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多年前柏拉圖在他的巨著《理想國》的第七卷裡寫到了洞穴理論:
有一群囚徒被囚禁在一個洞穴裡,他們從出生小就生長在這裡,從小到大都被鏈鎖所鎖住雙手,也不可以回頭,只能看著自己的前方,地穴的洞壁上印著的影子。
在這群被困的人的身後,則有一條通道,這條通道是可以貫通整個洞穴的。
在這條通道的旁邊有一堵牆,這堵牆並不高,大概跟木偶戲的屏風那麼高。外面的人背著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器械走過這個通道,火的光亮把這些影子照射到被困的人眼前的牆壁上。
因此,這些被困的人就以為這些影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真實的事物。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也沒見過別的,只見過這些樣子。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一個被困的人被釋放了,他回過頭來,看到了身後的火,以及通道上走過的人們。
一開始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疑惑,甚至不相信這些是真實存在的事情。
後來有個人進到他被關的地方,把他帶出去,帶到一個正常的世界去,他會覺得頭暈目眩,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而令人懷疑的。
他甚至從水裡尋找倒影,來找到自己在洞中的感覺,後來慢慢的,他開始接受這個正常的世界,於是他開始同情他之前的那些被關著的夥伴們。
這時他回去洞穴裡,去解救那些夥伴,他的夥伴們卻覺得外面的世界燒壞他的眼睛,覺得他瘋了,他無法說服他的夥伴跟他一起離開,他們可能也並不覺得他在解救自己。
柏拉圖告訴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個影子。
虛幻與現實
前年有次去北京出差,跟同事一起體驗了一次VR過山車,坐上去之前還以為應該沒什麼感覺,誰知道全程我們都是狂叫,因為真實感真的很強烈,而圍觀的人一直發出大笑。
這時候我也是洞穴裡的囚徒,而我竟然知道這是個洞穴,而體驗的真實感完全控制了我。
所以洞穴裡的囚徒並不是思考能力不足,而是困住他們的環境同樣也困住了他們的思維,再加上群體思維的從眾心理幹擾,分辨起來就更不可能了。
在一些電影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洞穴理論的影子:
《黑客帝國》中,莫斐斯告訴尼奧說:「你一生下來就活在一個心靈的牢籠之中。」即使是奴隸,戰爭中的囚犯,集中營中的受害者都會設法解放他們的心靈。「
他們可以控制我的身體,但永遠無法控制住我的思想。」也許你無法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心靈的牢籠」裡,因為很多人沒有從這個「心裡的牢籠」裡解脫出來的願望。
電影《黑客帝國》劇照
美劇《西部世界》也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世界,機器人以為他們的世界是自己主宰的,直到其中一個人成為「覺醒者」才發現其實他們只是人類遊戲裡的「接待員」
電影《西部世界》劇照
成為覺醒者
當然我們的世界的各種事情都會包含虛擬和現實的切換,很多時候搞的我們無法分辨,對於認知也是一樣。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的不同,也是階層、個人價值、社會地位有差距的根本原因。
電影中的覺醒者經歷了重重苦難拯救了同胞,歷史上也總有覺醒者帶領我們看到新的世界。
150年前的工業革命解放了人的雙手,延展了人的四肢和五官;
50年前信息革命開始爆發,電腦成為人類大腦的延展;
20年前的網際網路革命使得信息變得觸手可及;
而現在身處雲時代,產業網際網路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又會是一番什麼樣景象呢?
100年後,1000年後,10000年後... 呢?
歷史的發展讓我們從一個「洞穴」進入了另一個「洞穴」。
而認知覺醒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升級,你以為的頓悟,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如此反覆。
我們不妨敏銳的觀察的這個世界,懷疑你看到的聽到的,比如此時此刻看到的這篇文章同樣會不會只是另一個「洞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