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馮小剛:封殺綜藝電影,不是中國電影的出路

2021-02-19 DoNews


近日,圍繞「馮小剛炮轟綜藝電影」這一話題,影評人、綜藝製作人士、觀影人群展開了激烈討論,而最核心的話題是馮小剛拋出來的「綜藝電影是不是電影」。

我們可以數說綜藝電影的N宗罪,比如綜藝電影是「新瓶裝舊酒」,是電影市場上的「投機」圈錢行為。但僅僅因為有一個所謂專業電影人說「這不是電影」,有關部門就聽任其言論予以封殺,以行政命令替代市場意願,明顯不是眼球經濟時代該有的做法。馮導以賀歲檔電影起家,一路走來,他也拍攝過《夜宴》《集結號》《1942》等大製作影片,但《1942》的票房慘敗,反襯出馮導在大格局影片拍攝上的捉襟見肘。

不管馮導想借那部影片展現何等的家國情懷,民族記憶,觀眾也同樣可以說:這個電影有歷史,有政治,有情懷,可就是沒電影本身。而他與王朔合作的《私人定製》不也是被譏諷為「甲方乙方升級版」嗎。你看看,馮導眼中自己的好作品,在觀眾的眼裡不值一提。

當然,筆者的意思並非是馮導因為近年來爛作頻出,就不配談論「綜藝電影是不是電影」這一話題。作為中國商業電影最初的開拓者,馮導當然是功不可沒的。但有一點我們也必須知道,電影,尤其是商業片,是拍給觀眾看的。一部電影,不管以何種走捷徑的方式,只要是在沒有違犯國家有關影視方面管理規定前提下,它就可以公開放映,更何況,這些綜藝節目還在影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呢。

再者說來,全國省級衛視的綜藝欄目,除了《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屈指可數的幾檔真人秀欄目,其他的根本也不可能去製作成電影。一則他們本身的收視率和網絡點播就很少,二來那些綜藝節目在社交網絡上從來不是熱門話題點。所以馮導的「綜藝電影霸佔銀屏說」是不能成立的。

曾經,馮小剛與王朔聯合,以調侃道德衛道士偽君子打出名堂。現在,早已摒棄草根心態的馮小剛以話語權在握的姿態成為了當年他所抨擊的對象,不失為一種反諷。

在這一事件中,以及在很多其他公共事件中,都有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人們對於某一個事件影響的誇大化。比如前幾年,老人在街上被撞到,過往行人匆匆走開,然後一堆評論人士眾口一詞般聲稱「國民道德嚴重退化」,再比如看到武媚娘露胸,一些人就要擔心這會對正處在發育期的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上書廣電總局要求「剪胸」。但事實上真的是這個樣子嗎?其實,馮小剛炮轟綜藝電影,與這些事件有著很大的共性:那就是在罔顧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做出一些極度誇大化的負面猜想。

託馬斯·索維爾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書中,曾經對知識分子誇大事實的解讀做出過詳盡的梳理。「預設完美批判現實」是一些知識分子的立論基礎。但現實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具體到中國電影現狀層面,完美就更是奢談。馮小剛導演實在沒必要把中國電影想像得這樣完美,然後再怒斥不懂電影的人在「玷汙」電影。

電影低俗或粗製濫造靠管制是沒有出路的,讓市場去淘汰,讓觀眾去淘汰,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馮小剛怒了!再轟綜藝電影:尊重觀眾OR人民幣?
    馮小剛:綜藝電影是電影的自殺近日在錄製浙江衛視真人秀節目時,馮小剛趁著點評選手表現的機會,又將槍口對準了近日風頭甚囂塵上的綜藝大電影,稱這樣的怪象「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馮小剛痛批綜藝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直言「這是電影的自殺」,很畸形。
  • 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中國獨具特色的電影主題旅遊勝地
    其中有被譽為「海南第一樓」的五公祠;明代清官海瑞的墓園;風光旖旎的假日海灘;市區附近還有蜚聲海外的瓊臺書院,攝人心魄的馬鞍山火山口,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海口的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中國獨具特色的電影主題旅遊勝地,展現了二十世紀百年期間的中國城市街區的變遷之景。包括1942風情街、老北京風情街、南洋風情街、教堂廣場區,以及全球最大的8000平方米的攝影棚等配套服務區。
  • 來,走進馮小剛電影公社!
    電影公社中建築的一磚一瓦、陳設招牌甚至植栽,皆是逐一考究文獻典籍與歷史古蹟而成。2017年全網播放量第一的《爸爸去哪兒5》春節期間播出新春特輯,萌娃們的再度聚首引發關注,節目取景地之一的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也被不少網友認出,成為熱門景區。
  • 馮小剛的電影「品格」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馮小剛絕對是個異類。反觀馮小剛,他似乎永遠處於不上不下的位置,每當提起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有多麼能"噴"。但放眼中國導演界,誰甘心只拍喜劇?誰甘心只做商業片?就連徐崢半路出家,也有《我不是藥神》在手,馮小剛本來就是拍嚴肅作品出身,他對通過電影輸出觀點一直蠢蠢欲動。
  • 馮小剛上影節放連珠炮 稱中國電影好似中國足球
    6月13日,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二天的「中國電影與好萊塢合作新疆域」論壇上,馮小剛再「放炮」,稱中國電影好似中國足球,同時炮轟了一下中途離場的美國發行商哈維
  • 第100期 - 文化輿情第100期:馮小剛PK人民日報 綜藝電影的是與非...
    馮小剛在第一次回應《人民日報》批評時就曾表示,如果籃球比賽允許兩名足球運動員用腳傳球依舊會有觀眾捧場,但這就不再是籃球比賽了。言外之意,綜藝電影雖有人捧場,但卻不能稱為「電影」。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小編查閱了廣電總局電影局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的公示名單後發現,同為綜藝節目的銀幕衍生品,《奔跑吧兄弟》被歸為故事影片,而《爸爸去哪兒2》(暫定)被歸為紀錄影片。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近日表示,經過她親自求證,發現電影局給《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和《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的是紀錄片證。
  • 馮小剛被低估的電影,146分鐘,講述的不是歷史,是人間有煉獄
    這部電影風格與馮小剛以往的電影風格截然不同。馮小剛大家都知道,拍喜劇片的大導演,是中國當代有名的導演,與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齊名。在他導演生涯中,佳作無數,但要問他對哪一部作品付出的心血最多,恐怕就是這部《一九四二》了。
  • 馮小剛被低估的電影,146分鐘,講述的不是歷史,是人間有煉獄
    最近《八佰》的熱映,讓我想起了馮小剛多年前上映的一部電影。一部馮小剛被低估的電影,電影一共146分鐘,兩個多小時,講述了一段發生在70多年前的歷史。實際上,146分鐘,講述的不是歷史,是人間有煉獄!《一九四二》是馮小剛於201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講述了抗戰時期發生到河南的一件真實歷史。這部電影風格與馮小剛以往的電影風格截然不同。馮小剛大家都知道,拍喜劇片的大導演,是中國當代有名的導演,與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齊名。
  • 一個機會主義者的電影之路:馮小剛電影分析
    一個機會主義者的電影之路:馮小剛電影分析    對於馮小剛這個名字,現在的年輕觀眾可能還有耳聞,但具體看過他作品的可能就不是很多了。聽說《芳華》上映時,電影院裡哭成狗的,都是五十往上的大老爺們,現在的年輕觀眾,可能連故事發生的背影——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都語焉不詳。為了這次直播,我還特意看了他的近作《只有芸知道》,差的一無是處,說是年輕導演的習作也能讓人相信。
  • 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是個必去景點
    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作為一個大型的影視基地,展現了二十世紀這百年期間的中國城市街區的變遷之景。漫步其中,風格各異的中外建築讓人仿佛穿越回民國時期,沿街商鋪不斷,還有眾多美味餐廳。也可以乘坐黃包車、馬車感受一下這裡的民國氣息。人氣綜藝節目《跑男》還曾來此拍攝過。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圓」來如此 馮小剛:「範冰冰沒有辜負眾星捧月」
    馮小剛說。3月16日,馮小剛攜劉震雲、範冰冰共同出席了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京舉辦的主題為「十二年,一個圓」的首場發布會。十二年後再任「馮女郎」,範冰冰稱馮小剛像「爸爸」劉震雲像「媽媽」。「我也要恭喜冰冰,這個電影放了之後,會讓觀眾覺得眼前一亮。」馮小剛稱讚不負厚望。幽默奉獻!
  • 範冰冰自曝新電影將開機,目前正在寫劇本!郭敬明和馮小剛開心了
    眾所周知,藝人在娛樂圈有很多工作:唱歌、演戲、直播帶貨、接拍廣告、開演唱會、參加商演、錄綜藝、拍雜誌等。範冰冰直播帶貨,接拍廣告,拍雜誌,參加商演都沒問題,就是這2年沒有登上過大小螢屏,處於「被封殺」的階段。
  • 馮小剛:野路子出身,拿過影帝,開創中國電影「賀歲片」時代
    :野路子出身,拿過影帝,開創中國電影「賀歲片」時代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馮小剛是野路子出身,做美術進入影視圈的,他和那些「第五代」學院派不同,他更接地氣,更世俗一些。他最擅長商業片,作品風格以京味兒喜劇著稱。他將喜劇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平民精神植入到電影中,為中國電影產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電影範式。
  • 馮小剛電影公社
    海口觀瀾湖馮小剛電影公社前世今生電影公社的構思來自何處,為何取名「公社」,為何選址海口? 「電影公社」的創意來自導演馮小剛,馮小剛與「人民公社」一同誕生於1958年。之所以取名為「電影公社...
  • 馮小剛又該怒了!六爺的尷尬就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尷尬?
    中國電影市場的尷尬,也是《老炮兒》中六爺的尷尬:被他視為魂一樣的規矩、道義,在新人那裡,屁都不是,甚至在自己的兒子那裡,都無法得到認同。47歲的導演管虎成了20年前他最討厭的那種人。「丟掉了很多原來的品質,比如更在乎錢,也不太像以前那樣對朋友『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感覺管虎曾反覆說過多次。
  • 馮小剛要執導《嘻哈》?我覺得不行;但嘻哈題材拍電影,我覺得OK!
    《中國有嘻哈》要拍電影了,還是馮小剛執導。「大腕兒」導演執導電影《中國有嘻哈》,我覺得不行?!但是嘻哈題材拍電影,我覺得OK。馮小剛版《中國有嘻哈》,現實題材的快板音樂喜劇?馮小剛從來也沒落於俗套過,早期叛逆激進,中途左右市場,稱霸商業片初期,58歲則思變,歷經千帆,回歸一個創作者的本質——忠於自我,《我不是潘金蓮》《芳華》的出現,是馮小剛年輕未就的英雄夢想的重新出徵,是一個電影「新人」的再次出發。挑戰自我可能是他們這代人最喜歡的命題,這次執導中國有嘻哈也讓在情理之中,馮小剛來拍嘻哈,會是什麼樣?
  • 馮小剛對談比利·奧古斯特:「直達人心的就是好電影」
    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是當代電影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燙手山芋」。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觀眾觀影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中國觀眾對電影藝術性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此,馮小剛與比利·奧古斯特達成共識:做電影的過程不是要操控觀眾,而是從個人感受出發,把觀眾當成一個私密朋友,分享一段經歷與感受,這是影人尊重觀眾的方式。而不是臆斷觀眾喜好,或「粗暴」地給觀眾帶來感官刺激。
  • 電影《芳華》首輪影評出爐 有人說這是馮小剛近年最好的電影
    其中,馮小剛的這部電影《芳華》,從誕生起就備受關注,很多人都想看看敢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炮兒六爺」,這次到底能拿出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海外權威電影媒體更是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故事「令人心碎」。甚至有人說,這是馮小剛近年最好的電影。
  • 許多段子的來源處《大腕》馮小剛以前的喜劇電影不是挺好看的嗎?
    這些都堪稱馮小剛電影的裡程碑,《大腕》很多明顯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影片,當然,說人家不中不洋,亦中亦洋也可以,畢竟電影中的英語和漢語對話有時根本對不上號。不過以小學生的英語水平理解也不難。整部電影的喜劇起因就在於中西方文化觀念對「喜喪」的理解不同。
  • 從《我不是潘金蓮》淺談馮小剛的電影風格和畫面美學
    馮小剛這次力排眾議地將電影的畫幅調成1:1的圓形和方形,確實挑戰了觀眾對於傳統畫幅和構圖的審美。這可能是馮小剛第一次如此注重電影語言的構建了。其實縱觀馮小剛過去的電影,最令人津津樂道便是「馮氏幽默」,而這些幽默從哪裡體現呢?很大程度在於電影臺詞和敘事風格,電影語言並非他所擅長的,論色彩比不上張藝謀,論構圖比不上王家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