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綜藝電影是電影的自殺
近日在錄製浙江衛視真人秀節目時,馮小剛趁著點評選手表現的機會,又將槍口對準了近日風頭甚囂塵上的綜藝大電影,稱這樣的怪象「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馮小剛痛批綜藝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直言「這是電影的自殺」,很畸形。這番話戳中了許多業內人士和影迷的痛處,迅速在網上流傳開來。
據悉,馮小剛是在點評一組刻苦練習多年的表演選手時突然「開炮」的,他對這組選手致以了高度肯定,號召電影界同仁向他們學習,不要讓觀眾產生「只要顏值高,不努力也能紅的感覺」。
隨後馮小剛越說越有狀態,調轉話頭對準最近在票房市場上瘋狂吸金的綜藝大電影,話裡話外直指《奔跑吧!兄弟》:「六天就拍攝完成,還獲得很高的票房」,「這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事實上,今年的賀歲檔,的確不見了馮小剛的蹤影。
人民日報:怨天怨地 不如自己拍出好電影
「進到影院看電視」,綜藝電影現象在2015年的賀歲檔再次發酵。6天,3億元,《奔跑吧,兄弟》電影版撈金速度驚人。票房火爆的同時,也引來爭論。有導演就批評這類綜藝電影,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願意投資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更有導演呼籲,職業協會必須發出聲音,並知會主管部門,不能在沉默中盡喪職業性。
其實,綜藝電影能夠獲得市場認可,自有其道理。綜藝節目長達半年的熱身,明星話題效應的發酵,積累了大量人氣,有著天然的觀眾基礎。更何況,綜藝電影沿用綜藝節目的敘事和製作方式,周期短、投入小,在投資回報率上,也可謂有著天然的優勢。去年春節,熱門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版票房直逼7億元。從這個角度看,對於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綜藝電影無疑是一條攪局的「鯰魚」。
觀眾選擇、市場選擇,真的只是「人傻錢多」嗎?恐怕未必。看什麼電影,都有個「機會成本」在裡面。然而,在名不副實的宣傳、眾說紛紜的評論之中,觀眾早已「亂花漸欲迷人眼」。走進影院,「拳頭」「枕頭」「噱頭」背後,是電影類型單一和跟風嚴重;大導演、大明星、大製作,拼湊的往往是「創意欠奉」;畫面再精美、特效再炫目,也讓人「腦補」不了故事的空洞。這樣的情況下,與其花錢花時間去當「小白鼠」,還不如選擇自己熟悉,有一定的品質保證的電影。而綜藝電影,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預期。
但並不是所有的綜藝電影,觀眾都會買帳。前幾年紅火的綜藝節目,其衍生電影如《快樂男聲》的《樂火男孩》,《中國好聲音》的《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都遭遇了票房滑鐵盧。換個角度看,這也正說明,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電影,質量才是關鍵。當綜藝節目都能打敗電影,電影人或許更應該回過頭來捫心自問:我拍的電影,為什麼觀眾不買帳?
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正迸發出強勁的活力。從美國到歐洲,世界各國的電影,都來中國淘金;從電視到網絡,各種形式的娛樂,都來影院「跨界搶錢」。網際網路時代,更多資本、人才跨界進入電影領域的同時,也促成了業態的多元,傳統影人面臨危機的同時,也面臨轉機:有品質、有誠意的電影,不缺投資商,更不缺用腳投票的觀眾。
未來中國電影業還將呈現更加開放競爭的市場格局,觀眾對提高影片水準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如果只是抱殘守缺,恐怕只會把電影市場的份額拱手讓出。慶幸的是,已經有業內人士在自省。在2014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會上,導演們投票決定「年度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獎項空缺,對於當前中國電影的創作現狀,他們正在反思。
改革極大地解放了中國電影生產力,其利好,深諳電影工業流程的大腕導演們,其實挺清楚。在與自個兒利益相關的時候,與其端出部門管制這一說,倒不如自己好好加油。不要低估了觀眾的智商和欣賞水準,拍出好電影,觀眾自然會買帳。
馮小剛回應:還談什麼尊重觀眾,尊重人民幣吧
如果說態度決定一切的話,那麼五天六天拍一部電影,從態度上來說就已經失去了誠意,還談什麼尊重觀眾,尊重人民幣吧。
有人認為,把一堆綜藝節目的素材剪成一個故事片的長度,當成電影在院線放映是一項創新。這讓我想起另一項中國式創新,那就是高速路收費站播放的電子錄音,「你好,謝謝,再見」。這些本來應該是人說的話,為了圖省事改成了機器說,聽著那叫一個擰巴。還有朋友認為觀眾愛看就是硬道理,這一點我也不敢苟同。是想,若果NBA宣傳每場比賽允許上兩名足球運動員可以用腳傳球的話,我相信也會有不少觀眾捧場,上座率也不會低,但那確實不是籃球比賽了。
漫畫 徐鵬飛
人民日報:「快餐」和「任性」不會成為新常態
不尊重藝術創造力和藝術想像力,不尊重電影創作和生產的基本規律,「快餐」式生產,「任性」化消費,最終失去的恐怕不僅是電影市場本身
去年春節檔根據明星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拍攝的同名電影,以近7億元的票房震驚電影界,引發了「電視綜藝節目簡單搬上大銀幕,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電影」的激烈爭論。有人不無憤怒地稱其為「粉絲經濟催生的畸形兒」,也有不少業內人士預言,「綜藝電影」取得與其品質完全不相稱的高票房,這種現象是曇花一現,不具備可複製性。但「奇蹟不可複製」的話音未落,新年伊始,電影市場又上演了綜藝變電影的一幕——根據2014年火爆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改編而成的電影,再次以讓人吃驚的賣座速度,挑戰人們對電影的定義和評價。
熱門的電視綜藝節目擁有穩定的觀眾群和收視率,靠著播映帶來的口碑和話題效應,在現實生活和網際網路上都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動輒幾億的網絡點擊量和微博話題閱讀量,意味著換成真金白銀的巨大的票房潛力。據悉,今年春節還將有幾部「綜藝電影」上映,不少衛視的王牌綜藝節目也都在籌拍電影的過程中。成本低、見效快,順手撈錢的事何樂而不為?特別是趕上春節檔,在寒假期間上映,綜藝節目長期吸引著的學生族成了票房的重要貢獻者,很多學生甚至都沒來得及換掉校服就興奮地湧進影院,一些家長也被孩子「綁架」著去看。鎖住一個學生,可以產生3倍甚至更高的消費效果,「合家歡」的觀看模式成了「綜藝電影」票房制勝的不二法門。
帶著這種急功近利的賺錢衝動,綜藝節目大舉進入電影業,以強大的力量滲透到電影創作和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贏得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這給電影的專業性乃至電影本體帶來的挑戰不言而喻。
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產業依然處於初級階段,電影市場也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休閒娛樂成為大多數觀眾進電影院的主要訴求,看電影成為時尚社交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獲取談資。某種意義上說,「綜藝電影」能滿足觀眾的這一需求,給觀眾帶來快樂,未嘗不是好事。問題是整個電影產業如果蜂擁而至,爭做這種短平快的電影,無疑將加劇處於初級階段的中國電影的浮躁和投機。有人說,好萊塢也經常把熱門電視節目改編成電影,但我們必須看到,這裡有一個必要的「電影化」的過程,需要有基於電影本體的一系列改編環節。而像我們目前這樣「短平快」地製作「綜藝電影」,用好萊塢知名影評人託姆·格伊爾的話說,絕對是「中國獨創」——這種類型的電影,成熟的電影產業絕對不會去觸碰。
當下中國電影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快餐式生產,並且形成了快餐式消費的鏈條,恐怕與整個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內在聯繫。學生、城市白領等學習、工作壓力較大的群體構成了今天電影觀眾的主體,他們進電影院圖的是放鬆,「90後」「00後」的青少年觀眾更是單純追求娛樂,「任性」消費。坦率地說,我個人不喜歡這一類「綜藝電影」,但也不會對年輕觀眾「任性」的喜歡冷嘲熱諷,我只是想提醒年輕觀眾,快餐可口,但未必營養,人的成熟應該包含著對自己的口味、趣味和文化選擇的反思。
由於中國電影市場的不完善,由於快餐式生產的存在和中國電影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任性」消費,「短平快」的「綜藝電影」在當下乃至今後一段時間還會風靡甚至大行其道,其生產者們或許還會以到手的高票房來嘲諷那些「執迷」於電影的專業性、電影本體的人。但是,我敢斷言,這種情形不可能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常態。不論是何種形態的電影,要想真正站穩腳跟,取得長足的發展潛力,都必須從電影本體出發做精做強。不尊重藝術創造力和藝術想像力,不尊重電影創作和生產的基本規律,最終失去的恐怕不僅是電影市場本身。
(綜合人民日報、南方娛樂周刊消息)
實習生丨李瑩瑩
編輯丨楊碩
微信用戶如何查閱及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騰訊微博
點擊右上角→複製連結,可發送到電腦上查看
如何訂閱人民網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人民網
添加朋友→搜號碼:people_rmw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查閱更多內容,喜歡此文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