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理想國》:不為某個階級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幸福

2021-01-18 塵緣易絕

公元前四世紀時,有位名為愛斯基尼斯的著名雅典演說家,曾公開在法庭上陳述說:「迷戀上一位貌美如花、風姿翩翩而又舉止得體的少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這是任何一位感情豐富而又明智的男性必然會產生的愛情,是不可違抗的。」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將人的心靈分為三部分,一為欲望,二為激情,三為理智。

欲望是身體最為直接的感受;激情在某些時候能夠超越欲望,與欲望相抗爭而走向理智一邊;理智則作用於頭腦中需要精細思考的推理。

想要幸福,就要拋開欲望,只有將個人理想與城邦理想相聯,擁有正義與理智,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一、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在柏拉圖的觀念中,無論生前還是去世之後,人們都生活在最為真實的觀念世界裡,只有在那裡,每個人才是完整的合體,而活在現實之中的人都被一分為二。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希望某天能找回屬於自己的另一半。

同時,柏拉圖也認為,每當人的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真理的時刻,就是最美好的時刻。當靈魂因肉體的罪惡而遭到感染時,人們對於真理的願望就無法得以實現。

沒有了肉體上對欲望的強烈需要時,人類的心境就會是平和的,肉慾是屬於人獸性的一種本性表現之一,是每種生物都會擁有的天性。

而人之所以為人,高於其它動物,就在於人的本性中有超越獸性的存在,精神的美好,靈魂上的美好,才是最為正義,最為道德的。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利用了一個十分著名的洞穴故事來闡述自己的理論。

這個故事就是:曾經有一群囚犯,他們手腳都被鎖鏈捆在牆壁上,連轉身都是奢望,只能背對著洞口,終日面對洞穴內的黑暗而生活。

但他們的前面有一堵白牆,身後是燃燒著的火把,在白牆上,囚犯們能夠看到自己和身後火堆間事務的影子。

由於他們再無法看到任何其它的東西,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些影子就是真實的。

直到有一天,偶然之下,一個囚犯掙脫了枷鎖,慢慢摸索著走出洞口,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歷學習,他十分驚嘆於外界的美好和奇妙,也明白自己在洞中白牆所看到的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影子。

懷揣著激動的心情,犯人希望自己的同伴們也能和他有同樣幸福的感受,於是毅然返回洞中,向其他人講述了他的經歷和感受。

但早已習慣洞中生活的人們,無法接受他的一面之詞,並認為他比以前更加愚蠢,除了牆上的影子,他們不相信世界上還有其它事物的存在。

柏拉圖希望通過講述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就像洞中囚犯所看到的樣子,只是光芒外在的一種表現,其實質卻是無法用言語來表明的。

二、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在最開始的時候,家境良好的柏拉圖打算繼承家業,從事於國家的政治活動。但在戰亂中,雅典民主敗給了斯巴達的恐怖統治,在雅典地區以柏拉圖兩個舅舅為首的傀儡政府「十三僭主」上臺執政,之後又被新的代議制政府所取代。

期間,於公元前三百九十九年,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以「無神論」為由,經公審後判為死刑。

由此而對國家政體失望的他,決定外出遊歷,從義大利、西西里島到埃及、昔蘭尼各處,希望能收穫更多的知識以及尋求真理。

《理想國》一書主要是關柏拉圖心中對於理想型國家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之道。其中所涉及的學科、思想十分廣泛,包括政治學、教育學,同時也包含倫理學、文藝和哲學等多樣門類,是整個希臘時期的文化代表之作,也是柏拉圖從孩童到晚年整個一生的思想精華所在。

整部作品共分為了十卷,以理論為基礎,通過蘇格拉底與其他人進行對話的方式,向人們展現出一個擁有真、善、美三者相結合而成的完美又優越的理想之國,它將成為人類最為幸福的所在。

「我們建立這個國家,不是為了某個階級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如是說道。

在他所描繪的烏託邦中,主要由普通公民、士兵和衛國者三者人所構建,分別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種品格。

衛國者依靠著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所賦予的力量來統治整個國家;士兵們用自己忠誠和勇氣來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並保證國家的安全;勞動者或者說普通公民則發揮自己的所長,自願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勞動,創造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三者各謀其職,各有其位,從而確保國家有秩序地平穩運行。

其中衛國者在數量安排上顯然要比其他兩者少得多,並且只享有政治權力。而普通公民或是士兵中有優秀人才的出現,他們可以得以提拔,衛國者中無法滿足標準的則相應降級。

書中主要從教育、經濟、宗教方面對衛國者的能力,以及如何發揮他們的才能為國家服務兩方面進行探討,並給出見解和具體建議。

教育的要求是,要以培養人的勇敢和禮儀這樣的優良品質為主。接受教育的青年們所接觸到的音樂和書籍,都必須經過嚴格挑選,至於幼年孩童所能聽到的故事,只能是官方規定範圍之內的,女性與男性在地位和權利方面是平等的,她們也同樣應當接受教育,並且有機會成為偉大的衛國者或者士兵。

經濟上,即使是社會上層的衛國者也沒有私人財產,因為整個國家都處於共產主義之中,他們只能擁有生存所必備的小房屋和簡單食物。朋友之間,包括妻子、孩子都是共有共享,一切以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為中心。

宗教上,政府所刻意製造出來的神話都是為了矇騙公民,極大地否認了神學,崇尚和宣揚無神論。

三、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那麼,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幸福,又如何實現理想和幸福呢?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藉助烏託邦創造者的思想,給出了答案。

所謂理想,就是理論上的,和現實狀況沒有太多關聯的願望。它與人類日常吃、喝、住、行這些方面的欲望是不相同的,更與個人財產、樣貌、身體等狀況沒有牽扯。

因為在理想的國度中,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有房住,每個人都是善良並能夠用善意來對待他人的。

國家、政治、法律,都必須朝向真正的存在,並且能夠與人類的靈魂相連才有存在的意義。

人類靈魂中最為渴求的就是善,神的本質就是至善,而幸福就是最高層次的善,是一種出自理性的,具有對欲望、感情所克制的情感。

當惡的力量出現並壓制善的部分的時候,人們就會成為自己的奴隸,所獲得的快樂不再真實,而是一種虛假的,不切實際的快樂。

「我們都要堅定地走向上之路,緊緊追隨著正義和美德,相信靈魂是永恆的且能經受住一切善與惡的考驗。我們相互之間以及我們和神之間都要相親相愛。這兩種愛都在這兒,我們就像競賽的勝利者環場一周收集獎品那樣得到它們。無論在今世還是在我們所說的千年之後,我們的生活都會美滿幸福。」

這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講述的,關於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在遵循內心嚮往的選擇基礎上,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上,合乎社會道德規範和人倫要求,在縱情所欲與抑制貪慾之間找到平衡之處,並加以修煉。

一個人的肉身到了某一時刻終將會腐朽消失,而一個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人的本性並非肉身與靈魂的簡單相加,而是藉助於肉體,統治著肉體,從而達到某一目的的靈魂。

在優雅的言辭、進步的教育薰陶下,人們就會擁有理智而變得理性,從而喜愛美好和善良之物,自覺抵制和反感醜陋與邪惡的事物。

柏拉圖還特意利用「暴君」這一角色,通過對其無上的權力和內心深處的恐懼、空虛、嫉妒和困惑,來說明人們的心靈會在充斥著欲望的社會裡遭受奴役,會因此陷入痛苦與煎熬而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

四、總結

幸福是一種靈魂的和諧狀態,是靈魂的美好與健全,它不同於單純的肉體所感受到的,通過食物獲得所滿足的溫飽或財富、地位的享有所得到的聲譽,而是一種純粹的、至善的,只能屬於靈魂的快樂。

柏拉圖在對話錄《會飲篇》中所提到的最為崇高的愛情,正是愛的雙方對於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與此同時,幸福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幸福,它遠遠超過了個人利益和理想的實現。

在他的《理想國》中,幸福就是衛國者們能用自己的智慧和道德為全體人民謀求公正和平等,是士兵們貢獻自己的忠誠和勇敢守衛家園,是公民們專注生產生活,為其它人群提供生活物資。

參考文獻

1、《新西部》

2、《戲劇之家》

3、《世界哲學》

相關焦點

  • 柏拉圖在笑
    讓我們看一下柏拉圖怎樣構想了他的理想之國:在這個國家中,國家公民實行群婚,孩子歸國家所有,剛一出生就被送到國家託兒所統一收養,「這一點很重要,即父母不應當知道誰是他們的子女,子女也不應當知道誰是他們的雙親。」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讀書·《理想國》
    拋去我們做為一個現代公民的道德和法制思想,純從論證的角度出發,我其實也認為第一卷中的蘇格拉底對於正義的好壞也沒有做到十分完美的論證。當然,稱格勞孔為「捧哏」或「線索人物」也不完全對,畢竟這種稱呼看起來是把他在《理想國》全書中的地位給拉低了。但格勞孔的存在,卻是理想國這個國度及其政治制度得以被蘇格拉底(柏拉圖)以求索的態度探尋並構建起來的一個重要條件。
  • 沒錢就是不幸福?柏拉圖可不這麼認為
    柏拉圖智者的言行是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柏拉圖:「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社會中,我們總免不了要與人共事。但是人無完人,不可能每件事都一定做得正確。朋友柏拉圖:「生活中若沒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一樣。」陽光給人溫暖,萬物因陽光而茁壯生長。
  • 如何理解《理想國》中的共母概念
    她甚至建立起了一個以她為中心,以血統親緣為紐帶的社群,只不過在現實中她所建立的這個社群略微小了一點而已。王菲和她的丈夫們、以及她和幾任丈夫所生的孩子們所建立的這個社群的本質與理想國的社會建構原則高度重合。
  • 教育學萌芽之柏拉圖
    「回憶說」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思想對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柏拉圖將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認為人的身體所接觸的即為現實世界,而人的靈魂則相當於理念世界,現象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投影。
  • 固化階級社會中的「幸福」幻影
    一步、兩步、啪嗒——田中直直倒向地面,又在眾人禮貌的關切聲中重新站起身來,走到門側;剛才的中年男人意識到自己似乎犯下某種錯誤,不自然地撇開目光,卻沒有道歉。正當我們為「殘障人士」田中憤憤不平,公車再次停靠,田中一瘸一拐地下車,走出幾步後又如履平地般恢復了健康——原來剛才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讓中年男人產生罪惡感的表演。
  • 柏拉圖觀點總結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柏拉圖是一個考察的重點人物。對於該人物知識點,往往考查觀點和任務的匹配對應。本文在此對柏拉圖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人物簡介:柏拉圖出身貴族家庭,曾隨蘇格拉底學習,因此受到蘇格拉底很大影響。
  • 柏拉圖
    這本《柏拉圖》是一個美國人寫的,歡快幽默,他說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代言人。
  • 柏拉圖80條箴言,每日一課,與聖哲對話,習得人生幸福的真諦!
    《有光亮的地方就會有陰影》這本書引用柏拉圖的名言為書名,書中則詳細講述了柏拉圖的80條箴言,透過這80條箴言,我深刻地感到,柏拉圖的思想歷久彌新,透過歷史的迷霧,仿佛那些話就是柏拉圖說給我們這個時代的「警示良言」。通過這本書,我們也可以大致窺見古希臘一代聖賢柏拉圖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 情感攻略|柏拉圖式愛情的意義是什麼
    根據調查發現因為想要一個長期的床伴而談戀愛的人不在少數,甚至很多人結婚都是這樣,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自己需要一段婚姻,需要一個人應付家裡面,給自己生兒育女~不僅僅是這樣。這個開放的社會,造就了開放的思想,未婚男女、婚前同居已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了,因為懷了孩子而結婚的人也是多不勝數~其實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情到深處,乾柴烈火,年輕男女不可能沒有這樣的衝動,這是非常現實的。
  • 柏拉圖︱被騙了!他的愛情觀竟然是「同性戀」?
    公元前421年,6歲,據說是《理想國》發生時間(或所託時間)。 公元前420年,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難(前此哲學家受迫害或驅逐、處死、或自願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 柏拉圖的4個中心思想
    他畢生都在努力幫助人們達到一種狀態,他稱之為:εὐδαιμονία「Eudaimonia」這個怪有趣的希臘單詞有點難翻譯:它的意思大約是「幸福」,其實卻更接近「滿足感」,因為「幸福」指持續的歡樂,而「滿足感」與其過程中的巨大苦難更相容,就算是好的生活,苦難也是其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
  • 柏拉圖式的愛情
    如果大部分的愛情是在風趣的午後談天裡產生的,情侶在交談時微笑著拾起對方掉落在肩膀上的頭髮,偶爾溫柔地執起對方的手,離別時雙方互換一個頰吻,不用擔心那個吻會太潮溼或火熱,那麼,我們一般會以「柏拉圖式的愛情」來形容那種關係。這其實是天大的誤解,因為柏拉圖關於理想而真實的愛情的看法是多面性的,絕對不能化約為不帶任何性慾的心靈關係。
  • 關於柏拉圖的思想總結
    如果這三個階層能夠各司其職,不相逾越,國家就能達到正義。受斯巴達的影響,他主張在統治者和武士中間實行平均主義這一原則,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家庭,優生優育,按照不同的年齡進行嚴格教育,指導培養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哲學王。柏拉圖還承認四有財產和家庭地位。他認為沒有私人的利益社會雖然是最美好的和最幸福的社會,但「這種理想也許對於高於人類的生物可能存在」。
  • 哲學野史 | 不一樣的柏拉圖式
    無論這樣的一個城邦是否存在,或者事實上將會存在——這都無關緊要,這樣的一個人將會活在這樣的理想的城邦裡,與任何人無關。然而,縱觀這篇對話中的神秘和不確定,有一點看起來被人大大地忽視了。《理想國》並不全是理想化的。在《理想國》最開始的部分就陳述得十分明白:事實上,這是一個繁榮的國家。
  • 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
    我以為,對於柏拉圖來說,這是一道絕命殺手。假如《理想國》沒有藍本,起碼柏拉圖的想像力值得佩服。現在我們只好去佩服萊庫格斯,但他是個傳說人物,真有假有尚存疑問。由此所得的結論是:《理想國》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當然,到底羅素先生有沒有這樣陰毒,還可以存疑。羅素又說,無數青年讀了這類著作,燃燒起雄心,要做一個萊庫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對X勢的愛好,使人一再誤入歧途。
  •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什麼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如今很多人都把這個名詞奉為愛情至上的標準,甚至把它看作是愛情的試金石。在無數人的腦洞裡,總有一個肥皂劇裡的白蓮花(不限男女)式的人物,站在其身邊,靜靜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也仍然執著不悔。
  • 將唯心主義客觀化,受貴族主義影響,閃光的柏拉圖思想也有局限性
    這種哲學思想及其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就是最早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這為日後盛行歐洲的哲學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礎,影響頗為深遠。柏拉圖超前與神秘的倫理思想學說除了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之外,今天令我們最為熟知的當是柏拉圖式的愛情思想觀了。這也被今天人們稱為"柏拉圖式的愛情"。那麼何為"柏拉圖式的愛情"呢?
  • 若水讀書筆記343:《柏拉圖對話集》 【古希臘】柏拉圖 著 王太慶 譯 商務印書館
    14.雅典公民們,只費了那麼一點時間,你們就贏得了千古罵名,那些意圖誹謗我們城邦的人得以譴責你們殺害蘇格拉底這個智慧的人;因為你們知道,那些意圖誹謗你們的人要說我智慧,雖然我並不智慧。其實只要稍稍等待,你們的願望就會自然達到,因為你們看得出,我已經很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很久,離死期很近了。我這話並不是對你們全體說的,而是對那些投票贊成處我死刑的人說的。對他們我還有幾句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