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崖柏收藏知識✎微信號:wwybsc
明代崖柏酒杯是古玩界忽視的品種。去年開始工藝品市場崖柏被人爆炒。但是一方面工藝品市場出現的崖柏極少是「四川崖柏」,另一方面古玩界不認識這種材質,所以工藝品市場的炒家與古玩市場的玩家,各玩各的。
因為古玩界絕大部分人不認識這種酒杯的材質、年代及用途,所以通常稱之為根瘤筆筒。目前拍賣市場極少見,古玩商不願意經營。購買者絕大多數是畫家或書法家。但是,作為歷史見證,它與明末清初流行的沉香酒杯處在同一地位。
明代崖柏酒杯用崖柏樹根雕刻,當時簡稱為柏根。《酌泉錄》記載,明代雕刻大家江福生就「貿所攜藥得百餘金,多置青田凍石、古藤、癭木、柏根、湘竹」。文中的「柏根」指的就是崖柏樹根。很冒昧地說,別看現代炒家在吹捧明式黃花梨家具,振振有詞地說明代文人參與設計的明代黃花梨家具如何如何好,但是他們對於明代晚期文人的美學觀念是沒有感覺的。大自然神奇的天作之美,才是明代文人追求的美學境界。黃花梨、青田凍石、古藤、癭木、柏根、湘竹均屬此列。
崖柏樹根是一種香料。宋代吳悞的《丹房須知》中記載,青霞子曰:降真香半斤,丹參五兩,蘇合香四兩,老柏根四兩,白檀香四兩,沉香半斤,白膠香少許。右七味,以蜜拌和,丸如彈子大,每日只燒一丸。文中的「老柏根」指的也是崖柏樹根。
崖柏實際上包括了多個樹種。不同品種、不同生長地域、不同生長年限的崖柏的品質天差地別。據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調查,崖柏是柏科崖柏屬6種常綠針葉樹的統稱。只有「四川崖柏」是極為稀少和珍貴的,其他5種不管從數量上還是珍稀程度上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四川崖柏」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巴山一帶,源於3億多年前,在白堊紀曾經繁盛一時。1892年,一位法國傳教土在重慶市城口東南部鹹宜溪海拔1400米處的石灰巖山地上首次採集到崖柏標本,其木質堅韌、輕巧、耐腐,果實枝葉形態優美、香味四溢,這也是全世界範圍內已知的近代關於崖柏的最早記錄。但此後的一百多年中,儘管人們多次找尋,崖柏卻仿佛消失了,不僅沒有活的植株被發現,就連標本和文字也再沒有新的記錄。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世界受威脅植物紅色目錄,崖柏被宣告滅絕。
然而就在第二年,重慶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骨幹調查隊在城口縣重新發現了這種已經被宣布「滅絕」的崖柏的野生居群,並採集到了植物球果。這使它成為大巴山自然保護區中最為珍貴的保護對象之一。這種位列保護植物名單的四川崖柏,是不大可能進入收藏市場流通的,除非是明清時期所遺之物。
目前已經發現四川崖柏的區域共有兩處:四川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和四川花萼山自然保護區。四川大巴山自然保護區的四川崖柏高達10米,胸徑10-30釐米。四川花萼山自然保護區的四川崖柏高度也僅在3米以內,胸徑都不到10公分。這些崖柏已有數百年的樹齡,都生長在距地面數十米、數百米的懸崖峭壁的崖縫中,由於養分稀少,生長速度極為緩慢。
2011年市場開始爆炒崖柏根雕。有些崖柏根雕白皮還在,這難道是盜伐四川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和四川花萼山自然保護區的活體樹?有些崖柏根雕直徑比腰還粗,這難道是國家關於四川崖柏調查數據錯了?顯然不可能,這些所謂的崖柏是「四川崖柏」的近親,朝鮮崖柏,不但沒有滅絕,數量還很大。聽說廣東有位收藏家收藏了四千多件崖柏根雕,並且還建立了專題博物館,而這些崖柏收藏品中,呈現頭髮絲紋路的不到十件。如果以朝鮮崖柏為收藏對象,這位收藏家恐怕10萬件都能收到,只是他未必有這種經濟實力。
炒作崖柏根雕者,常引用《本草綱目》記載:「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闢邪,皆有取於此」。並且將之翻譯成白話文:「樹木堅硬,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是他木所不及的,受金的正氣所制而全部偏向西邊。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是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闢邪,麝食之而體香,人食之而體輕,使人潤澤美色,耳聰目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乃仙家上乘藥物。」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該論述實際上在「柏葉」的條目下,講的是柏葉的功效,並不是柏根。
《本草綱目》關於柏根的記載實際上是:枝節【主治】煮汁釀酒,去風痺、歷節風。燒取油,療疥及蟲癩良(蘇恭)。風痺,中醫學指的是因風寒溼侵襲而引起的肢節疼痛或麻木的病症。節風,中醫學指的是風溼性關節炎。也就是說,李時珍認為,柏根的主要作用是煮汁泡酒後,治療風寒溼引起的關節疼痛以及風溼性關節炎。別小看「鎮痛」的療效,在古代這已經是妙藥了。靈丹妙藥中,靈丹用於延壽,妙藥用於鎮痛,這與現代人的觀點完全不同,當時道家仙丹才是延壽之靈丹。
為什麼認為這些作品是酒杯,而不是筆筒?主要原因有三個:(1)這些柏根作品都雕刻出了「流」的形狀。這種形狀如果插筆,筆就東倒西歪,很不整齊美觀,但是用之喝水或喝酒,卻十分妥當。(2)風寒溼引起的關節疼痛以及風溼性關節炎是常見病,即使到今天也是頑症。而柏根治療之法是煮汁泡酒,用之作為泡酒杯合情合理。(3)這些柏根作品已經沒有香氣,這極可能是酒精將所含揮發物提取出來了。這一點很像明末清初的沉香酒杯,沉香酒杯也沒有任何香氣。
拍賣市場曾經出現過崖柏酒杯
深圳市拍賣公司2010年春季拍賣會拍賣過一件清代奇木樹瘤筆筒,成交價為16,800元,實際上這是明代崖柏酒杯。
臺灣故宮藏明代崖柏作品
其說明為:天然木癭,略加磨礱,形如老根四出的老樹,中空可為筆筒;旁側伸出一莖如靈芝狀,芝緣內卷。全器癭皮皴皺、瘤點簇聚,其紋理或方、或圓、或密結、或鬆散、或直點下竄、或曲繞如雲水,極盡木紋故之美。底刻隸書︰「絳雲樓珍藏」,朱印:「牧齋」。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明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清軍定江南,迎降,授禮部右侍部。為明末大詩人之一,亦善畫。曾輯前人詩為《列朝詩集》,著《初學》、《有學》二集。藏書極富,構築「絳雲樓」貯之,後因火而焚毀。
參考資料
江福生
[明]字春波。幼時為後母所逐,蘇州雕工某憐而育之,遂習其藝。雕刻神像,所得工價,盡買藥材奇木。與蜀中長素道人相契。道人慾遊西湖,偕之來浙,貿所攜藥得百餘金,多置青田凍石、古藤、癭木、柏根、湘竹,與道人歸邑。選勝五浪山,倚山面湖,築草堂,布置具遠方所得,諸物皆奇古。暇則取藤廮古木、湘竹,制為硯山、筆架、盤盂、臂閣、塵尾、如意、禪倚、短榻、坐團之類,摩弄光澤,皎潔照人。富貴家莫不持重貨以求之。二人善治美酒素饌,故名人才士接踵於門。若唐寅(一四七o―一五二三)、祝允明、文徵明(一四七o―一五五九)父子,往來尤數。陸水村題其堂曰五浪。卒年近九十。《酌泉錄》
江福生雕刻明代沉香筆筒
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及崖柏
現代崖柏作品(網上隨選)
比腰還粗的崖柏,呈現髮絲紋。但是不屬於「四川崖柏」,其生長條件不惡劣,沒有形成「癭」的條件。
比人還高的崖柏。不屬於「四川崖柏」,其生長條件不惡劣,沒有形成「癭」的條件。
帶著白皮的崖柏。不屬於「四川崖柏」,其生長條件不惡劣,沒有形成「癭」的條件。
現代崖柏筆筒,沒有瘤。與明代崖柏筆筒質感、色澤差距巨大。
參考文獻: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 柏:
【釋名】(音菊)、側柏。
李時珍曰∶按∶魏子才《六書精蘊》雲∶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者,西方也。陸佃《埤雅》雲∶柏之指西,猶針之指南也。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
寇宗曰∶予官陝西,登高望柏,千萬株皆一一西指。蓋此木至堅,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及。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一一西指也。
【集解】《別錄》曰∶柏實生太山山谷,柏葉尤良。四時各依方面陶弘景曰∶處處有柏,當以太山為佳爾。並忌取冢墓上者。其葉以秋夏採者良。
蘇恭曰∶今太山無復採子,惟出陝州、宜州為勝。八月採之。
蘇頌曰∶柏實以幹州者為最。三月開花,九月結子成熟,取採蒸曝,舂擂取仁用。其葉名側柏,密州出者尤佳。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別。古柏葉尤奇,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大柏木,相傳是蜀世所植,故人多採以作藥,其味甘香,異常柏也。
雷曰∶柏葉有花柏葉、叢柏葉及有子圓葉。其有子圓葉成片,如大片雲母,葉皆側,葉上有微赤毛者,宜入藥用。花柏葉,其樹濃葉成朵,無子;叢柏葉,其樹綠色,並不入藥。
陳承曰∶陶隱居說柏忌冢墓上者,而今幹州者皆是乾陵所出,他處皆無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實氣味豐美可也。其柏異於他處,木之紋理,大者多為菩薩雲氣、人物鳥獸,狀極分明可觀。有盜得一株徑尺者,值萬錢,宜其子實為貴也。
時珍曰∶《史記》言∶松柏為百木之長。其樹聳直,其皮薄,其肌膩。其花細瑣,其實成,狀如小鈴,霜後四裂,中有數子,大如麥粒,芬香可愛。柏葉松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名圓柏,以別側柏。松葉柏身者,樅也。松檜相半者,檜柏也。峨眉山中一種竹葉柏身者,謂之竹柏。
柏實
【修治】曰∶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乾,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之,緩火煮成煎為度。每煎柏子仁三兩,用酒五兩浸。
【氣味】甘,平,無毒。
甄權曰∶甘、辛。畏菊花、羊蹄草。
徐之才曰∶見葉下。
【主治】驚悸益氣,除風溼,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本經》)。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別錄》)。治頭風,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百邪鬼魅,小兒驚癇(甄權)。潤肝(好古)。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燒瀝,澤頭髮
【發明】王好古曰∶柏子仁,肝經氣分藥也。又潤腎,古方十精丸用之。
時珍曰∶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蓋仙家上品藥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列仙傳》雲∶赤松子食柏實,齒落更生,行及奔馬。諒非虛語也。
【附方】舊二,新六。
服柏實法∶八月連房取實曝收,去殼研末。
每服二錢,溫酒下,一日三服。渴即飲水,令人悅澤。一方∶加松子仁等分,以松脂和丸。一方∶加菊花等分,蜜丸服。《奇效方》∶用柏子仁二斤(為末,酒浸為膏),棗肉三斤,白蜜、白朮末、地黃末各一斤,搗勻,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一日三服。百日,百病癒;久服,延年壯神。老人虛秘∶柏子仁、松子仁、大麻仁等分。同研,溶蜜蠟丸梧桐子大。以少黃丹湯,食前調服二、三十丸,日二服。(寇宗)腸風下血∶柏子十四個。捶碎,囊貯浸好酒三盞,煎八分服,立止。(《普濟方》)小兒啼,驚癇腹滿,大便青白色∶用柏子仁末,溫水調服一錢。(《聖惠方》)黃水溼瘡∶真地瀝青二兩,香油二兩。熬稠搽之,如神。(陸氏《積德
柏葉
【修治】曰∶凡用去兩畔並心枝丫,用糯泔浸七日,以酒拌蒸一伏時。每一斤,用黃精自然汁十二兩浸焙(又浸又焙),待汁幹用之。
時珍曰∶此服食治法也。常用或生或炒,各從本方。
【氣味】苦,微溫,無毒。
權曰∶苦、辛,性澀。與酒相宜。
頌曰∶性寒。
之才曰∶瓜子、牡蠣、桂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伏砒、硝。
弘景曰∶柏之葉、實,服餌所重。此雲惡曲,而人以釀酒無妨。恐酒米相和,異單用也。
【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溼痺,止飢(《別錄》)。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甄權)。
炙,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大明)。敷湯火傷,止痛滅瘢。服之,療蠱痢。
作湯常服,殺五臟蟲,益人(蘇頌)。
【發明】震亨曰∶柏屬陰與金,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時珍曰∶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闢邪,皆有取於此。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體輕,亦其證驗矣。毛女者,秦王宮人。關東賊至,驚走入山,飢無所食。有一老公教吃松柏葉,初時苦澀,久乃相宜,遂不復飢,冬不寒,夏不熱。至漢成帝時,獵者於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生黑毛,跳坑越澗如飛,乃密圍獲之,去秦時二百餘載矣。事出葛洪《抱樸子》書中。
【附方】舊十,新十一。
服松柏法∶孫真人《枕中記》雲∶嘗以三月、四月採新生松葉,長三、四寸許,並花蕊陰乾;又於深山巖谷中,採當年新生柏葉,長二、三寸者,陰乾,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
常以日未出時,燒香東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欲得長肌肉,加大麻、巨勝;欲心力壯健者,加茯苓、人參。此藥除百病,益元氣,滋五臟六腑,清明耳目,強壯不衰老,延年益壽,神驗。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服時仍祝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服藥入腹,天地同年。祝畢服藥。斷諸雜肉、五辛。神仙服餌∶五月五日,採五方側柏葉三斤,遠志(去心)二斤,白茯苓(去皮)一斤,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以仙靈脾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並無所忌。勿示非人。中風不省,涎潮口禁,語言不出,手足曳∶得病之日,便進此藥,可使風退氣和,不成廢人。柏葉一握(去枝),蔥白一握(連根研如泥),無灰酒一升,煎一、二十沸,溫服。如不飲酒,分作四、五服,方進他藥。(《楊氏家藏方》)時氣瘴疫∶社中西南柏樹東南枝,取曝幹研末。每服一錢,新水調下,日三、四服。(《聖惠方》)霍亂轉筋∶柏葉搗爛,裹腳上,及煎汁淋之。(《聖惠方》)吐血不止∶張仲景柏葉湯∶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二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聖惠方》∶用柏葉,米飲服二錢。 或蜜丸、或水煎服,並良。 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柏葉為散,米飲調服二方寸匕。(《聖惠方》)衄血不止∶柏葉、榴花研末,吹之。(《普濟方》)小便尿血∶柏葉、黃連焙研,酒服三錢。(《濟急方》)大腸下血∶隨四時方向,採側柏葉,燒研。每米飲服二錢。王渙之舒州病此,陳宜父大夫傳方,二服愈。(《百一選方》)酒毒下血或下痢∶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陳槐花(炒焦)一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下四十丸。(《普濟方》)蠱痢下血∶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色。柏葉焙乾為末,與黃連同煎為汁,服之。(《本草圖經》)小兒洞痢∶柏葉煮汁,代茶飲之。(《經驗後方》)月水不斷∶側柏葉(炙)、芍藥等分。每用三錢,水、酒各半,煎服。室女用側柏葉、木賊(炒微焦)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濟總錄》)湯火燒灼∶柏葉生搗塗之,系定二、三日,止痛滅瘢。(《本草圖經》)鼠核痛∶未成膿,以柏葉搗塗,熬鹽熨之,令熱氣下即消。(姚僧坦《集驗方》)大風癘疾,眉發不生∶側柏葉九蒸九曬,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夜一服。百日即生。(《聖惠方》)頭髮不生∶側柏葉陰乾,作末。和麻油塗之。(孫真人《食忌》)頭髮黃赤∶生柏葉末一升,豬膏一斤。和丸彈子大。每以布裹一丸,納泔汁中化開,沐之。一月,色黑而潤矣。(《聖惠方》)
枝節
【主治】煮汁釀酒,去風痺、歷節風。燒取油,療疥及蟲癩良(蘇恭)。
【附方】霍亂轉筋∶以暖物裹腳,後以柏木片煮湯淋之。(《經驗後方》)齒腫痛∶柏枝燒熱,拄孔中。須臾蟲緣枝出。(《聖惠》)惡瘡有蟲∶久不愈者,以柏枝節燒瀝取油,敷之。三、五次無不愈。亦治牛馬疥。(陳承)
脂
【主治】身面疣目,同松脂研勻塗之,數夕自失(《聖惠》)。
根白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火灼爛瘡,長毛髮(《別錄》)。
【附方】舊一。
熱油灼傷∶柏白皮,以臘豬脂煎油,塗瘡上。(《肘後方》)
本文採編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以便及時處理!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關注本訂閱號,和您分享文玩崖柏收藏知識!
長按下面圖片識別二維碼,添加本人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