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鍵詞:純娛樂、無意義、俠客、職場爽文
《半澤直樹》毫無疑問是當下最紅的日劇,由實力派男星堺雅人扮演的同名男主角身為銀行職員,從第一集開始就遭到上司算計,反而越挫越勇,如開掛般投身職場的爾虞我詐遊戲,與以往不少日劇每集故事結構循環往復不同,該劇有著美劇般的快節奏和緊張感,幾乎每一集男主角都要來個強勢逆襲,順勢把劇情推向另一個制高點。
根據日本求職網站 BizReach 在2013 年的調查,經歷過《半澤直樹》的時代背景即九十年代泡沫經濟時期的大多數中年人都看過這部劇,他們中有 63% 的人認同「主角不屈服的精神」,還有 54% 的人覺得「讓上司和當權者加倍奉還」這種橋段非常爽。
或許這就是爽劇的魅力,為現實所不敢為,想生活所不敢想。
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一贏到底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就連扮演著堺雅人在採訪時也說「職場裡面的人不要輕易模仿半澤直樹」,「半澤直樹」可遇不可求,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半澤直樹」身上就有這樣的魅力,讓讀者和觀眾自覺買帳。
希望他贏,一直贏。
強大的共情能力
首先是有賴於創作團隊紮實的劇本和潛心的創作,現代出版社對《半澤直樹》系列非常用心,為了讓讀者能夠在觀看日劇《半澤直樹2》之前享受到小說原著的精髓,一次性把3和4一起出版了。
△了解池井戶潤作品的讀者大概很清楚,他的作品基本上把銀行黑了個遍,
諸如《半澤直樹》、《羅斯福遊戲》、《股價暴跌》、《下町火箭》和《七人會議》。
系列的第三本書的副標題為「迷失一代的逆襲」,正如標題所言,本書的男二森山雅弘正是迷失一代的一員,迷失一代即為1994年到2004年長達十年的就職冰河期內步入社會的年輕人。
像我們習慣用90、80後來稱呼一代人,在日本是用「世代」來稱呼的,從戰後至今,日本可以分為四個世代,分別是戰後的團塊世代、泡沫世代、迷失世代和寬鬆世代。
團塊世代大抵是半澤直樹父親那一輩的人,投身到某一個行業中,潛心鑽研某一技術的人,像劇中半澤直樹父親的樹脂螺絲,還有現實生活中的壽司大王小野二郎;劇中,森山雅弘作為東京中央證券的企業企劃部調查員十分討厭來自銀行的外派者和泡沫一代,也就是在迷失一代之前借著經濟形勢良好的便利混進企業的那一代,他們中不乏有很多只會坐吃工資卻缺乏能力的累贅一代。但顯然半澤直樹實為箇中翹楚,他的堅持和對抗,最終驅散了整個東京中央證券的「喪雲」:
前兩集針對東京SPIRAL收購電腦雜技集團事件,作者不僅藉由東京中央證券這一平臺,展現出了銀行外派組的抱團行為;同時他也將這一內容引申到了世代問題上,藉由泡沫一代和迷失一代的矛盾與困境,展現出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社會在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的諸多難題。從企業層面看,東京中央證券內部無疑存在著對公司正式員工和銀行外派組的區別對待,企劃部次長諸田有意將重要的工作、要緊的客戶、關鍵的會計核算交給銀行出身的外派組,而證券公司的正式員工則被其當做助手任意使喚……可半澤直樹卻不信,他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一以貫之,敢於項目公司發起挑戰,他說:
他的這一番話說進了東京中央證券眾人的心裡,也在讀者和觀眾的心裡迴響,但在某種意義上「半澤直樹」只是作者意志的載體。
傳遞的價值觀
半澤直樹誠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堅持正義,熱愛工作,並把自己的工作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掛鈎,為自己的工作賦予了意義。
相信自己的工作有意義,這本身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難以企及的。更何況像半澤直樹那樣,堅信「正義和理想不容侵犯」……
半澤說,「有所作為和成功學沒有什麼關係」,他認為,真正的勝者不是那些成為大公司員工、成為人人眼中「社會精英」的那些人,而是那些「對自己的工作懷有自豪感的人」。他認為,「對所有工作著的人,待在一個需要自己的地方,能在那裡大顯身手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跟公司規模大小,是否出名都沒有關係。」半澤想要的不是門面,而是實質。
這種品質,對於生活在996重壓之下的社畜們而言,無異是能夠暫時忘記遭受物化和異化的現實的一盞燈,更讓寬鬆世代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陶東風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比壞心理腐蝕社會道德》一文中提到,犬儒主義和投機主義的社會風氣已經投射到了很多文藝創作當中,例如電視劇《甄嬛傳》裡,甄嬛剛剛入宮時心思還很單純,但是經過殘酷的宮廷生活,她明白了,自己必須要更壞才能戰勝對手。最後,甄嬛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陷害了皇后,從而對大眾弘揚了「比壞」的價值觀。陶東風認為,這背後的根本問題是「現實社會存在鼓勵學壞的土壤或鼓勵作惡的環境」。
而《半澤直樹》們的出現,無疑是對這一現象的強烈痛擊。
捷徑再快,選的人再多,錯的也不會變成對的。
願半生奔波華白髮,意氣不改少年郎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比壞心理腐蝕社會道德》 陶東風
《寓言論批評: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論綱》周志強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1
《論日本劍道文化與半澤直樹形象塑造》 曲明月
《唯有守住初心,才能尋見幸福》蝶之羽翼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