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的農民起義,都是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一旦揭竿而起,那就押上了身家性命,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統治者對他們的鎮壓是兇殘的,往往不是滅其九族,就是腰斬,或者更殘酷的就是凌遲處死。
由於造反產生的人性分裂,使心中魔性得以釋放,竟達到吃人的地步。唐朝時期的黃巢,就發生過這種情況:
「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黃巢傳》)
把人搗碎了做成肉糜食用,最殘忍也不過如此吧。
到了李自成時期,這一事件又一次重演。不過李自成給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福祿宴」。
這道菜的主材是誰呢?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為鄭貴妃。
由於鄭貴妃是明神宗最寵愛的妃子,朱翊鈞就想廢長立幼,把嫡長子朱常洛廢掉,換做朱常洵做太子,但這個決定明顯不合禮制,遭到眾大臣的極力反對,史稱「國本之爭」。
這麼一爭,時間長達5年,在此期間逼退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
但是在眾大臣前赴後繼的抗爭下,皇帝朱翊鈞不得不妥協,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在朝臣的壓力下,福王朱常洵就蕃洛陽。
國本之爭,搞得明神宗灰頭土臉。他想,我是皇上,天下還是我們朱家的,但最終自己卻不得不妥協,於是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最後來個絕的——我不上朝了,你們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去吧。
但這時候的明神宗卻忘記了一點,這個江山是他朱家的,你怠政不上朝,最後搞得朝野上下一片雞飛狗跳,明朝的國力還不江河日下?
他的率性所為,給以後大明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那位差一點就當上儲君的朱常洵呢?
其實他也是一個不成器的東西。
後來當了福王,到洛陽就藩。但他得自己生來就是要享受的,在洛陽,除了老天第一,就剩下他最大了,脫離了皇上的管束,那還不為所欲為?
「常洵日閉閣飲醇酒,所好惟婦女倡樂」。《明史》
「及崇禎時,常洵地近屬尊,朝廷尊禮之。」(《明史》)
皇帝老爹在世時,他就那樣的荒淫無道,後來崇禎繼位後,他更加無所顧忌了。
他全然不顧及治下老百姓的死活,整日裡醉生夢死。也不對,還有清醒的時候,清醒之後幹什麼?不用多說,那就是女人了。
他胡吃海喝換來一個300多斤大胖肉的結果,白胖白胖的,胖的據說連福王府的大門都走不出去了。
但是除了好吃以外,他還好色,只要是洛陽城內有些姿色的女子,都會被抓進福王府,遭盡了凌辱。
但由於好吃的填的太滿,自己平時又不運動,肥胖的身體幹什麼事情都顯得臃腫,行動實在不便,於是在行房的時候,還會叫兩個王妃在旁邊幫助他完成「性福」之事。
除了吃喝和女人,朱常洵再也不管其他的事情。
這時的形勢,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北方的大地,河南也遭逢了大旱、蝗災,饑民們已經開始互相殘食,但朱常洵依然是花天酒地,不管治下老百姓的死活。
剿匪的官兵來到洛陽,看到此景象,紛紛喧嚷道「:王府有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子死於賊手。」
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此時南京的兵部尚書呂維祺,正駐兵在洛陽,聽說下面的議論之後,感到勢態的嚴重性,於是便陳說厲害,但朱常洵並未放在心上。
崇禎十四年冬(1641年),李自成大軍攻破洛陽,朱常洵在奴僕的幫助下從城牆上用繩子逃出,他的王妃鄒氏及世子朱由崧,出城之後逃往懷慶,後來當了南明政權的第一任皇帝。
開始朱常洵身體太胖,實在行動不便,只有就近藏匿於西郊迎恩寺中。
起義軍打下洛陽,豈能饒過朱家父子,最後朱常洵被農民軍尋跡捕獲,押回城內。
一來到李自成面前,朱常洵嚇得是雙腿直打哆嗦。他一看這個陣勢,恐怕是兇多吉少,那還等什麼?保命要緊啊!
於是也不顧千歲爺的貴體了,馬上跪地求饒,把頭都磕破了。
李自成一看朱常洵那個熊樣,一陣快意湧上心頭。
史載,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對朱家後人向來沒有心慈手軟過,這時候李自成在心裡頭琢磨開了,怎麼處置他好呢?
看著朱常洵那白胖白胖的身體,李自成腦子裡靈光一閃,有了!
於是下令,讓人把他綁了,給剝光洗淨後,又從後園弄出幾頭鹿宰了,弄來一口大鍋,架上柴火,等水燒得差不多的時候,將鹿和朱常洵一同下到鍋裡。
「王體肥,重三百餘觔,賊置酒大會,以王為葅,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明季北略·卷十七·李自成陷河南府》明·計六奇)
「闖賊跡福王所在,執之……王見自成,色怖乞生……賊置酒大會,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流寇志》清·彭孫貽)
看著朱常洵在鍋內慘叫翻騰的樣子,一種報復後的快感立刻湧上心頭。
這道菜要給他起個響亮一點的名字!
別看李自成文化水平不高,出身就是舊時候驛站的一個郵遞員,但他還是蠻有創意的。
這鍋中煮的是鹿肉,還有福王,那就叫「福祿宴」把!
於是幾千士卒,在這個大鍋前一頓飽餐。
既有鹿這種野味,還有王爺的貴體,對大多數士兵來說,這可是真正上等的宴席了吧。
參考資料:
《明史》清·張廷玉
《明季北略》明·計六奇
《流寇志》清·彭孫貽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