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院士講解地震海嘯。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
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多挽救鮮活的生命。在今年剛剛過去的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中,我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以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與意識,更有效防範災害風險。
在眾多自然災害中,海嘯的破壞程度非常之大,成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難點。那麼,你對地震海嘯的知識了解多少?海嘯來襲該如何應對?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丁志峰,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為大家答疑解惑。
無情「水牆」帶來巨大災難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3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海嘯是一種災難性海浪。」丁志峰解釋稱,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垂直運動造成的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輻射到數千千米之外,而能量卻僅有微弱衰減。
專家介紹,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是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2004年印尼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與此同時,海嘯波傳播的速度也令人咋舌。統計數據顯示,印尼地震產生的海嘯波傳到斯裡蘭卡與印度僅需2至3小時,與噴氣式飛機的速度一樣快。
就是這種波長極長、速度極快的海嘯波,在茫茫大洋裡,波高可能不足1米,但當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會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印尼海嘯的「水牆」曾一度高近20米,橫衝直入沿岸的城市與村莊,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海岸邊好像被全部清空了一樣,只剩下光禿禿的地面。」曾參與過印尼地震救援的張曉東回憶說,海嘯發生後,巨大海浪襲擊城鎮,瞬間摧毀房屋,甚至把殘骸往岸上衝了三四公裡遠。「海嘯比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損害還要嚴重——房屋倒塌仍留有縫隙,人尚且有生還餘地,但海嘯的發生就在幾分鐘內,根本來不及躲。」
地震一定會引發海嘯嗎
據統計,自1833年至今,全球9級和9級以上的大地震共發生過12次。專家表示,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級——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高。震級每相差1級,能量相差約32倍;每相差2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那麼,是不是所有大地震均會引發海嘯?「這可不一定。」陳顒告訴記者,由地震引發的海嘯必須滿足3個條件,缺一不可:深水、大地震和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
地震引發海嘯並不容易,而海嘯的成因也不止地震。譬如海底滑坡、火山爆發、隕石墜落甚至核爆炸,均可能引發海嘯。
提升安全意識 防範災害風險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存在一個時間差,正好利於人們有所防範。專家提醒,如果感到較強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均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中國的近海除南海外,深度為20米至340米,深度都不大。因此,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陳顒說。
但不能因為可能性較小,就疏於防範。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達。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深重的國家之一。陳顒表示:「減輕海嘯災害主要有3個途徑:海嘯災害的預測,早期預警和發生災害後力爭把損失減到最小。」
「目前,中國地震局正與東協國家合作,推進實施中國—東協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項目;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建成了40多個地震臺站,嚴陣以待實時監測著地震的一舉一動。」丁志峰介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