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古老樂器中地位尤為重要且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之一。它音色優美,演奏技巧豐富、音域寬廣,具有極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古箏音樂文化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風格已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演奏技術更是不斷更新,使古箏藝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學彈古箏,一定要了解古箏歷史「冷知識」。
❖古箏的傳說
據傳說,有一位神,擁有一臺二十五弦樂器,但是他有兩位天才的女兒也喜歡使用這件樂器演奏。到了兩個女兒成年的時候,神希望有一位女兒能繼承這把樂器,但是最後兩個女兒都想得到它,神感到很為難,以至於最後無計可施,只能把樂器一分為二,一個有十二弦,另一個有十三弦。
但是神卻驚奇的是,新的樂器音色圓潤,比原來的聲音更美麗,於是,高興的神給新樂器去了一個新的名稱為箏。
「箏」字,就是這件樂器的名稱,有著發音相同的爭字,意思是「爭論」或「爭議」。中國漢字的由來,表示這件樂器很早以前可能是竹子做的,不過在今天,這是不同的。
這個神的故事可能是真實的,不過根據中國漢字的起源,很可能是古箏這件樂器引用了這個典故,即古箏很可能是一個接近某種樂器的聲音。這在中國文學中國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古代詩歌中,古箏的聲音常常被表述為「箏箏」。
❖最早出現得箏是五弦竹箏
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簡單精緻,看來中國古人根本不用考慮箏的攜帶問題,完全可以帶著箏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個運用銅絲弦替代絲弦的地方是廣東
在廣東,有人借鑑揚琴,將銅絲弦用於19弦箏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絲弦,從而使箏的音色發生了鮮明的變化。到如今,古箏能有這麼清脆悅耳,如山泉般流暢的聲音,弦的改革功不可沒。
❖雙手彈箏是從趙玉齋先生開始的
20世紀50年代,瀋陽音樂學院的趙玉齋先生參考了鋼琴的演奏手法,將左手的演奏任務從只負責在琴碼左側按、滑、揉弦,發展到也可以在琴碼右側與右手同時彈奏,開創了雙手彈箏的先河。
❖1979年在江西發現現存最早古箏實物
1979 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巖東周崖墓群中發現了連件箏,是現存最早的古箏實物。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長 166 釐米、寬 17.5 釐米,尾寬 15.5 釐米,兩端各有十三個弦孔。另一件箏尾殘缺,殘長 174 釐米,箏首弦孔為置木枘(弦軫)用,一弦一枘,栓弦於枘上,類似潮州箏的系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