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縣,地處華北平原中部,廊坊市最南端,扼守京津走廊。
大城古稱徐州,地處齊、燕、趙三國交界處。戰國燕昭王二十八年,改屬燕國,更名平舒。西漢高祖五年設東平舒縣,至五代後周時改稱大城。
城內蜿蜒流淌的子牙河,融匯了古郡3000多年歷史。大城現在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市縣級非遺52項。
大城的紅木文化,成為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名片。這裡被稱為京作紅木之都。
先來普及下大城的紅木文化。
明清時期,家具製作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行業之一,各地都開設家具作坊從事家具生產,大部分是應日常生活之需,以柴樹和雜木為材料,造型風格比較隨意,沒有太多藝術價值。
後來從皇宮或貴族家中,出現以黃花梨、紫檀等優質硬木為材料的家具,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經過不斷改進,風格工藝逐漸成熟,形成代表古典家具最高水平的三大流派,分別江南蘇式家具、嶺南廣式家具和皇室宮廷的京式家具。
「京作」主要指北京地區生產的,以宮廷用器為代表的家具,一般特點是體態豪華、凝重寬大、雍容華貴,蘊含著豐富的「京味文化」。
清代末年,大城的工匠們沿著子牙河進入京城,為宮廷置辦紅木家具,將京作家具的精湛工藝帶回大城,九層雲龍、影雕、絲翎雕,線條精美流暢。
大城木匠,用刀簡潔明快,線條流暢自然,紋飾洗鍊飄逸,雕工細膩,格調清雅,代表了當時皇宮的精湛水平。
大城的南趙扶鎮,就是明清紅木家具製作發祥地之一。「京作」紅木家具只是一種物質載體,但它承載著古都文化意蘊。
「京作」家具材料是名貴的紫檀木、黃花梨木、花梨木、雞翅木、酸枝木等,這些經過恰當乾燥處理後的木材,仍會隨氣候變化產生微小縮漲,這叫木性。
古人順應其特性,將木頭視為活物,精心研究利用木質活性美,像對待有性格、脾氣的人一樣,在家具結構設計上,給予釋放和緩衝的空間,譬如,家具中所有的裝板與框架的榫槽之間、裝板與穿帶的燕尾槽之間都不能用膠,以便保持板部件的自由收縮。
結構自然美「京作」家具,很講究自然美,在結構方面不用釘、不靠膠,以榫卯鬥合方式組成一體,不僅有控制木材變形、縮漲的功能,更有經久耐用之功效。
在京作家具結構方法有幾十種之多,比較典型的有「四攢邊結構」、「圓包圓結構」、「鼓腿彭牙結構」、「走馬銷結構"、「穿銷掛榫結構」、「三碰肩結構」、「飄肩結構"、「大進小出結構」等等,另外家具的腿子、面邊、稱子等部件上還有若干種裝飾線條,呈現出各種曲線與直線的自然過渡銜接。
心有靈犀的大城匠人,將京作紅木家具的榫卯工藝,發揮到了極致,大城的夫人椅,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了世界的舞臺,將中國古典家具高貴典雅的皇家風範,完美呈現於世人眼前。
大城縣在推動紅木產業發展同時,深挖紅木文化內涵,陶然居、寶德風更是行業翹楚,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指定的文物修復單位,湧現出一大批國家級,省級紅木工藝設計大師。
目前,大城全縣共擁有紅木家具企業1300餘家,從業人員4萬多人,年產各類紅木古典家具,佔據華北地區85%以上的市場份額。
大城構建了國內最專業的紅木木材交易基地,中國紅木城,集紅木作品交易、紅木文化傳播、旅遊地產和珍稀木材交易、文物拍賣鑑定、倉儲物流、旅遊購物休閒為一體,現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品種最全的紅木家具生產和交易集散地。
中國紅木第一大集,成為大城特色的旅遊產業。從紅木藝術品、名貴木料,到古玩、字畫,上千個品種的商品,展示著不一樣的傳統味道。
大集上,薛家窩頭、大城驢肉,這些曾經得到皇家讚譽的大城佳餚,如今依然陶醉著人們的舌尖和味蕾。
工藝葫蘆、紅木工藝扇、大城鴨梨、金絲小棗,琳琅滿目的美食與特產讓無數遊客嘆為觀止、讚不絕口。
大城是一個聯合著村莊的縣城,有著葉莊子村、小李莊村、九間房村等,一個個充滿文化氣息的鄉村旅遊示範村、示範點。
在這裡,大家可以現場感覺到,當時清廷所用貴重紅木、紫檀雕刻品,大至床櫃、桌、椅、屏風,小至各種賞玩的陳設品,「鐵筆如刀,手下風雲」,都是製作精良、雕飾工細的紫檀、紅木製品。
擦漆推光是作品面世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將稀釋調和過的大漆薄薄地塗於表面,待漆層將幹未乾時,用紗布擦掉表面漆膜,讓木料本色與紋理顯現出來。如此反覆多次,直至漆膜達到一定厚度縣。
漆層徹底乾燥之後,再用一種名叫「節節草」的蕨類植物,先幹後水,磨去漆膜的浮光。此時,木面便會溫潤如玉,紋理也更加清晰璀璨。
在大城,看著珍貴的木匠工藝,才知道一塊木料,承受多少雨雪風霜,歷經多少雕琢磨礪,才能變得這樣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