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個閃閃發亮的季節。
中考,高考,畢業,
明晃晃的太陽伴著我們走向考場,
躍然紙上的筆尖書寫著青春故事,
成長的重大轉折仿佛都發生在這時。
隨著高考的接近尾聲,
全國各項期末考也落下了帷幕。
翹首企盼等待結果的家長,
同無數考生一樣精神緊繃,
一份試卷,一道題,
一位名叫李子柒的網紅,
都能成為點燃爭吵的導火索。
在浙江寧波,
一份小學六年級的期末考卷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在主題為「展示中國傳統田園文化」的語文閱讀理解中,
提供了袁隆平、李子柒等三人的資料,
讓學生寫出感想並選擇一個「心目中的風雲人物」。
關於李子柒,家長表示並不熟悉,
「是何許人也,只是偶有耳聞」,
在他的眼中李子柒不足以代表中國傳統田園生活,
更別提與袁隆平爺爺一起在考卷上出現,
這讓家長倍感顧慮不安。
家長表示李子柒之所以出現在試卷上,
純屬出卷老師知識淺薄的行為。
「李子柒能否代表中國傳統田園生活?」
「網紅該不該出現在影響力較大的試卷上?」
「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
在拋出這幾項質疑後,引起了全網熱議。
許多人表示支持家長的做法,表示這樣會帶壞小孩子的價值觀。
「這是假的田園文化,精資臆想的,和真實田園生活差別是一個天一個地,真的會帶歪小孩子」
還有人認為給孩子宣傳網紅就是不正確的,
「宣傳一些腳踏實地,勤勞實幹的事例不好嗎?這種虛無縹緲的網紅擺拍,對孩子的三觀沒好處」
「小孩就不要給他們宣傳網紅了,讓他們覺得不讀書也沒關係,還可以當網紅,然後坑得頭破血流。」
總而言之,「網紅」就是原罪。
一提起網紅,大家習慣性的會聯想到「博眼球」「沒節操」,
這些標籤也早已在家長的心中紮根發芽,
殺傷力堪比豺狼虎豹。
擔心孩子會受到不良影響,害怕孩子走上類似的道路,
於是他們想要控制這些可能。
與其說這是在拒絕李子柒,
不如說是一棒子打死網紅。
其實這位家長的顧慮,我們也可以理解。
李子柒與袁隆平爺爺本就沒有可比性,
這兩個名字放在題目中進行比較,的確容易引起誤會。
但因此將網紅一概而論,要在考卷上全面「封殺」,
也實在沒有必要。
事實上,明星或是網紅出現在考卷上,在近幾年已經是常有的事。
「我們高三各個地區各大模考考了十幾次李子柒了」,
「我們英語試卷早就有李子柒,最早還有快樂家族,今天考試還有朱一龍,講的都是他們正能量的方面吧我覺得沒啥」,
此網紅非彼網紅,
重點在於選擇的人物,以及出題的方式。
李子柒被選入考卷素材,我認為並沒有任何問題。
她是一位特別的美食短視頻創作博主。
將日常生活與傳統文化,拍的如詩如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農耕生活,
令無數人心之神往。
我也曾翻看過幾期李子柒的視頻,
幹活手腳利索,與奶奶祖孫兩人相處融洽,
釀醬油、蒸窩頭、曬粉條、吊柿餅,
都讓人倍感親切,想起家的味道以及家鄉的味道。
她所拍展示的不只是田園文化,
更是一種對於生活以及腳下這份土地的熱愛。
這樣的具有煙火味與人情味的慢生活,
讓無數忙碌奔波的人找到了慰藉心靈的出口,
也讓許多觀看視頻的外國人,
了解並愛上了中國美食與傳統文化。
共青團中央曾經在微博上點評,
因為李子柒,數萬外國人愛上中國。
「她的視頻,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人民日報表示,李子柒的視頻不著一個英文字,卻圈了無數國外粉。
「無聲勝有聲,李子柒的樣本意義,絕不應被忽視。無論怎樣的文化,想要讓別人理解,必先打動人。」
而央視新聞更是在官博中表示,李子柒是用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蹟。
「沒有熱愛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樣,沒有熱愛也看不懂李子柒。」
而袁隆平爺爺與李子柒的名字也並不是第一次同框出現,
今年5月,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六位推廣大使中包括了袁隆平爺爺與李子柒。
如果說袁隆平爺爺所代表的是偉大的科學家們,
那麼李子柒所代表著的,是無數努力且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我們追求且嚮往美好生活,也永遠熱愛腳下的這份中華土地。
科學家與短視頻博主的「跨次元」混搭,
更加說明了現如今視角的開闊與多元化。
名人並不僅限於課本上的偉人,
更多普通人的故事走如大眾視野。
無論是李子柒還是她身上的「網紅」標籤,
這都是時代的產物。
好視頻說好故事,那麼她就值得讚許,
關注的重點應該在於背後的正面價值,
而不是以偏概全,
永遠拘泥於「網紅」這個身份。
隨著事件的發酵,
除去備受爭議的「網紅」李子柒,
同樣遭到討論苛責的還有「老師」。
因為一道題,出題老師被直接點評「淺薄」,
更有人因此上升至整個老師群體。
「小學語文老師淺薄多么正常的事情,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
「別說小學老師了,我認識的好多大學老師也差不多這樣,吃喝,遊戲,綜藝,追星」,
打開某論壇,這樣的發言並不在少數,直接刷個滿屏。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教育事業的從業者,
看見這些發言會作何感想?
狹隘刻薄且令人寒心。
在我的身邊,就有一位老師朋友。
前幾天出來吃飯時,她對著我大倒苦水,
現代熱點淘汰的速度實在過快,老師也會擔心自己落下腳步。
教育需要符合時代潮流,
題目也更需要推陳出新。
在事後採訪中,出題老師也對李子柒寫入試卷事件作出了回應,
「三個人物都是為理想不畏艱難、克服重重困難圓夢的典型,對孩子來說,是正能量的鼓勵。」
「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新聞熱點、社會問題成為考題的一部分很正常,也很必要。」
現在的時代早已和過去不同,
為了更加符合現代要求,教育一直需要人來進行探索。
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的時候,
因為一次不太嚴謹的時刻就直接否定老師的全部,
甚至是上升至整個行業群體,
未免顯得過於苛刻。
最近幾天還發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湖南衛視有一部卡通片被下架了。
理由是,家長認為價值觀導向有問題。
「穿的花裡胡哨的,孩子舞臺上表演換裝」,
「不應該提倡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
孩子還小,看這些亂七八糟的容易受到影響。
於是他們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孩子的世界,
希望捂住這些「不良因素」,
給孩子創造一個「淨土世界」。
但這並不可能。
時代在奔跑,家長不該固地自封,
教育只是孩子成長的指明燈,
敏感與過度謹慎,不光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妨礙孩子的無限可能。
不要試圖操控孩子的世界,
思想與價值觀的主導者,永遠是孩子自己。
周杰倫的《蝸牛》2014年被選入語文書,
許嵩的《把傷痕當酒窩》2004年被選入考卷的閱讀理解試題,
為了打破課本的沉悶死板印象,
許多人在為此努力。
教育的進步並不只是老師的事,
同樣是需要家長去學習嘗試的。
在抨擊別人這是在「誤導孩子的價值觀」之前,
不如自己去告訴孩子,
面對網紅與新晉文化,
何為錯誤,何為正確。
寫在最後——
現在是夏天,也是高考的最後一天。
雙雪濤曾經說過,
"夏天對於中國的孩子是特殊的,中考,高考,畢業,成年前所有重大人生轉折都發生在夏天。無處可藏的炎熱意味著過往的終結和新生活的開啟,逼迫著對成熟毫無心理準備的我們往前走。"
故事仿佛總是發生在這個季節,
每一場考試代表著結束,
同時也意味著新的開始。
願每一位考生都能考上心儀的學校,
在成長的舞臺上揮灑出自己的光芒。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祝大家熱烈而圓滿。
接受社會發展直面未知文化
不要讓標籤成為時代「照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