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成為覺醒者

2021-02-08 麥時說


2400多年前柏拉圖在他的巨著《理想國》的第七卷裡寫到了洞穴理論:


有一群囚徒被囚禁在一個洞穴裡,他們從出生小就生長在這裡,從小到大都被鏈鎖所鎖住雙手,也不可以回頭,只能看著自己的前方,地穴的洞壁上印著的影子。


在這群被困的人的身後,則有一條通道,這條通道是可以貫通整個洞穴的。


在這條通道的旁邊有一堵牆,這堵牆並不高,大概跟木偶戲的屏風那麼高。外面的人背著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器械走過這個通道,火的光亮把這些影子照射到被困的人眼前的牆壁上。


因此,這些被困的人就以為這些影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真實的事物。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也沒見過別的,只見過這些樣子。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一個被困的人被釋放了,他回過頭來,看到了身後的火,以及通道上走過的人們。


一開始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疑惑,甚至不相信這些是真實存在的事情。


後來有個人進到他被關的地方,把他帶出去,帶到一個正常的世界去,他會覺得頭暈目眩,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而令人懷疑的。


他甚至從水裡尋找倒影,來找到自己在洞中的感覺,後來慢慢的,他開始接受這個正常的世界,於是他開始同情他之前的那些被關著的夥伴們。


這時他回去洞穴裡,去解救那些夥伴,他的夥伴們卻覺得外面的世界燒壞他的眼睛,覺得他瘋了,他無法說服他的夥伴跟他一起離開,他們可能也並不覺得他在解救自己。


柏拉圖告訴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個影子



  虛幻與現實  


前年有次去北京出差,跟同事一起體驗了一次VR過山車,坐上去之前還以為應該沒什麼感覺,誰知道全程我們都是狂叫,因為真實感真的很強烈,而圍觀的人一直發出大笑。


這時候我也是洞穴裡的囚徒,而我竟然知道這是個洞穴,而體驗的真實感完全控制了我。


所以洞穴裡的囚徒並不是思考能力不足,而是困住他們的環境同樣也困住了他們的思維,再加上群體思維的從眾心理幹擾,分辨起來就更不可能了。


在一些電影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洞穴理論的影子:


《黑客帝國》中,莫斐斯告訴尼奧說:「你一生下來就活在一個心靈的牢籠之中。」即使是奴隸,戰爭中的囚犯,集中營中的受害者都會設法解放他們的心靈。「


他們可以控制我的身體,但永遠無法控制住我的思想。」也許你無法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心靈的牢籠」裡,因為很多人沒有從這個「心裡的牢籠」裡解脫出來的願望。


電影《黑客帝國》劇照


美劇《西部世界》也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世界,機器人以為他們的世界是自己主宰的,直到其中一個人成為「覺醒者」才發現其實他們只是人類遊戲裡的「接待員」


電影《西部世界》劇照



 成為覺醒者 


當然我們的世界的各種事情都會包含虛擬和現實的切換,很多時候搞的我們無法分辨,對於認知也是一樣。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的不同,也是階層、個人價值、社會地位有差距的根本原因。


電影中的覺醒者經歷了重重苦難拯救了同胞,歷史上也總有覺醒者帶領我們看到新的世界。


150年前的工業革命解放了人的雙手,延展了人的四肢和五官;


50年前信息革命開始爆發,電腦成為人類大腦的延展;


20年前的網際網路革命使得信息變得觸手可及;


而現在身處雲時代,產業網際網路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又會是一番什麼樣景象呢?


100年後,1000年後,10000年後...   呢? 


歷史的發展讓我們從一個「洞穴」進入了另一個「洞穴」。


而認知覺醒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升級,你以為的頓悟,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如此反覆。


我們不妨敏銳的觀察的這個世界,懷疑你看到的聽到的,比如此時此刻看到的這篇文章同樣會不會只是另一個「洞穴呢」。


相關焦點

  • 觀點 | 韓王韋:帖雷馬科的政治覺醒與柏拉圖的洞穴隱喻
    由此,他們覺得此刻發生的事情馬上就進入永恆範疇,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超越時間的東西」[4]。從尼採的這種視角進入,來理解史詩中帖雷馬科的政治覺醒,就能看出,由於有了神話,古希臘人在當時一直很得體地生活在「現時」,「現世」之中,他們的生命就依據這每一刻的決斷而展開,完備的神話體系已經為他們每一刻的政治決斷賦予了意義,他們可以隨時投身於城邦的政治形勢之中。
  • 洞穴理論|從洞穴理論談哲學
    這群囚徒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才荒謬地認為影子就是所有的真實;而枷鎖意味著束縛人們的一切假象,總會有一些假象會限制人們的認知,而舉著火把的人也比喻這個愚昧世界的構建者,象徵著愚民和暴政。這洞穴的比喻意味著真理之路有重重障礙,柏拉圖認為現象世界是不靠譜的,理念是更真實、更絕對的存在,人們總會缺少一種嘗試探索理念世界的勇氣,人們對自然世界的真理性認知,永遠是漫長的過程,必須經過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接近真理的階段。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
  • 「柏拉圖的洞穴」
    仰望天空 攝影:範南丹攝        有人把這種情節稱為「柏拉圖的洞穴」。 「人類冥頑不靈地流連在柏拉圖的洞穴之中,仍然依其亙古不變的習慣沉浸在純粹的理念影像中沾沾自喜。」人類不厭其煩的探究現實世界,並試圖通過語言、文字、歷史、藝術、科學去表達自己理解的現實世界,其動機則是通過這種表達,宣示人類自身理性的存在,即「我思即我在」。
  • 「洞穴理論」看支教
    行前安心聚會,是第一次見到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甜甜的笑容,向她約稿,她爽快的答應了。於是支教回來後的某天,信箱裡看到了她發來的三篇稿子。這個甜甜的女孩有特別的視角和美麗的文筆,一篇《「洞穴理論」看支教》,發人深思;《無能的力量》,力量豈無能?;《開始還是結束》,安心的故事在繼續。。。
  • 柏拉圖的洞穴的寓言
    柏拉圖試圖告訴我們,回到此岸、回到洞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我們洞悉了洞外、認清了彼岸的虛無現實再回到洞內,回到此岸。洞外虛無;洞內負重,洞外是不辨方向的一片真空,洞內是不可自明的負重前行。事實上,洞外、洞內儘管輕重各異,但都不可承受。吳艾的「深呼吸」系列形象地隱喻了這個深刻的寓言,他試圖在詰問世人:我們到底應該走出洞穴,還是回到洞穴呢?
  • 【談資・奧秘】蘇格拉底「洞穴理論」與「古印神學」驚人雷同
    而這一理論,與古印韋達(Veda,舊譯「吠陀」)哲學中「人類現居的物質世界是至尊神的國度『靈性世界』的歪曲倒影」這一理論異曲同工。To : 瑜伽士  本文原題為《穴居人的解脫》,發表在由世界梵文學者、瑜伽哲學宗師聖帕布帕德1944年創刊,全球覆蓋逾3千萬的《回歸神首雜誌 Back to Godhead 》。
  • 影視評論|《同流者》與洞穴寓
    貝託魯奇在1970年的作品《同流者》中讓主人公在銀幕上長篇大論地討論柏拉圖哲學中的洞穴寓言,甚至不惜直接在銀幕上做宣講,而不擔心觀眾會離開。從直覺上講,讓人在影院的黑匣子裡一坐三個小時,像老僧入定一樣看著銀幕上深邃枯瘦的東西,是一種考驗,但是《同流者》卻成功了。那麼這部電影中是如何處處體現出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貝託魯奇又是如何用電影來講哲學,並且得到觀眾認可的呢?
  • 創世者,改編自《理想國》「洞穴喻」
    改編自柏拉圖《理想國》之「洞穴喻」。
  • 哲學野史 | 不一樣的柏拉圖式
    」,但除了他們的「荒謬而又呆板的嚴肅性和重視理論的態度」,還有些關於他們的瘋狂事跡。總之,《理想國》中包含的那個著名的「洞穴喻」的寓言,是一種思想上的實驗。一群囚犯頭頸和腿腳被綁著,只能看著洞穴裡的一面牆和牆上的影子,但他們卻認為那些影子才是真實的。如果有些囚犯最終掙脫了桎梏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當他返回洞穴後,他卻無法說服仍然被束縛的同伴,讓他們認為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其實只是扭曲的影子。這是一種超越習俗和純粹信仰對「理性」的讚歌。
  •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十分具有啟蒙意義。這個類比,可以形象地幫助我們了解實相與幻象的差別,"開悟者"與"未開悟者"的不同,何謂"過江之帆/指月之手",何謂"道可道,非常道",把我們從這個可見世界[形而下],引向那個無形的世界[形而上/道],踏上這條尋求"真知"之路。
  • 柏拉圖:萬物皆是理念的化身或分有,沒理念,就沒世界
    ——柏拉圖柏拉圖認為城邦之所以治理得不好,是因為這些城邦的政治制度、法律及其他一切,都無法向「善」,這使這些城邦的人們沒有辦法將罪惡完全禁絕。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的,柏拉圖將其稱為不斷地流動變化,即世上的萬物都是不斷「流變」的。柏拉圖注意到了感覺世界中的事物真的同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魯所說,是不斷變化或流變的。
  • 洞穴寓言
    洞穴寓言示意圖之一《洞穴寓言》是則相當有名的哲學故事,它的大意是:有這樣一群人
  • 從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開始,聊聊我們為什麼需要'宇宙狂想者'
    早在成為首富前,他就說過要把一半的財富用在火星。現在,他更能力去追夢了。哪怕從夢開始的地方,圍繞他的討論就沒有間斷...有人說他是瘋子,是個自以為是的宇宙狂想者。而馬斯克他自己,其實也算無數將目光投向太空之人的一個『代表』,或者一個『縮影』,再或者,一個『宇宙狂想者』?
  • 從洞穴之喻談不思考的惡
    關注新穎的閱讀和特立獨行的觀點不思考的惡不思考的惡是漢娜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面提出來的,不思考的惡即是平庸的惡,是指阿倫特在耶路撒冷採訪猶太人劊子手艾希曼(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在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裡面,柏拉圖將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兩個世界。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柏拉圖用了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他們的:「理念論」。說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著,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
  • 柏拉圖的三喻剖析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一生留下了許多著作,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舉世聞名的教育機構——學園。柏拉圖對教育有著獨特的認識,他認為如果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善,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撥雲見日。即使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柏拉圖的優秀教育思想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像是「柏拉圖三喻」就是其中一例。
  • 柏拉圖︱被騙了!他的愛情觀竟然是「同性戀」?
    據說,柏拉圖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里斯多德。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哥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 你內在的自由,不依賴於外在的條件|覺醒電影《三摩地》
    ——《三摩地》 柏拉圖寫下共和國二千四百年之後,人類仍在試著走出柏拉圖的洞穴。事實上,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加迷戀幻象。 柏拉圖請蘇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洞穴裡的人,他們面對一堵空牆。他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通過在他們身後的火焰把面前來往的事物,投射在牆上的影子。這個皮影戲成了他們的整個世界。
  • 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
    但仿真終究不是真實,仿生人永遠也無法成為人。這是因為,人類並不是完全理性的,無法站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去看一切。苦難,使我們相信生存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而高貴的同理心,使我們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這也正是宗教存在的意義。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柏拉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洞穴假說。
  • 柏拉圖《理想國》:不為某個階級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幸福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利用了一個十分著名的洞穴故事來闡述自己的理論。這個故事就是:曾經有一群囚犯,他們手腳都被鎖鏈捆在牆壁上,連轉身都是奢望,只能背對著洞口,終日面對洞穴內的黑暗而生活。但他們的前面有一堵白牆,身後是燃燒著的火把,在白牆上,囚犯們能夠看到自己和身後火堆間事務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