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下午三時許,從廣州出發的動車D3822在百色站停下片刻。
歷經五個多小時,已過80歲的陳開枝從車廂走出來。他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也是百色市榮譽市民。和過往113次扶貧考察一樣,緊接著乘車向西北行駛200公裡到達最偏遠的縣城,此後輾轉回市區,見證百色祈福高中、民族高中文秀班的開班典禮。
這是為紀念黃文秀開設的助學班。
黃文秀是當地從貧困戶走出來的大學生,201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自願回到百色革命老區工作,主動請纓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村民脫貧致富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在突發山洪中不幸遇難,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此後,中宣部追授黃文秀「時代楷模」稱號。對當地的孩子來說,黃文秀是精神的榜樣,更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很少人知道,她還和廣州有一段密切的緣分:正是在廣州社會多方支持下,百色越來越多孩子讀上書,讀好書。
而這段緣分並未因生命的終止而暫停。不久前,來自廣州的愛心企業紛紛資助開設文秀班,讓更多孩子和文秀「學姐」一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此後,去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黃文秀和廣州的故事
在百色,幾乎沒人不知道「黃文秀」。這位土生土長的女孩出生在百色極為貧困的年代:1989年。就在黃文秀讀小學時,1996年,百色仍有3萬6千多名兒童失學輟學。同年,中央決定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廣東對口幫扶廣西,廣州對口幫扶百色。
負責相關工作的陳開枝因此與百色結下不解之緣。1996年的冬天,陳開枝正在日本招商引資,接到電話得知要前往百色商談扶貧工作,立馬搭乘飛機出發,從東京到香港,香港到廣州,從廣州再到百色,從城市到貧困山區,「那種反差太大了」。
百色大山環繞,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是「吃飯不上桌(沒糧食吃),睡覺不上床(沒被子蓋),孩子不上學(沒錢讀書),住房八面來風(茅草房)」。他想起鄧小平南巡時提到的「先富幫後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感油然而生,此後走訪調研,「頭十次去百色,都是流著眼淚離開。」
也是那段時間,陳開枝帶著扶貧幹部們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和住房問題,移民搬遷、勞務輸出等多項扶貧工作都開展得轟轟烈烈。1998年6月,百色未解決溫飽的人數從63萬降到了13萬。但走過許多地方,在陳開枝看來,扶貧須先扶智,扶智須先扶教。
在祈福高中投入使用前,百色只有一所重點高中,全地區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為20%。從1998年到2005年間,他發動海內外愛心人士捐資3億元,新建、改建242所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其中亦包括發動全國政協委員彭磷基捐資近3000萬元援建的百色祈福高中。
一所所新建的學校,圓了一大批窮孩子的讀書夢。這其中,恰恰包括黃文秀。
弘揚文秀精神
24年間,陳開枝共赴百色114次,助學引資累計4億多元,幫助百色全市6萬多名困難學生。「黃文秀就曾作為先進分子接受嘉獎,得到教育扶貧資助,就讀於百色祈福高中。」陳開枝在開班典禮上回憶道,後來,黃文秀走出大山,成為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走出大山,又走回大山建設家鄉,投身扶貧一線,幫助更多人走出大山。
然而,2019年,黃文秀任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因一次山洪災害犧牲。黃文秀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時代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為了弘揚文秀精神,百色市委決定開辦文秀助學班,百色市教育基金會承辦。今年6月,百色教育基金會決定在10年內舉辦100個文秀班,覆蓋所有百色縣市區中學,招收品學兼優,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年給予每人3000元資助,傳承黃文秀的精神。
開辦助學班的錢從哪裡來?陳開枝再次站了出來。不久前,他去梅州調研,看到一廣州企業在當地捐資上億元,剛好認識。「當時我就電話說,回來見一面,你們做的這個事很好,感謝你,但是我手頭上有個更好的公益項目。」
說罷,陳開枝回來就拜訪企業家許應裘,敲定了為文秀班資助500萬元。陳開枝說,「募捐也要用心用情,我已經備好方案,去向更多企業拜訪,講述黃文秀的故事。」實際上,在陳開枝的牽線搭橋下,不到4個月,已落實10家企業捐款1300多萬元。
「文秀班的孩子都來自貧困的家庭,他們不能把貧困當成包袱,而是當做激勵發憤圖強的動力;光學習好不夠,還要有好的精神情操,文秀就是最好的榜樣,在這裡,孩子一定會成為很好的建設者。」陳開枝說。
問答環節
問:如何看待2020年後的扶貧工作?
陳開枝:有的人容易理解為到了2020年中國就沒有扶貧任務了,覺得扶貧工作一勞永逸,其實這是個誤解。任何社會都存在相對貧困問題;社會也是動態的;而貧困標準也可以提高。我們那麼大的國家,扶貧工作沒有了,絕不可能。而且我們現在關注了農村的情況,但很少關注城市也有相對貧困人口。未來,我們既要思考農村的問題,也要思考城市的問題,思考社區的工作怎麼做。這個工作是永無止境的。
問:您個人目前主要關注哪些領域?
陳開枝:我始終是集中力量搞教育,只有教育可以解決代際貧困。沒有文化,拿著米、棉胎養人,永遠養不完,但有了知識和技能,不但可以養自己,也可以養別人。作為社會力量扶貧,我們還是關注困難的孩子的讀書問題,但這裡面可以分不同的類別,有孤兒的、有貧困的、還有留守兒童,需要不同的方法解決。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