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年半封閉式修繕的上海音樂廳,不僅能聽,還能「看」,「音樂+」還能+點什麼?
在上海音樂廳玩轉「音樂+」 ▲
真情無界
貝多芬
「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明天起在上海音樂廳四樓正式向公眾開放。
點擊視頻走進展覽現場 ▲
一場穿插融合沉浸式科技互動、交互式視覺投影,並配合有交響樂團專門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樂作品的展覽,將帶領觀眾進入多維度的聲音交互藝術感官現場。
展覽海報 ▲
本次展覽是音樂廳四樓空間迎來的首個藝術展,為期半年。
+
重構貝多芬的空間
展覽共分為三個章節,分別為「貝多芬的色彩」「貝多芬的影像」和「貝多芬的獨白」,10個展區貫穿貝多芬生平、音樂作品和人生故事。
正如當代最著名的古典音樂家之一巴倫博伊姆所言:「貝多芬音樂是面向所有人的。」
貝多芬雕像 ▲
貝多芬的色彩
在「貝多芬的色彩」片區,貝多芬的作品以色彩渲染的方式展現。
觀眾行走於交響樂的不同單元,能夠用「身體感知音樂」——透過沉浸式色彩的變化,直觀目擊音樂的情緒漸進;在聆聽交響樂章跌宕起伏的同時,追思貝多芬的創作心路,感受貝多芬的演奏思緒。
每一位踏入該片區的觀眾都可以置身於色彩畫卷之中,實現人們將音樂留在鏡頭裡的奇思妙想。
貝多芬的影像
來到360度全息數字投影打造的「貝多芬的影像」世界——
前一幕將人帶到18世紀的德國波恩,那個貝多芬出生和成長的城市;
後一幕,畫幅緩緩揭開,耳旁響起激昂震撼的樂章,又仿佛置身維也納金色大廳,營造出一個真正「沉浸式」的封閉空間。
貝多芬的工坊
貝多芬在維也納搬過30多次家,每次搬家他都會帶上自己熟悉的寫字檯、鋼琴、軟墊椅、大櫥櫃和床。窗外的風景對他也至關重要,他偏愛南向的窗戶。
工作中的貝多芬 網絡圖 ▲
策展專家團隊研究了大量歷史文獻、油畫和相關資料,在「貝多芬的工坊」中力圖將貝多芬時代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得以最大限度的還原。
散落在房間各處的是他用來記錄各種音樂靈感的紙張,也有隨身攜帶以備與來訪者交談的筆記本,還有貝多芬喜歡的文學作品。
貝多芬還會在房間裡準備一壺葡萄酒,房間裡的酒壺放在矮凳上,好像等待主人隨時的召喚。
+
聆聽貝多芬的獨白
貝多芬失去聽力和18世紀傳染病有什麼關聯?
在聽力障礙的情況下,他又如何繼續創作並達到全新高度?
面對失聰的現實,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這些發生在這位人物身上的故事,無法被教科書完整記錄,恰正是策展人精心籌劃並在展中奉獻的另一出「重頭戲」。
觀眾在展覽中可以查閱
貝多芬的數字影像 ▲
LWA盧瓦文化創始人兼執行長唐禕程解釋:「提到貝多芬,人們往往更多地想到他的音樂。然而對於這位音樂家的內心世界,卻很少有人提及。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全新的方式,讓大家了解貝多芬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在失聰後如何與命運抗爭的心路歷程。」
探微貝多芬的世界 ▲
貝多芬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海利根斯塔特獨白》在展覽中成為一件沉浸式作品。
這是貝多芬在小鎮海利根斯塔特接受了六個月的未見成效的康復治療後寫下的一封沒有收信人的遺書。這封信寫完後並未寄出,貝多芬也隨即放棄了輕生,之後還爆發出巨大的潛能,以第三交響曲奠定了自己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是什麼力量能夠足以抵擋寂寞和病痛?
展覽的最後,一段配上第五鋼琴協奏曲的譯文朗誦將帶領大家探尋音樂家的內心。
展覽中可觸摸的彩色音符 ▲
「四樓原本是一個餐飲空間,重新開放的音樂廳從這個展覽開始,將在這裡舉辦與音樂相關的各種藝術展,」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透露,「以多元的音樂活動呈現給大家,以更豐富的形式服務於市民,實現音樂廳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開放的設想。」
展覽呈現了一個多維度的音樂空間 ▲
據悉,上海音樂廳的參觀通票有望在11月推出。
「音樂+」不同的活動,不同的空間,邀請市民「想來看就來看,想來聽就來聽」。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編輯:小開
圖片/視頻:郭新洋
新民晚報文化部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