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汶川大地震11周年的日子。
汶川大地震中,初三(四)班,是北川中學初中部唯一全部學生倖存的班級。
11年過去,班上的同學都已經長大。在大城市打拼的,有人成為了紀錄片導演,有人在建築工地開挖掘機;留在北川的,有的當了舞蹈老師,有的做小生意。他們的生活忙碌、平凡。在這平凡日子背後,那場大地震給他們的生命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記?
點擊視頻看《新聞調查》之《後來的我們》👇
痛失至親 努力成長
劉陽,曾是初三(四)班的調皮學生之一,很少把學習放在心上,幾乎不去想未來會是怎樣,時不時犯些小錯,惹父親頻頻生氣。地震發生的前一天晚上,父親在劉陽床頭留下50元的零花錢,替他掖了掖被角。那時,睡意朦朧的劉陽沒有睜開眼看看,也沒跟父親說上一句話,而這成了劉陽對父親最後的回憶。
大地震帶走了劉陽的父親,也斷了劉陽家的經濟來源。劉陽的父親生前在菜市場做豬肉生意,是家中的頂梁柱。父親遇難,讓原本富足的家庭都變了樣。高二那年,劉陽奶奶突發腦溢血,因為家中經濟困難,只能採取保守治療。看著病榻上最疼自己的奶奶,懵懂的劉陽第一次感到無能為力,第一次渴望自己可以做點什麼。奶奶的離世,讓劉陽一瞬長大。
劉陽決定退學,渴望能多掙一些錢,為家庭分憂。儘管父親在世時,反覆叮囑劉陽讀好書,出人頭地,但是,劉陽知道自己必須要儘早扛起家中的重擔。離開學校後,他立志學一門手藝,選擇了開挖掘機。自食其力的渴望,機械操作的天分,讓劉陽很快出師了。他開著挖掘機向外闖蕩,前往全國很多地方,最遠到了新疆。勤快肯吃苦的劉陽靠自己站穩了腳跟,與媽媽、姐姐共同撐起了一個家。
然而,在外奔波的這些年中,劉陽很少主動向身邊的朋友講述自己的經歷,地震帶來的傷心和脆弱,被劉陽藏在了心底,他寧願別人記住的是他的樂觀和正能量。現在,劉陽回到了綿陽,跟人合夥成立挖掘機隊,來往於不同的建築工地。他期待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媽媽。
知足常樂 長情陪伴
何林燭的點子多和能吃苦在初三(四)班同學中很出名。從小,何林燭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看到父母掙錢不易,他會自己想辦法。初中時,他把自己的生活費在校外換成零食或文具,再拿到學校裡賣給同學,賺點零花。
地震前,何林燭父母離婚了,他和媽媽、弟弟一塊生活。地震當天,正在曲山小學就讀的弟弟沒跑出來,不幸遇難。想到媽媽一個人在新北川縣城生活,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何林燭選擇了留下,陪在母親身邊。
高中畢業後,何林燭沒有繼續讀書,而是工作。為了養家,何林燭習慣同時打幾份工。曾經,他晚上在KTV做服務員,白天在廣場租過輪滑鞋,賣過炒板慄,送過外賣,開過喜糖店。身兼數職的何林燭覺得即使累,他也能咬牙堅持,因為他知道他是母親的依靠。當身邊很多同學紛紛離開北川,在外尋求發展機會時,何林燭從未想過離開。因為經歷過地震,何林燭知道,父母是最重要的,家是最重要的。
2017年,何林燭結婚了,第二年就當了爸爸。把兒子抱在手上的那一刻,他似乎更能感受到責任的分量。現在,他最大的願望是守護好自己的小家庭。陪伴兒子健康長大,陪父母走完這一生。
勇敢面對 拒絕特殊
陸春橋,是初三(四)班的文藝委員。地震後,陸春橋留在北川中學繼續學業。當時,許多支教老師湧入北川中學,給學生們帶來了舞蹈、器樂、合唱等多門新課程,也帶來了改變人生軌跡的新可能。陸春橋入選藝體班,2011年,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從北川中學考上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的攝影專業。
2015年,一次與老朋友的偶然對話,陸春橋意外發現,原以為熟悉的初三(四)班同學,都已成了「陌生人」,她對地震後同學們千差萬別的人生際遇一無所知。陸春橋決定拿起相機,花了三年的時間,用鏡頭記錄下初三(四)班同學們震後的成長故事,製作出了一部紀錄片《初三四班》。
正是在拍攝的過程中,陸春橋對自己、同學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地震中倖存下來的他們,習慣了將地震有關的記憶埋在心底。儘管在某些時刻,某些場合,地震成了他們無法迴避的標籤,但是,他們同大多數人一樣,正努力追尋著屬於自己的幸福。
珍惜當下 積極向前
《初三四班》影片中那個活潑開朗的母志雪同學沒有接受我們的採訪,她回覆說:
「我們的生活感悟你們都應該感受得到,初三(四)班其他人說的話,大多數也是我想說的。
在這個紀錄片之前,我們走過來的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儘管地震帶來的影響那麼大,傷口也在慢慢消失,在這個紀錄片製作過程中,包括之後,被回憶的次數太多了,反而心裡經常會很沉重。其實每次說的也都是一樣的,他們是怎麼積極生活,我也一樣是怎麼的積極生活,我現在對我生活的平淡感到無比多的幸福感。」
11年的時間緩緩淌過,對於初三(四)班的同學們而言,地震與他們生活中的坎坷、成就,早已交織在一起,成為人生的底色。他們不會忘記,也不會刻意想起,而是珍惜當下的平淡,積極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