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三毛自殺,賈平凹悲痛寫悼文;11天後,意外收到對方真情書信

2021-01-18 愛啃書的初拾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愛啃書的初拾

深耕鄉土題材的賈平凹,向來有「文壇鬼才」之稱,如他筆下《秦腔》《浮躁》等風格鮮明的作品,獲得了大批讀者的喜愛。

在眾多讀者中,同為作家的三毛更是對賈平凹表現出無比的崇敬,稱賈平凹為大師級的作家。

眾所周知,三毛是個才華橫溢的女子,也是個柔情似水的作家;她筆下優美的《撒哈拉的故事》,至今是許多青年讀者的最愛;但三毛生前,卻極愛賈平凹的文字,光是他的長篇《浮躁》與中篇小說集《天狗》,就反覆閱讀了二十遍以上。

三毛的至情至性也讓賈平凹由衷欣賞,還曾約定要帶著三毛遊玩古老秦地。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文壇作家且相知相惜的兩人,卻始終未曾謀面,所有的溝通全部建立在信件交流和作品互讀上,這種令人羨慕的精神交流,也成為當今文壇的一段佳話。

可無奈的是:才華橫溢的三毛最終在痛苦中選擇了自縊身亡,讓這段佳話草草終結;而就在三毛去世的11天後,悲痛不已的賈平凹卻收到了三毛的來信,信件內容的真摯告白,更是讓賈平凹痛哭流涕。

【三毛:我去找平凹,他的太太不會吃醋吧?】

三毛是個如春風般自由的女子,生平最愛旅行和買書。

有次在香港書店,無意中看到了賈平凹的《浮躁》,從此便愛不釋手;後來回到臺灣,又在機緣巧合中,得到了賈平凹的作品集《天狗》。先後兩次與賈平凹作品的相遇,讓酷愛讀書的三毛喜悅不已,從而也有了與賈平凹相識的油然期待。

1990年的4月份,三毛回到祖國探親;途徑陝西的她,本想去拜見這位敬仰的文學大師,可不知怎地,內心卻有種「相見不如想念」的悲傷感;在這種複雜心情的包裹中,她只好邀請陝西文壇的孫聰先生,讓對方詳細講講有關賈平凹的故事,包括賈平凹的個頭、為人,還有家庭。

當聽到有關賈平凹的眾多生活趣事時,三毛不住地感嘆:

「在臺灣許多人都喜歡平凹的書,但書店不易買到,您回去一定讓平凹老師寄書給我;我很想見平凹,但又怕見了失望,所以我覺得在書中看他更有意思。」

當聊到以後可能再次來陝西遊玩時,三毛還專門開玩笑:「我去找平凹,他的太太不會吃醋吧?會燒菜嗎?」

這場對話後來被孫聰整理成文章《三毛談陝西》,並在雜誌社的安排下發表;但由於孫聰忙於編輯其他刊物,文章直到12月15日才正式發表。

看到這篇文章的賈平凹是詫異的,他先是為不曾聽說三毛來陝西而感到懊悔,後又讀完文章,為三毛對自己的高度評價難抑激動。

在文章裡,三毛完全是真情流露,將她與賈平凹的作品是如何結緣,她如何喜歡先生的作品描述得十分詳細,並且請求孫聰先生轉告賈平凹先生,說;「三毛女士認為您的作品很深沉,今後有新書勞煩郵寄一本。」

讀罷文章,賈平凹感念於三毛的直率和坦蕩,更為能得到她的理解而高興。

就在看完文章後,孫聰也帶著任務來到了家中;他先是事無巨細地向賈平凹傳遞了三毛女士的想法:

「三毛原本打算來拜訪您的,可一下飛機她變了主意——她覺得沒見面,雙方通過作品想像對方,會產生美妙的神秘感,而一見面可能就沒意思了。她想讓這種神秘感保留更長的時間,所以此次就不前來拜訪您了,希望您能理解。不過她說,將來一定找機會與您相會!」

轉告完原話後,孫聰又將三毛委託轉交的名片遞給賈平凹,上面用鋼筆寫著:「平凹先生,您的忠實讀者三毛。」

三毛的真誠徹底打動了不願交際的賈平凹;送走孫聰後,賈平凹當天下午便帶著4本書去了郵局,並且寄信給三毛,盼望三毛再次來西安。

「我盼望你明年能來西安,只要你願冒險,不怕狼,不怕苦,能吃下粗飯,敢不講衛生,我們就一塊騎舊自行車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吃地方小吃,看地方戲曲,參加婚喪嫁娶的活動,了解社會最基層的人事。」

書籍和信件是12月16日的下午寄走的;此後的賈平凹便懷著期盼和激動,耐心等待三毛的回信;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苦等二十天後,等來的並非是期盼的信件,而是一樁讓人絕望的消息——

三毛自絕離世!

【賈平凹:這一切都是訛傳】

從大陸返回臺灣不久後,三毛病倒了!

多年的流浪生涯,讓她落下了不少宿疾;這次住院並非嚴重的病,但也需要進行手術。

但讓所有人沒有料到:半生流浪扛過大風大浪的三毛,竟然在辦完住院手續後,選擇了用自縊身亡的方式,告別了這48載的光錦年華;而那部放在她枕邊的《賈平凹散文自選集》,則成為了她生命中最後的陪伴。

1991年的1月4日,當三毛離世的消息得到證實後,巨大的哀傷籠罩了臺北的天空。數不清的書迷為之長街痛哭。

而身在西安的賈平凹,看到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後,更是萬分震驚。

他是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這個噩耗的,甚至覺得這是一場性質惡劣的惡作劇。

「這一切都是訛傳,說不定某一日三毛就再來到了西安……」

可是當鋪天蓋地的報紙、連續不斷的廣播都在爭相報導這個噩耗時,甚至街頭巷尾的人們在議論三毛離世的新聞時,賈平凹才從錯愕的震驚轉變為絕望的悲痛。

本來兩人已經相約:等過段時間三毛的病好了,就去西安相見。

可無奈造化弄人:還未等兩位文學大師正式相見,命運卻從中作梗,讓兩人從此天人永隔,徒留萬般的無奈相思,卻再無謀面的緣。

特別是想到這位聰慧的女作家,還未收到自己寄去的書和信,賈平凹更是萬般的悲痛和惋惜。

1月7日,他在悼念文章《哭三毛》中寫出了自己的悲傷:

「三毛死了。我與三毛並不相識,但在將要相識的時候三毛死了。三毛託人帶來口信囑我寄幾本我的新書給她。我剛剛將書寄去的時候,三毛死了。我邀請她來西安,陪她隨心所欲地在黃土地上逛逛,信函她還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對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對於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這麼突然地三毛死了,死了……」

「許多人給我的電話,第一句都是:你知道嗎,三毛死了!接著就沉默不語,這些人都是看到了《陝西日報》上的那篇文章而向我打電話的。我真誠地感謝著這些熱愛三毛的讀者,我為他們來向我表達對三毛死的痛惜感到榮幸,但我,一個人靜靜地坐下來的時候就發呆,內心一片悲哀。」

由此可見,三毛的離世對賈平凹的情感衝擊是巨大的。

【三毛去世11天後,賈平凹收到對方的真情絕筆】

1991年的1月15日,是三毛離世的第11天。

這天的天氣格外寒冷,可太陽卻紅得耀眼。

從醫院檢查完身體的賈平凹回到家中,看到妻子韓俊芳正焦急的在門口等待。

看到賈平凹的身影后,韓俊芳頓時泣不成聲:

「老賈,她收到你的信了,她收到了!」

隨後將手中的一封信小心翼翼地送到了賈平凹手中。

當賈平凹看到信件是來自臺灣,並且地址末尾有「陳」字時,腦子突然一片空白。(三毛本名陳平)

當意識到這就是三毛的回信時,賈平凹的眼淚頓時流了下來。

他沒有想到,更不敢去想,此生還會收到三毛的回信;雖然這封漂洋過海,承載變故的信件,已然成為了三毛的絕筆……

生死殊途,陰陽相隔!可這份信的出現,突然賈平凹真實地感受到:三毛是來過的,甚至是她的亡魂將這份信護送到了西安。

現將三毛信件主要內容抄錄如下:

「現在時刻是西元1991年1月1日清晨2點。

下雨了。今年開筆的頭一封信,寫給您:我心極愛的大師。

恭恭敬敬地,感謝您的這支筆,帶給讀者如我,許多個不睡的夜。雖然只看過兩本您的大作,《天狗》與《浮躁》,可是反反覆覆,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於四十本書了。

在當代中國作家中,與您的文筆最有感應,看到後來,看成了某種孤寂。一生酷愛讀書,是個讀書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夠講講這方面的心得。讀您的書,內心寂寞尤甚,沒有功力的人看您的書,要看走樣的……」

「您新贈給我的重禮,今生今世當好好保存,珍愛,是我極為看重的書籍。不寄我的書給您,原因很簡單,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寫給一般人看的,賈平凹的著作,是寫給三毛這種真正以一生的時光來閱讀的人看的。我的書,不上您的書架,除非是友誼而不是文字……吃了止痛藥才寫這封信的,後天將住院開刀去了,一時裡沒法出遠門,沒法工作起碼一年,有不大好的病。如果身子不那麼累了,也許四五個月可以來西安,看看您嗎?倒不必陪了遊玩,只想跟您講講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當代大師——賈平凹。」

這份絕筆信的到來,猶如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塊巨石,再度將賈平凹濃厚的悲傷提煉出來;也是因此,賈平凹再次寫下悼文《再哭三毛》,以此作為永遠的懷念。

在文章中,他這樣寫到:

「這是您給我的第一封信,也是給我的最後一封信,更是您四十八年裡最後的一次筆墨,您竟在臨死的時候沒有忘記給我回信,您一定是要惦念著這封信的,那亡魂會護送著這封信到西安來了吧!」

「讀著您的信,我的心在痙攣著,一月一日那是怎樣的長夜啊,萬家燈火的臺北,下著雨,您孤獨地在您的房間,吃著止疼片給我寫信,寫那麼長的信,我禁不住就又哭了。你是世界上最具真情的人,在您這封絕筆信裡,一如您的那些要長存於世的作品一樣至情至誠,令我揪心裂腸的感動。」

讀這篇文章是讓人沉重的。

素未謀面的二人卻通過文字,在我們的世界裡活成了讓人企羨的模樣。看兩人唯一的書信,與其說是書信,不如說是寫在文壇上的一封情書,他們如戀人相敬如賓,更如知己惺惺相惜;而心與心的碰撞發出的聲音,更是世間最美妙的音符。

只可惜,世事變故重生,如此感人至深的靈魂相交,卻因覺得來日方長,最終人間再難得!

就如賈平凹後期的感嘆:

「沒能與三毛見面,給我留下了一個很大的遺憾。當初,她來西安,託朋友來見我,如果我當時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懇求與她相見,還是很有可能如願的。可我當時覺得機會多的是,就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哪知世事無常,永遠無法見到她了。」

不得不說: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有時間。

總以為歲月漫漫,有的是時間揮霍等待。總以為明天很多,很多事不必急於一時,很多人無需立刻相見。

可實際上呢?人生來來往往,又哪有那麼多的來日方長!

【三毛:平凹的作品實在太深刻,是他本身的靈魂】

2000年底,賈平凹曾到鳴沙山的三毛衣冠冢,點上三支香菸,祭奠三毛,以此彌補與三毛此生未見的遺憾。

可以說:兩人的相知相惜,都是源於被對方的才華所吸引,恰似那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惺惺相惜,如果他們二人能夠相見,估計三毛會與賈平凹穿梭在西安的古舊街巷,吃著西安地道的美食,談著雙方心中的憧憬與想像,交流著寫文的心得吧!

對靈動灑脫的三毛來說:賈平凹是她難得的知己,是享譽文壇的大師,更是自己敬仰的才子;這番純粹的仰慕和欣賞,雖然充滿了遺憾,但也成為當代文壇中「相識何必曾相逢」的傳奇佳話!

在三毛的絕筆信中,有段評價賈平凹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她這樣說:

「您的作品實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問題,是您本身的靈魂;今生閱讀三個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霑,一位是張愛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謝。」

對三毛的這段評價,我深以為然!

如果說歲月會腐蝕一個作家的創造力,那賈平凹大概是個特例。

在似水流年裡,他是始終以筆尖記錄時代的作家,更是真誠書寫著屬於自己傳奇的鬼才;40多年的堅持,創作也早就成了他生命的本真狀態。

作為和時代同步成長的作家,賈平凹的筆下既有對時代背景和社會現狀的精準記述和解讀,也有對城市繁華和精神荒蕪的深度思考;而那些將哀傷藏於喧囂的經典作品,也成為無數讀者的精神食糧。

就如三毛所說:「賈平凹的著作,是寫給三毛這種真正以一生時光來閱讀的人看的!」

所以,也由衷將賈平凹的全新精選集《平凹的短小說》推薦給大家;裡邊包括《美穴地》《五魁》《白朗》等12篇經典短篇,其中很多短篇也曾被三毛讚譽不絕。

作為擅長鄉土文學的「鬼才」,賈平凹在這些充滿秦地風情的經典故事中,亦用犀利幽默的筆觸,揭開了一個眾生不願面對的真相,那就是——

每個人都藏著三重屬性:利益、欲望、情義;在它們的作用下,每個人都難逃想要成為什麼人的艱巨選擇!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不管你是想要品讀真正的經典文學,還是想要從優秀作品中找到解密人性的鑰匙,都可以看看這部精裝版的《平凹的短小說》。

感興趣的朋友,直接點擊下方連結【去看看】即可!

願我們透過賈平凹的精粹作品集,更加看透這複雜多變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作家三毛怎麼看作家賈平凹?
    三毛和賈平凹,從來沒有見過面,卻通過筆和文章結下了友誼,留下了感人的一段文壇佳話。下面就來了解一下。1991年1月4日凌晨,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自盡,享年48歲。她去世之前床頭赫然擺放著一本《賈平凹散文自選集》。三毛去世後的第11天,賈平凹收到了三毛寫的最後一封信。
  • 衡陽群眾」:戰「疫」書信詠人間真情
    衡陽群眾」:戰「疫」書信詠人間真情
  • 86歲譚炳文逝世,多名藝人紛紛哀悼,古天樂為此寫悼文緬懷
    9月5號,在演藝圈有著多個名號的資深演員譚炳文因為感染了肺癌最終去世,享年86歲,6天後,也就是9月21日,譚炳文的家人為其舉辦了追思會,前來參加的藝人多不勝數,而他們都是業界有名的藝人。首先家人們在9月21號早早起床打點靈堂,靈堂布置的乾淨整潔,遺照上的譚炳文笑容祥和,很符合譚炳文的形象,而中央橫匾分別寫著
  • 台州民警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卻意外收到一封來自黑龍江的書信
    一條向警旗致敬的新聞聯播引來一封跨越兩千多公裡的書信引出了一段分隔八年的父子親情繼而又引發一個公安民警幫助尋親的感人故事2020年12月17日,台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任海波收到來自黑龍江省海倫市的一封書信。
  • 日本老人突然收到來自中國的包裹!打開後太意外……
    ▲高田末子在整理意外的禮物(下野新聞)高田末子女士今年70歲,家住日本栃木縣栃木市。本月,她意外收到一個來自國外的包裹,打開一看,裡面是100個口罩和一封叮囑她注意新冠肺炎疫情的信。看了隨信寄來的照片,高田女士想起了對方,是一位2年前在國外陌生街道上幫助過自己的中國女性。
  • 傳承書信只有這麼寫,才能顯出你的優雅!
    雖然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以書信的方式溝通,但是在公務信件往來中,尤其是撰寫邀請函的時候,書信禮儀是否得體顯得還是很重要。是說人幼年時,時時依於父母膝旁,後來轉為對父母的尊稱。「函丈」源出於《禮記-曲禮》,向尊長請教時,要「席間函丈」,意思是說,彼此的席位之間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長有所指畫;故用作對老師的尊稱。
  • 半個娛樂圈悲痛送別謝園,黃磊不舍恩師,宋丹丹陳凱歌悼文惹淚目
    文娛圈眾星獲悉噩耗後的震驚與悲痛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將近半個娛樂圈的送別悼文中,曾與謝園合作《孩子王》的導演陳凱歌的悼文最為真切,也最為動人。
  • 浙江台州民警收到一封千裡書信 助黑龍江老人找回兒子
    浙江台州民警收到一封來自黑龍江省海倫市的書信 餘順廣 攝中新網台州1月12日電(範宇斌 餘順廣)記者12日從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獲悉一則公安民警幫助尋親的感人故事:一條向警旗致敬的新聞聯播,引來一封跨越兩千多公裡的書信,引出了一段分隔八年的父子親情。
  • 老人去世兒子寫十頁悼文,全城石匠不能刻,小夥突發奇想輕鬆搞定
    我這兩天把他的生平事跡總結了一下,寫了一篇悼文。麻煩你幫忙刻上去。」說完,便從公文包裡取出十來頁紙,遞給威爾斯。 威爾斯接過悼文,順手一翻,便拍著胸脯保證道:「沒問題,包在我身上。明天您再來確認一下,我們就把悼文刻上去。」
  • 賈平凹寫了本有色小說,大詩人看不下去,送了他一首打油詩
    賈平凹寫了本有色小說,大詩人看不下去送了他一首打油詩,夠有才賈平凹被稱為當代文壇「鬼才」,他是當代為數不多的可列入世界文化史的人物。其經典之作《浮躁》、《秦腔》都備受推崇,甚至不少人都認為他比莫言更有資格拿諾貝爾獎。但估計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文壇巨匠其實一直都有叛逆的一面。
  • 賈平凹:三年裡,我一直就覺得我媽沒死!
    每一位母親在兒女的心中都是偉大的,賈平凹也不例外,就像他自己在文章中所寫的那樣"所有的母親,兒女們都認為是偉大又善良,我不願意重複這些詞語",他不願意重複,是因為母愛早已根深蒂固成偉大而又溫暖的樣子。其實賈平凹很少在作品中寫他的母親,很多人看過他的作品,那些名著中幾乎無法探尋到他母親的任何影子,但我們似乎可以從任何一部小說,那個溫柔善良的農村婦女身上,找到我們想像中的賈平凹母親的樣子。
  • 「奚落」賈平凹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朱以撒昨日收到了賈先生寄來的《賈平凹書畫》,這是第三次收到他的書了。這些年有一些作家奮力挺進書壇畫壇,搖身一變成了書法家、畫家。其實,哪有那麼容易?賈先生算是其中一個,書名畫名都快蓋過寫作的名聲了。
  • 賈平凹:我想讓「賈平凹」消失,重新開始
    賈平凹這十年的創作一直是「新老」交替,單說故事發生的時間點,就是一本發生在當下,一本發生在過去幾十、一百年,這麼交替著來。《高興》寫進城打工的農民,《帶燈》寫一個基層公務員,《山本》寫民國的秦嶺和其中人。
  • 感受「家書」溫度:南農213位滯留湖北學子收到輔導員手寫書信
    這個特殊的寒假一定很難忘吧」,「同學,身在湖北的你讓老師牽腸掛肚,總是忍不住的每天問問你過的怎麼樣,是否康健無恙」,「親愛的同學,我想跟你分享一個關於『加油』的故事,這個故事與武漢有著很大的關係喲」,「滯留湖北的同學,請一定相信老師,相信母校,相信國家,戰疫即將勝利,待春光明媚重逢的日子,真想抱抱你,道一句『別來無恙』」……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滯留湖北的213位衛崗校區本科生,每人都收到了一封由學校輔導員寄來的手寫書信
  • 文言書信書寫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 賈平凹被指「精神出軌」,拿稿費回家像做賊,前妻個性太強不自豪
    「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長上翅膀跑得更遠」,這句話是賈平凹說的,他的作品是跑得遠了,但婚姻也漸行漸遠了。愛情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賈平凹結婚入洞房時,他把一本紅格稿紙釘在牆上,他和妻子兩人跪拜叩首,但多年以後,婚變、再婚,賈平凹愛過、痛過。
  • 姚晨11字悼文被指陰陽怪氣,是網友敏感,還是「惡之花」再發作
    8月19日上午11點55分,姚晨11字悼文發出:願您去往一個平靜的世界。姚晨11字悼文悼念謝園不成想,姚晨11字悼文發出去沒多久,網友在姚晨11字悼文下評論該網友說:「姚晨每次說話都那麼招人不喜歡聽這就是姚晨11字悼文中的「平靜的世界」描述。或許大家沒覺得什麼,但這是姚晨或者說是很多明星的通病了,發文喜歡咬文嚼字故作深奧,明明不知道原本的含義,卻為了塑造個文化人的形象,生搬硬套的使用,結果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用會產生歧義的方式表達,就會變成陰陽怪氣。
  • 賈平凹河邊撿石頭,意外撿到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
    最有名氣的三大作家就是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其中年齡最小的就是賈平凹被稱讚為:「中國現在最著名作家之一」、「文壇鬼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但是相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作品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其中《秦腔》一書更是獲得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這部作品先後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出版,遠銷海外。
  • 張敏:賈平凹的群木小說社
    賈平凹在西安小說界已小有名氣,關鍵是他的產量又特別高。那時全國的文學雜誌甚少,隨便翻一本,幾乎全都能找見他的小說,於是一伙人便在我家商量也成立一個什麼組織,不能讓評論家和詩人,小瞧了我們這一幫子未來的小說家們。大家就讓賈平凹當頭兒,賈平凹為這件事很費了些腦子,他問我:「成立個小說社,就算是一個小幫派了,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會不會全部都弄成反革命,統統抓了判勞改?
  • 留戀寫信:字如其人、見字如晤,書信更有溫度,更富親情
    為了尊重對方,字跡不可太潦草(這也是展示自己書法的機會),還可以炫耀一下半文半白的書面語言。書信的落款也有講究,需根據不同的關係對象及季節時令寫:敬禮、頓首、大安、暑安、闔安、秋祺、握手、編安等。太長時間不寫信,不知道郵局是否保留了這項業務,一問,還有。於是我給四位朋友分別寫了四封信:畫家和曲藝活動家李燕、孫燕華夫婦,相聲學子徐德亮,崑曲演員張衛東,北京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