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新壹周》記者從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保所獲悉,為配合太嘉河工程、杭嘉湖地區環湖河道整治工程,去年8月初至11月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保所聯合對位於南潯區千金鎮東驛達村西部的廟頭角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遺址發掘區處在村西部南北向的排塘港東側,以廟頭角水閘西側橫向河道為界,發掘區分為南、北兩大片。遺址堆積豐富,延續時間長,年代跨度大。其中北區文化層分為4層,分別是良渚文化時期、商周時期、漢六朝及唐宋時期、宋代以後至近現代。少量零散遺物還能夠早到約5500年前的崧澤文化時期。
據介紹,此次發掘共出土登記文物200多件。其中有一些文物因比較少見而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比如,一座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一件保存較好的隨葬品――骨匕,從出土位置和器形特徵來看,與河姆渡文化中比較多見的同類器物有很明顯的傳承關係,應為長江下遊地區史前文化中的一種重要餐具。在商周時期文化層出土一件大致完整的泥質灰陶鬲,這種陶器在同時期的黃河流域地區是非常普通的炊器,但在長江下遊以南地區非常少見,其背後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另外,一些自史前至歷史時期的不同水井和灰溝遺蹟中,由於埋藏深度大,此次發掘中出土了不少難得保存至今的一些有機質文物,特別是出土一些良渚文化至秦漢時期的竹編竹根、稻穀殼、葫蘆、桃核、瓜子、葦葉,及豬骨、魚骨等動植物遺存,能直觀地反映當時南方地區先民的部分日常生活內容。
考古專家表示,廟頭角遺址的發掘,雖沒有出土特別豐富的文化遺存,但連綿不斷的歷史存在還是直觀地表明,湖州東南部一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至少距今5000多年前就開始了穩定和持續的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並構成中國東南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喜歡就要分享 分享就是美德
點擊右上角【...】和【→】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