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0萬名COVID-19死亡人數超過二戰中陣亡美軍士兵總數,這一令人警醒的裡程碑於本周一通過。然而,美國領導層仍然不反思自己的失敗,反而污衊捏造是中國的失敗,他們指責中國未能遏制這種疾病。
據《紐約時報》收集的數據顯示,截至周二,已有302300名美國人死於COVID-19,至少1660萬人感染了該病毒。來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天新增病例的7天移動平均數為213537。
然而,如果這些情況發生調轉,假設中國因大流行管理和應對措施不力而導致近30萬人口死亡的災難性後果呢?而美國已經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西方也已經大體制服了它,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那麼,來自西方的攻擊肯定會比武漢爆發疫情的1、2月份嚴重得多。中國將成為西方輿論的絕對目標,對中國的壓力將不僅僅是在輿論層面。
如果中國有30萬人死於冠狀病毒,那麼西方對中國的猛烈攻擊將超出想像!
《泰晤士報》預測,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將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這種同情不會延伸到政治領域。相反,他們將展開調查,旨在揭露疫情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國無力阻止疫情。
2020年12月11日,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人們在聖克萊門茨食品儲藏室排隊等待食物。
「首先,他們會強調這是中國的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人為災難,」環球時報寫道,並指出,關於1986年車諾比核災難的類似說法曾幫助影響了蘇聯的解體。
西方國家將利用大規模死亡將中國塑造成對人類生命漠不關心的形象,並說這種漠不關心來自其所謂的專制制度,與西方對所有人類生命的尊重和重視形成對比。
在大流行期間中國發生的任何形式的政治或社會動蕩,都會被西方貼上病態文化和制度的標籤,如果情況惡化到一定程度,他們甚至可能發動軍事進攻,利用中國歷史上的弱點,為社會主義對手做好事。
現實世界對中國的攻擊
然而,回到現實世界,華盛頓在應對COVID-19流感大流行時,對中國施加的壓力已經非常大。早在四月份,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中國的官方統計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有點偏輕」,這說明中國沒有證據證明,它在撒謊、隱瞞的疾病傳播比它告訴世界的要大得多。」
遺憾的是,五月份·川普把美國從世界衛生組織中拉出來了。他聲稱聯合國機構是由中國主導的,並允許自己被中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說法欺騙。川普說,這導致病毒蔓延到全球其他地區,包括美國,美國對這場大流行反應平平。到那時,超過10萬美國人死於COVID-19。
川普9月份在聯大發言·
隨後,在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川普對他認為所謂的「中國病毒」大發雷霆,這一年他在新聞發布會和競選集會上經常採用的一個詞,幫助激發了對華裔美國人的種族主義攻擊。到紐約年會召開時,已有超過20萬美國人死於COVID-19。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和疫情抗爭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中國人民作出的巨大犧牲,不僅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更為全世界防疫工作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事實上,早在年初,只要吸取中國的經驗和教訓,全世界可以輕易的搞定這個病毒,不需要再付出中國這樣巨大的代價。
武漢方艙醫院建設現場
然而,中國的經驗和教訓,在早期被完全忽視了。
忽視的原因是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偏見和不屑,是他們對自己體制和能力的近乎狂妄的自信。
當中國舉國動員迎戰的時候,他們嘲笑中國小題大做,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大號流感。
當中國封城大規模隔離的時候,他們抨擊中國侵犯公民權利。
當中國建設方艙醫院盡收盡治的時候,他們上綱上線說中國在搞集中營。
當中國醫務人員缺少防護物資的時候,他們各種冷嘲熱諷。
當中國為防疫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時候,他們憧憬著趁火打劫,趁疫情機會讓製造業從中國回流美國。
新冠病毒 圖示
綜上所述: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COVID-19,專治各種不服,專破各種執念。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生活也逐漸開始恢復正常。COVID-19之後,中國還是會面臨一個極其嚴峻的國際輿論環境,這是已經註定的無可避免的。
為什麼呢?
因為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中國給全世界立了一個所有國家都無法達到更遑論超越的成功標杆。這個標杆是如此鮮明和刺目,以至於很多國家都如梗在喉,只能用謊言和咒罵來努力否認它的存在。
結束語
引述環球網社評:簡言之,如果中國是全球災難中反應最差、損失最大的國家,美國和西方就會對中國發動海嘯級的意識形態攻擊。這次襲擊將擴展到其他地區,並導致一場長期的大規模對抗。幸運的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然而,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動的猛烈攻擊並沒有使其自我反省。
您認為西方國家的傲慢態度會改變嗎?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來。謝謝!
完結^_^
本文部分引述環球時報社評:假如死亡30萬人的是中國,會發生什麼
非常感謝閱讀這篇文章的每個人!朋友們,別忘了點「贊」,發表評論,如果願意,可以關注我。
聲明:我們引用圖文完全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