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ipocket」關注更多精彩
偶然遇見一些基督徒,他們覺得次經和偽經有點神秘,但是不懂得是什麼,也不知道新約舊約都有次經和偽經;另一類基督徒,甚至有是神學家的,他們為自己研究過次經偽經而自豪,所以自誇自己的神學見解最可信,於是其他不知情的基督徒也被唬著,而肅然起敬。
讓我們先來看看次經偽經是怎樣來的。
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摧毀,猶太人知道自己將會亡國四散,而且當時基督徒的寫作已經出現和流傳,所以當時有猶太拉比向羅馬政府申請召開一個純粹宗教性的吉尼亞會議(Council of Jamnia),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舊約正典於是正式成立。
拉比們選擇舊約書卷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先知寫的。當然也考慮它是否被選民接納,內容是否可靠等。
主後三百多年,基督教教會召開了一些會議,接納新約二十七卷書為正典。他們並非只開了一次會議,事實上,在決定新約正典時,主要有兩次會議,就是﹕赫波宗教會議 ( Synod of Hippo)和迦太基會議 ( Synod of Carthage)。
舊約的選擇原則重在先知性,而新約選擇的標準則重在使徒性。他們問﹕是使徒寫的嗎?如果不是,它有沒有使徒的認可?有沒有代表使徒的教導?因為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三5,徒二42)
當新約和舊約正典成立之時,各有四類書卷存在﹕
公認的——就是一些人人都接納,從來沒有爭議的,例如摩西五經。
有爭議的——雖然被大部分人接納,但卻有一小部分人持異議。例如﹕以斯帖記,因為沒有提到「神」字。
次經(Apocrypha)——只有少部份人接納,大部分都質疑,而且從未被任何會議接納。例如﹕《智慧篇》(The Book of Wisdom)。
偽經(Pseudepigrapha)——是一些明顯是偽造的書籍,幾乎所有人都反對,而且沒有什麼人去辯護它們的真實性。例如﹕《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
公認的——例如﹕保羅的一些書信。
有爭議的——例如希伯來書,因為作者未能肯定。
次經——例如《偽巴拿巴書》(Epistle of Pseudo-Barnabas)。
偽經——例如《多馬福音》(The Gospel of Thomas)。
第一類和第二類書卷被納入正典。其他兩類,次經和偽經,就留下來了。現在讓我們再進一步看看它們有什麼問題。
舊約偽經次經都寫在兩約之間,反映了猶太民族,在一段顛沛流離的時代,怎樣為神而活,也代表了當時希伯來人的一些傳奇。所以,今天人讀舊約次經偽經,可以更明白耶穌和使徒時代的背景。
它們包括後來被天主教納入正典的﹕《多俾亞傳》(Tobit),《友弟德傳》(Judith),《瑪加伯》上、下(1 & 2 Maccabees),《智慧篇》(Wisdom),《德訓篇》(Ecclesiasticus),《巴路克傳》(Baruch)《達尼爾書》(Daniel,即《但以理書》)書十三、十四章等。還有至今沒有被接納的《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以諾上書》(1 Enoch),《瑪加伯》三書、四書(3 & 4 Maccabees)等等。
雖然從未被猶太人納入正典,但是它們被包括於七十士譯本,可見它們有相當崇高的地位。雖然在舊約正典成立之後,猶太人已經將它們遺忘,早期教會把它們當作有益讀物,有早期教父,如奧古斯丁(Augustine)和耶柔米(Jerome)非常重視它們,以至它們一直在教會中流傳。
雖然它們不像新約次經偽經,充滿諾斯底派思想,但它們並未有被接納於正典,自有其原因,如下:
1.猶太人不承認次經和偽經,而「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三2),所以基督徒應該尊重他們對舊約正典的意見。
2.況且,沒有人能肯定,第一世紀時的七十士譯本已經包括它們(最早的七十士譯本抄本是第四世紀的)。
3.它們從不自稱是神的話。
4.後來的猶太人、猶太學者,如約瑟夫(Josephus),也否認它們。
5.基督徒也不接納次經,直至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它們才被天主教所接納。
6.書中包含不合聖經的道理、經外的故事、不道德的教導等,如:
(1)不合聖經的道理——例:
(2)聖經沒有記載的事情—— 例﹕
(3)不道德的教訓——例﹕
(4)迷信成分——例﹕
那些鼓勵重視次經偽經的言論,通常列舉的理由,都是因為歷史上有人尊重這些書卷。例如,新約引用七十士譯本(但是,新約引用的,是舊約正典,不是次經);猶大書曾經提到以諾的預言(猶14),可見新約作者認為這是有價值的資料;又如,死海古卷中包括《以諾上書》和《禧年書》等書,可見抄寫的愛色尼人也重視它。
但是,即便聖經提到,或教會歷史人物引用、閱讀、收藏某書,並不足以為該書被納入正典的原因,頂多可以說它們是一些質量優良的文獻,值得作為參考之用。
必須一提,雖然千多年來,次經在教會中流傳,但直到馬丁路德改教運動時,天主教才被接受為正典,可能因為他們用以支持自己的神學思想。
早期教父們都同意,這些經典的神學思想不純正,屬「諾斯底派」(Gnosticism,或作「智慧派」),而且內容不可靠,所以需要舉行會議,正式鑑定正典,區分真假。
即使今天的非基督徒也同意,這些經典雖然書名帶有使徒的名字,但大有可能不是使徒的手筆,也沒有使徒的認可,只是冒充使徒之名而寫,而且都成書於第二世紀及之後,甚至到第九世紀。再者,其翻譯和流傳亦不可靠,和今天的新約聖經無可相比。
正典成立之後,這些寫作被鎮壓和燒毀,所以很多現代敵基督教的人士指責說,「正統」基督教持君士坦丁的勢力,鎮壓異己,改寫歷史,隱瞞事實。但這些次經偽經中並沒有太多的歷史,不足以說明新約歷史是假的;它們的神學思想和聖經大異其趣倒是事實。
因為偽經被毀,後來的人難以認識這些經典,我們只可從早期教父的書信或寫作中略知一二。但是,現代人留意到這些寫作,開始產生濃度興趣,卻是因為一九四五年,在埃及鄰近的洛堪瑪地(Nag Hammudi)的地方,有一個農夫在掘地的時候,發現一個紅色的土瓶,裡面竟是一些新約次經偽經的第四世紀科普特語(Coptic)手抄本(原文是希臘文)。學者們就叫那些手稿做「洛堪瑪地手抄本」(Nag Hammudi manuscripts)。
這個紅土瓶中有五十多本殘缺不全的手抄本。除了比較完整,而且比較有名氣的《多馬福音》之外,還有好些其他的「福音書」,例如《真理的福音》(Gospel of Truth)、《馬利亞福音》(Gospel of Mary)和《腓力福音》(Gospel of Philip)。不但有福音書,還有一些類似書信的,如 《使徒保羅的祈禱》(The Prayer of the Apostle Paul),《雅各的啟示》(The Apocalypse of James),《彼得至腓力書》(The Letter of Peter to Philip),《塞特的三塊石柱》(The Three Steles of Seth),《復活論》(The Treatise on the Resurrection)等等。
在這些書籍中,有一少部份看似聖經。例如﹕《多馬福音》有很多類似符類福音書的話,以至被人懷疑它屬於「Q」福音書。舉一個例﹕「耶穌說﹕『如果一個瞎子領導另一個瞎子,兩個都要跌進坑中。』」(言論 #34)但是其餘的則有很多問題:
1.含諾斯底派思想。例如,《多馬福音》有一些話表示,人需要自己裡面的神聖源頭和力量。例﹕「如果你將你內在的發揮出來,你所有的便能救你,如果你裡面無有,你便因你的無有而滅亡。」(言論 #70)這正是諾斯底派講的「智慧」。
2.甚至有泛神思想。例如《多馬福音》說﹕「耶穌說﹕『我是光……我是一切,一切從我而來……劈開一塊木,我在那裡;舉起一塊石頭,你也會在那裡找到我。』」(言論 #77)
3.諾斯底派認為女人若要進天國,必須先變為男性!「西門彼得對他們說﹕『讓馬利亞離開我們,因為女人不配得到生命。』耶穌說﹕『我自己要引領她,叫她成為男性……因為每一個女人若將自己變成男性,可以進入天國。』」(言論 #144)
4.保羅曾經在提摩太後書二章16-18節中提到一些「世俗的虛談」使人「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所以「他們偏離了真道,說復活的事已過,就敗壞好些人的信心。」《復活論》證實了保羅的指控,因為此書說﹕「救主吞沒死亡……以看不見的吞沒可見的……這是靈性的復活……」(《復活論》一45)
5.有一些甚至表明是諾斯底派的。例如《塞特的三塊石柱》宣稱,該書是諾斯底派的奠基人之一的迪斯西奧斯(Dositheos)所得的啟示。(《塞特的三塊石柱》七118)
6.至少,很多地方呈現神秘主義,表示其神學思想來自異像或靈異經歷。例如《馬利亞福音》有如此記載﹕彼得質疑馬利亞得到救主的特別教導,她回答說﹕「我在異像中看見主」,然後馬利亞報導救主怎樣向她解釋靈魂和心靈的一些隱密關係和事情(七10-18)。
一直以來,教會都同意,聖經正典已經完成。無需,也不能,加添或刪除任何書卷。因為﹕
上帝默示祂的話,先知和使徒寫下來,由祂的子民認出來,最後由一個會議正式公認,因為「羊也聽他的聲音…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十3-4)我們可以放心相信神給了我們祂的話——聖經正典。
從上述次經偽經的問題可見,「耶和華的話是煉淨的」(詩十八30)。所以「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
換言之,我們不需要次經偽經。它們不能幫助我們更認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