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圖的洞穴的寓言
柏拉圖試圖告訴我們,回到此岸、回到洞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我們洞悉了洞外、認清了彼岸的虛無現實再回到洞內,回到此岸。洞外虛無;洞內負重,洞外是不辨方向的一片真空,洞內是不可自明的負重前行。事實上,洞外、洞內儘管輕重各異,但都不可承受。吳艾的「深呼吸」系列形象地隱喻了這個深刻的寓言,他試圖在詰問世人:我們到底應該走出洞穴,還是回到洞穴呢?
-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成為覺醒者
2400多年前柏拉圖在他的巨著《理想國》的第七卷裡寫到了洞穴理論:有一群囚徒被囚禁在一個洞穴裡
-
觀點 | 韓王韋:帖雷馬科的政治覺醒與柏拉圖的洞穴隱喻
古希臘進入柏拉圖那個時代,由於神話體系的崩潰,神話政治就逐漸演化為藍圖政治。不能說柏拉圖之前就沒有藍圖政治,但可以說,在此之前沒有過如此詳盡完善又意圖明確的藍圖政治。柏拉圖之後,就成了藍圖政治的天下。藍圖政治有一個特點,就是必定要在空間上進行有著明確政治喻意的區分(時間上的區分最終也是要以空間的形式展開的)。我們可以拿柏拉圖的《理想國》為例。
-
洞穴理論|從洞穴理論談哲學
這洞穴的比喻意味著真理之路有重重障礙,柏拉圖認為現象世界是不靠譜的,理念是更真實、更絕對的存在,人們總會缺少一種嘗試探索理念世界的勇氣,人們對自然世界的真理性認知,永遠是漫長的過程,必須經過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接近真理的階段。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
-
洞穴寓言
洞穴寓言示意圖之一《洞穴寓言》是則相當有名的哲學故事,它的大意是:有這樣一群人
-
柏拉圖的三喻剖析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一生留下了許多著作,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舉世聞名的教育機構——學園。柏拉圖對教育有著獨特的認識,他認為如果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善,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撥雲見日。即使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柏拉圖的優秀教育思想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像是「柏拉圖三喻」就是其中一例。
-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十分具有啟蒙意義。由於開悟是屬於心智/靈性層面的藝術,超越物理層次的,於是,柏拉圖藉此類比來闡明"靈魂"(精神)從黑暗(無知)通往光明(真知/善/智慧)的旅程。這則寓言大概的組成: ①"囚徒們"從小被鎖在黑暗的洞穴中,他們無法移動,僅能看見被投射到洞穴牆壁上影子。牆上閃動的影子就像電影屏幕上的畫面一樣。這些"囚徒們"相信他們看見的就是"實相",但這只是木偶的投影。
-
柏拉圖:萬物皆是理念的化身或分有,沒理念,就沒世界
——柏拉圖柏拉圖認為城邦之所以治理得不好,是因為這些城邦的政治制度、法律及其他一切,都無法向「善」,這使這些城邦的人們沒有辦法將罪惡完全禁絕。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的,柏拉圖將其稱為不斷地流動變化,即世上的萬物都是不斷「流變」的。柏拉圖注意到了感覺世界中的事物真的同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魯所說,是不斷變化或流變的。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但是柏拉圖在西方哲學的影響力,一點都不亞於他們的老師蘇格拉底。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經說:一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為柏拉圖作註腳而已。那為什麼柏拉圖,在西方哲學有這麼大影響力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
【談資・奧秘】蘇格拉底「洞穴理論」與「古印神學」驚人雷同
著)別再把柏拉圖當「精神戀」代言人了!To : 思考者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以其老師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柏拉圖著作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理想國》中的「洞穴」隱喻,生動地提出了人類生存的真實狀態如同穴居人,在受限中被深深蒙蔽。
-
哲學野史 | 不一樣的柏拉圖式
——索倫•克爾凱郭爾不一樣的柏拉圖式 - 1如果有人問什麼是哲學,最好的回答就是『去讀柏拉圖』。正是柏拉圖最早使用『哲學』(Philosophy)一詞;也正是柏拉圖發明並且第一個實行了對哲學研究的分類。
-
【Free】原創小說 · 完結篇 |《柏拉圖》大結局——燃燒
男人道「難怪你會掉進柏拉圖。」柏拉圖又是什麼?寶音越來越奇怪。他現在已經不想求生,畢竟自己已經死過一次,在二維和三維空間的時候自己想明白了很多事,生死這些膚淺的東西,寶音早已不再重視。帶著疑問、憤怒和必死的決心,這個已經死過一次的蒙古大漢竟心平氣和的坐了下來。「我聽你的,慢慢說,大不了大家一起死。」男人一怔,竟也放心和他坐下來慢慢說起來。
-
影視評論|《同流者》與洞穴寓
貝託魯奇在1970年的作品《同流者》中讓主人公在銀幕上長篇大論地討論柏拉圖哲學中的洞穴寓言,甚至不惜直接在銀幕上做宣講,而不擔心觀眾會離開。從直覺上講,讓人在影院的黑匣子裡一坐三個小時,像老僧入定一樣看著銀幕上深邃枯瘦的東西,是一種考驗,但是《同流者》卻成功了。那麼這部電影中是如何處處體現出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貝託魯奇又是如何用電影來講哲學,並且得到觀眾認可的呢?
-
柏拉圖︱被騙了!他的愛情觀竟然是「同性戀」?
本篇文章就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大思想家——柏拉圖。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
此生越重洋,仍在洞穴中
這個問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比喻作了很好的解答: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個洞穴裡。他們從出生起就猶如囚徒,被鐵鏈鎖在固定的地點,甚至還被鎖住了脖子,不能回頭或四下張望,只能永遠「面壁」著。在他們背後,有一群人,每天舉著火把來回走動。這些人的身影投射到那牆壁上,就成了他們唯一能看到的精彩世界。
-
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
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柏拉圖對於「愛比米修斯造人」的技術源發性意義的思考。而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來的技術與火種正是人類得以超越自身「缺陷」的工具。千百年來,人類憑藉技術獲得生存之道,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力時代,再到原子時代、資訊時代。
-
「洞穴理論」看支教
(拉旗子左上角者為本文作者,張羽婕)先從我大一時說起。記得當年上「教育學」的第一節課時,老師一句話沒說,只是給每人發了一沓厚厚的複印紙,上面印的是柏拉圖《理想國》第七卷的全文。兩個小時的課,他一句正話沒說,只是讓我們通讀並小組討論。故事是這樣的,我們先假想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條長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陽光從通道裡照進來。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穴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後壁。在他們背後,燃燒著一個火炬。囚徒和火炬之間是被操縱的木偶,當然,囚徒們只能看見後壁上木偶被火炬投射的影子。
-
柏拉圖
這本《柏拉圖》是一個美國人寫的,歡快幽默,他說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代言人。
-
曖昧的修辭,曖昧的柏拉圖
如果說前一個夢預示了柏拉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顯赫地位,後一個夢在理察·瑪巴克(Richard Marback)看來則象徵著後世的評論家在闡釋柏拉圖思想時難以擺脫的困惑。柏拉圖之所以難以捉摸,之所以在後現代文論盛行的今天重新激起了批評界廣泛的興趣,主要原因便在於他對修辭的曖昧態度,而修辭問題無論在柏拉圖的思想體系裡,還是在尼採以來的理論嬗變中,都佔據著重要位置。
-
從洞穴之喻談不思考的惡
具體可參見傳播學理論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涵養理論(撇開大眾傳媒教化的一面,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私人生活的領域層面都有著意識滲透)蘇格拉底的「洞穴之喻」蘇格拉底曾提出來「洞穴之喻」來證明哲學對人重要的救贖作用,在此我們可以把洞穴內的環境置換成「文化教養」,把洞穴人看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