們的住所被身後遠方高處燃燒的火炬照亮。囚犯只能看見這唯一的亮光,照亮著牆壁。但是看不見光源。在牆上他們只能看見光影。


監獄內部同火炬之間,有一堵不會遮擋光線的矮牆。沿著這堵牆壁,有人來回穿梭,搬運著不同的物品,包括一些用石頭和木頭做的人體和其他生物模型。這些物體高出那堵矮牆,但是他們的搬運者比牆低。其中的一些搬運者相互交談著,另一些則保持沉默。

由於囚犯面對洞穴牆壁,那些來回移動的物體,在牆上投射的陰影,被穴居人看見當作會移動的影子。但他們想到有人在搬運這些東西。當有人說話時,洞壁上的回聲,就如同那些影子自己在講話一樣。因此,囚犯以為那些影子會說話。他們把這些影像當作生物,把所有發生的事情理解為這些生物的行為。這個就是他們看到的「真實世界」。

但假如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看到了真實的事物。如果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被捆綁的囚犯來說,根本不會相信他的虛妄之談,而且會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假如這個人試圖解放他們,把他們帶到地上,讓他們見到了不可直置信的影子的實體,難以直視的強光,他們也許會殺了他,並且再次回到洞穴裡面去。

誰為群體的「不思考」負責

在這種洞穴環境下,人確實被塑造成了一個「黑與白」「真與假」倒置的對立想法。但假如要把這群人歸為「不思考的惡」的話未免太荒唐,因為這群人不可能逃出他們在洞穴之內所見的實體,去設想一個在他們腦海中不存在的現實世界。

由於對真相的匱乏使得他們做出了維護自己眼中「真相」的選擇,這是群體的不思考,但這種卻「不思考的惡」成立不了在群體責任中。他們只是被環境所規範的群體,雖然是智能生物,但也無法超脫環境的「培育」。應該對群體「不思考」的責任負責的是體制。

體制下衍生的環境是對體制直接負責的,體制把統治意識滲透在文化經濟政治個人娛樂的各個方面,把個人完全同化於體制之中,服從體制的安排,默認體制本身隱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為,由體制下衍生的群體不思考的惡,更是極權統治的惡。

但極權統治的惡還在於「人已經接受不了真相了」

正如劉蘇裡所說:一個人如果把自己信了20年、30年、甚至50年的東西顛覆掉,還不如讓他從11樓直接跳下去。顛覆他所相信的東西,不一定在物理狀態出人命,但是這個人精神死掉了。

相關焦點

  • 不思考的惡
    >不思考的惡是漢娜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面提出來的,不思考的惡即是平庸的惡,是指阿倫特在耶路撒冷採訪猶太人劊子手艾希曼(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阿倫特所講的個人的惡主要講個人的責任承擔,在個人的思維中,啟發一種思考的偏向,這種思考被賦予「懷疑,批評和審視」,如果「個人」不去承擔這種自我思考的責任,那麼無疑他/她只能走向平庸的惡。所以「不思考的惡」是個人的,但假如全體成員都是不思考的惡,那這種惡該有所有的個人承擔嗎?
  • 用獨立思考和意志抉擇來對抗「平庸之惡」
    阿倫特的《反抗「平庸之惡」》一書(英文原版及中譯本第一版書名為《責任與判斷》),系由其學生傑羅姆﹒科恩編纂的論文集。這些論文撰寫的階段大體屬於阿倫特發展判斷理論的時期,儘管很遺憾,直到她去世,有關判斷問題的系統思考仍未形諸文字,但我們從她生前的講稿(見《康德政治哲學講稿》)以及本書的篇章中,也可以大體把握其論證判斷的基本思路:惡行的根源主要在於庸常之人的思考匱乏和拒絕判斷,他們放棄人的責任,主動與暴政配合,從而帶來了比那些根本的或極端的惡更加恐怖的後果。
  • 洞穴理論|從洞穴理論談哲學
    這洞穴的比喻意味著真理之路有重重障礙,柏拉圖認為現象世界是不靠譜的,理念是更真實、更絕對的存在,人們總會缺少一種嘗試探索理念世界的勇氣,人們對自然世界的真理性認知,永遠是漫長的過程,必須經過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接近真理的階段。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地痞流氓薛洋因幼時被常慈安妻辱,為了洩憤,滅了常氏滿門,並成為溫氏走狗,傷人無數,並帶上了麒麟臺,在其身負重傷之後,偶遇曉星塵與阿箐,眼瞎不明情況的曉星塵好心給他治傷,他卻誘騙曉星塵殺人,最後也殘忍殺害了阿菁,是為惡!
  • 漢娜·阿倫特:「惡」產生自簡單的不會思考
    原創 三輝圖書 三輝圖書儘管漢娜·阿倫特的著作包含的主題範圍甚廣,但是在她的成年生活中,她首先關注的是兩個互相緊密聯繫的問題:20世紀政治之惡的問題,以及猶太人在同時代世界裡的兩難。
  • 這部高分寫實劇讓我重新思考「善與惡」
    在觀眾選擇愈發豐富的今天,這部迷你寫實劇引起了全民共鳴,甚至其討論的熱潮早已超越了劇作本身。「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群體中那些沉默的傷口,丟出一個巨大的詰問: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劇集中,一次次真相反轉、善惡難辨的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眾生相裡各有殘缺。
  • 平庸之惡 | 漢娜·阿倫特
    當時,阿倫特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的身份,現場報導了這場審判,並於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艾希曼審判的報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概念。漢娜·阿倫特認為罪惡分為兩種,一種是極權主義統治者本身的「極端之惡」,第二種是被統治者或參與者的「平庸之惡」。其中第二種比第一種有過之而不無及。一般認為,對於顯而易見的惡行卻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參與的行為,就是平庸之惡。
  • 【談資・奧秘】蘇格拉底「洞穴理論」與「古印神學」驚人雷同
    他們便會下定結論說「花時間走上去一點兒也不值」,那麼如果有人膽敢伸手幫助他們重獲自由,將他們領出洞穴,他們毫無疑問會殺死他。他們依賴外來之人。靈性導師來自洞穴之外,從光明之地中來,他進入洞穴去釋放那些被囚之人,雖然他們並不應得他的仁慈。
  • 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旁聽過程中,阿倫特發現艾希曼和輿論宣傳描繪的那個極為邪惡,罪大惡極的殺人狂魔完全不同,阿倫特在法庭上見到的艾希曼中等身材,前腦門半禿,牙齒不太好,近視眼,脖子乾瘦。整個審判過程中,這個納粹戰犯一直朝法官席的方向探著脖子」。阿倫特覺得艾希曼不像是一個極端邪惡的人,他對於自己所做的行為極為冷漠,只是覺得在執行上級命令。
  • 「柏拉圖的洞穴」
    仰望天空 攝影:範南丹攝        有人把這種情節稱為「柏拉圖的洞穴」。 「人類冥頑不靈地流連在柏拉圖的洞穴之中,仍然依其亙古不變的習慣沉浸在純粹的理念影像中沾沾自喜。」人類不厭其煩的探究現實世界,並試圖通過語言、文字、歷史、藝術、科學去表達自己理解的現實世界,其動機則是通過這種表達,宣示人類自身理性的存在,即「我思即我在」。
  • 豆瓣9.5,這部熱播劇讓我們重新思考與惡的距離
    撰文 | 李靜《與惡》熱播:思考時代精神狀況的契機時代的精神狀況,如水似風,每個人都浸潤其中卻又難以清晰表述。這不禁令人回想起在時代轉軌的1993至1996年間,大陸的人文學界曾經發起過一場「人文精神討論」。當時,面對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與大眾文化,知識分子對於人文精神的失落倍感焦慮。
  • 「平庸之惡」比邪惡還可怕
    人不思考,不管在哪裡、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容易陷入「平庸之惡」。 當然,制度環境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一個信息封閉、不喜歡、不允許獨立思考的環境下,獨立思考能力會成為社會的稀缺能力。
  • 每個人都可能作的惡,或者冠冕堂皇和平庸之惡
    「平庸之惡」,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或組織中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主性的放棄,不思考對錯,不辨別是非,對上級命令的無條件服從的惡。提起這個概念首先要介紹兩個人。漢娜·阿倫特: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
  • 幽暗洞穴,你不得不了解的秘密
    不知道還有多少勇士還記得在深夜的網吧,和小夥伴們一起點著蠟燭探索副本打傳奇的青蔥歲月?打到一把龍紋都得做火車去很遠的地方和別人當面交易,揣著賣道具得來的錢一路戰戰兢兢的回到家,那種無與倫比的自豪感和滿足感,讓人至今都無法忘懷。勇士們,你們再也不用為回不去的傳奇、再也得不到的情懷而悲傷了!
  • 洞穴寓言
    ,他們世代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洞穴有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人們的脖子和腳被鎖住不能環顧,只能面向洞壁。會不會我們都是洞穴裡的人,其實對真實一無所知?這則哲學寓言故事雖然是柏拉圖寫作的但卻不是他創作的。而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給柏拉圖的哥哥解釋如何認識事物的真相與何為智慧時,所做的一個比喻。柏拉圖便把這個比喻寫在了他的【理想國】一書裡了。洞穴寓言比喻形象,寓意深奧。兩千多年來,對於這則寓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不同的領悟。
  • 《惡之花》小感
    人們並不在意無趣的真相,都家兩姐弟因為殺人犯父親被人們貼上了「壞人」的刻板標籤,「惡的基因是可以遺傳的吧」「肯定教授了不少殺人的方法」,經歷了村民的排斥和遷怒,被無盡的惡意和黑暗包圍,以至於發生事情後只能相信自己,無人可以求助。所以萬幸那,男主在女主那兒找到了新的起點,體會人和人相處最重要的東西~信任,不帶任何偏見的信任。
  • 漢娜·阿倫特《反抗「平庸之惡」》簡介
    《反抗「平庸之惡」》著者:[美]漢娜•阿倫特 著,傑羅姆•科恩 編譯者:陳聯營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4◆ 編輯推薦這是一本經典,但更是今天的應景之作,昆明暴行,再一次讓我們看到,就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你也「永遠不能指望一個拒絕思考的人擁有良知」。★ 漢娜•阿倫特集中回應「平庸之惡」,反思道德崩潰年代的個人抉擇。
  • 《隱秘的角落》充滿人性光輝的4個瞬間:從「惡」中思考「善」
    「惡」是不分年齡的,但除了「惡」,該劇帶給我們最主要的思考卻是「善」,如何從人性的「惡」裡思考「善」,才是我們看這部劇的最大價值。而瞬間的行為,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善惡,也是最能「治癒」人的人性光輝。三小孩的做法,真的是讓人啼笑皆非,但從另一方面看,這才是符合這個年齡的小孩應該有的思考模式和做事方式。小孩不懂太多複雜的事,做事比較直接。他們不想放棄自己的「利益」,但也不想別人再受到傷害,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殺人兇手自動收手。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一個寫信的舉動卻惹上一連串的麻煩,他們低估了人性裡的「惡」。
  • 《我的世界》1.17更新 山地深雪+洞穴更新,板上釘釘了!
    說到社區反饋的話,目前最熱門,投票率最高的便是「洞穴更新」!(幾乎所有人對1.17的預測都是洞穴更新)實際上「洞穴更新」這個概念很早便是Mojang的儲備主題之一,例如一個非常早期被提出的「水晶塊」,後來愚人節發布的「水晶洞穴」,1.13自選世界中的洞穴生成方式,水下洞穴的測試更新等等。
  • 《魔獸世界》哀嚎洞穴在哪 哀嚎洞穴位置圖文介紹
    導 讀 要找到哀嚎洞穴,首先我們要到艾澤拉斯的卡利姆多大陸。在卡利姆多的北貧瘠之地,我們就能在地圖上看到哀嚎洞穴的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