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1942年,珍珠港事件後,美軍對日本發動了大規模空戰,在飛行員返航途中由於飛機燃油耗盡,不得已迫降在中國江西境內,當地村民救起了這幾名飛行員,並幫助其逃過了日軍的追殺。之後,日軍因此事對江西和浙江邊界發動了「大屠殺」,死亡的中國人民達到25萬,僅次於南京大屠殺。
這次屠殺被在了浙贛會戰背後,在歷史上鮮有人提及,而在這場大屠殺中被日軍「細菌戰」傷害的中國人,至今還有倖存者活著。為了還原這次事件中中國村民對美國空軍的英勇相救,為了提醒當今的中國觀眾銘記歷史,也是為在這次大屠殺中倖存者討回公道而尋求社會輿論幫助與支持,浙江天鵬傳媒公司董事長孫鵬女士找到丹麥電影大師比利·奧古斯特,想用影像和故事去祭奠大屠殺中死去的人民,也在事件過去75年後的今天,以個體的感情投射時代悲歌,試圖向新世代觀眾展示中、美兩國戰爭語境下人們通過感情尋求救贖、獲得希望的可能性,這部電影就是《烽火芳菲》。
《烽火芳菲》是關於人性的電影比利·奧古斯特是丹麥乃至歐洲最知名的導演之一,曾憑藉《徵服者佩爾》和《善意者的背叛》兩度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是世界上第三位「雙金棕櫚導演」,能夠在象徵電影藝術至高殿堂的坎城兩度獲封,奧古斯特作品中對人與人關係與情感的深刻刻畫、對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歡與惆悵、事無巨細對人性的探討與剖析,投射在電影中,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讚賞以及電影同行的肯定。
這是奧古斯特作品的代名詞,儘管他的電影有太多不同的風格,也跨越了多種類型和題材,但在有別於大部分北歐導演通常習慣用極為冷峻和銳利的視角,去展現和傳達會讓觀眾思考、沉痛的觀點及情感,奧古斯特不管在拍哪一種題材,都會在敘事中夾帶上自己的私人情感,讓整部影片的基調顯得溫柔而富有情緒。
《烽火芳菲》同樣如此,雖然這對導演來說完全是一個陌生的故事和陌生歷史背景下的事件,但奧古斯特在看到劇本後,發現了其中仍舊著非常強烈的對人性的呼喚和描寫,這是他喜歡並擅長的,而且導演還被這個被太多人遺忘和忽略但卻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事件震懾和感動到,他也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鏡頭,去重現並記錄下這個應當被更多人看到、記得並歌頌的事。
擔任本片製片人的孫鵬也透露《烽火芳菲》前後耗費了六年的時間,奧古斯特也的確是在這六年時間裡,從對中國歷史不甚了解到非常熟悉,從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到現在愛上中國、願意去學習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奧古斯特在這六年間,也走遍了世界上許多地方,去觀察、了解和獲取靈感與這部影片背景有關的所有元素和線索,他會對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畢竟作為非中國人,要去講述一段中國歷史故事,必須要全情投入去了解、研習知識,不能出錯。
像片中出現的徽派建築、水墨畫式的真實場景等很中國風的元素,都是導演在對中國文化深刻了解之後選取的,這在片中也很有說服力並能將觀眾代入到故事中,這是奧古斯特的堅持與認真得來的。
對電影而言,內容與故事才是最重要
奧古斯特過去的作品大多數都屬於偏藝術和人文的電影,參加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影片基本上少有商業的元素,但此次第一次拍攝中國題材影片《烽火芳菲》,卻有些商業的部分。
不過,奧古斯特並不這麼認為,商業與藝術電影的區分不應該被刻畫的非常明顯,而主要應當看影片的故事與內容,這才是對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地方,而並不是從成本、預算去判定一部電影的商業與藝術。
《烽火芳菲》原本劇本中給出的是一個年代大背景,奧古斯特在接手項目並親力親為對劇本進行修改時,將故事的核心和影片主要展現的地方放到了中國村民和美國空軍的關係上,儘管語言不通,但在特殊年代裡,關乎人性、道德、救贖等層面的元素應該是影片著重表達且吸引人的,因此最終故事才會變成如今中國寡婦(本片英文名)與美國空軍戰士的故事。
奧古斯特在實際拍攝中,也儘可能做到對歷史真實的還原,比如影片的人物基本都有歷史原型,人物的性格、著裝和行為習慣也在他的要求下,做到了對真實的無限靠近,所以在觀影中,觀眾會直觀感受到強烈的逼真感,沒有任何一處因為影片主觀因素而導致出戲的情況,這是導演嚴格要求下對影片負責人的態度。
影片的主演劉亦菲在中國非常有名,而在奧古斯特的鏡頭裡她卻儼然變成了活生生的「寡婦」,在談到對劉亦菲的印象時,導演第一直覺還停留在初次見她時的印象,即他覺得劉亦菲從氣質和外型上與片中英子非常相似,從角色看,這很符合人物的要求和劇本中對角色的設定,就確定了與之合作。
劉亦菲在拍攝時也得到了導演的「特別照顧」,全程沒有用替身,所有戲份無論危險與否都是親自完成,而這也似乎激發了劉亦菲的表演狀態,《烽火芳菲》中劉亦菲確實奉獻了極為精彩的一次演出。
奧古斯特是非常喜歡戲劇,他角色在戲劇中人物之間的關係會被放大到非常明顯和深刻的地步,這是比較有趣的嘗試,即能夠通過簡單的故事,去看到不同人之間細緻入微或極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他很享受在自己的電影裡表達這樣的東西,而《烽火芳菲》中同樣如此。
可以相信是在奧古斯特的控制和改變下,《烽火芳菲》也許是從一部簡單記錄中國村民對美國空軍營救的故事,變成了現在看到的以寡婦與軍官感情的視角入手,去折射出那段歷史的殘酷與悲痛,那個亂世浮華年代的殘忍。
正如開頭所言,在出品人孫鵬眼中《烽火芳菲》更多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呼籲各界人士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積極參與到幫助細菌戰受害者及先烈後代的隊伍中去。因此,影片出品方也在影片上映的同時發起了一個公益項目,從每張電影票中拿出一塊錢捐助給民建的思源基金和團省委青年企業家基金,由思源基金和團省委青年企業家基金實施資助,對象包括:參與營救杜立特行動迫降飛行員的民眾後代、二戰時期受害者和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及其團隊。
影片目前還在上映中,通過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的鏡頭,更多的人了解了歷史和真相,也切身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現在幸福的得來不易,在歷史已經過去75年的今天,這就是《烽火芳菲》的意義吧。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投稿、商務合作、加群可掃我微信號:yldjskf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
(責任編輯:于振冬 HF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