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午節,屈原都會上一次熱搜,他高潔的品行被司馬遷譽為「與日月爭光可也」,為後人稱頌幾千年之久。
要知道,屈原的文學成就可不止我們熟知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開創了極具浪漫主義的詩體「楚辭」,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文人之所以被稱作騷客也是源於他所作的《離騷》。屈原文採飛揚,才華橫溢而且絕不矯飾,在楚國可謂大放異彩,他的個人才華和高尚品格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蘇軾、陶淵明、李白、杜甫都深受他的影響。
少年得志的典型:21歲地位僅次於宰相,深受懷王信任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屈原是鬱郁不得志的,一腔憤懣而難以抒發,因此絕望投江。其實,這只是屈原後半生的潦倒落魄,在他早年時期,也有過一段如日中天的輝煌經歷。
屈原對楚國忠心耿耿,一片痴情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他與楚王同姓,算是皇室宗親,所以他的愛國情懷中還帶著一份對宗族的責任與擔當。
其二,他在年輕時深受楚懷王的信任,21歲就當上了僅次於丞相的「左徒」,可以說是年少有為,身為朝廷重臣的他誓不辜負懷王對他的青睞,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屈原與楚懷王在外交策略上達成了一致的默契,兩人都主張連縱六國對抗強秦,楚懷王賞識屈原過人的才幹,把外交大事全權交給屈原負責:「入則與王圖議國是,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足以看出屈原當時的地位之高。
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答應結盟,聯合對抗強秦,楚懷王為此在首都郢都舉辦了一場六國合縱的慶典,並且把這個盛大慶典交給了屈原操辦。於是,一場極具楚國特色的歌舞劇《九歌》誕生了,《九歌》的驚豔亮相讓中原諸侯為楚國華美豔麗的文化所深深震撼,而屈原也自此名聲大噪。
以香草美人喻國君:楚國虐我千百遍,我待楚國如初戀
屈原雖然少年成名,但這並沒有使他飄飄然,忘乎所以,他仍然以一片赤誠之心竭力為祖國效勞。在紛亂的戰國時期,有「朝秦暮楚」的說法,很多文人都奔走在這兩個強國之間,哪國君主出價高就將自己的才華「待價而沽」出賣給哪個國家,很多人都沒有一種「國家」的觀念,在這樣一個亂世,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就越加顯得高貴。
可惜好景不長,攻秦失利加上眾小人的陷害,屈原被疏遠流放,此後又起起落落,最終流亡漢北。縱使屈原對自己的祖國一片痴心,也沒有人再聽他的自白。
懷王親信小人,客死秦國後,屈原寫下了他的名作《招魂》,並不怨念楚懷王疏遠他的赤誠之心,而是表達了對他的強烈思念與痛苦之情。
在屈原的眾多作品中,「香草美人」是不可忽視的意象,他用種類繁多的香草來裝飾自己的辭藻,這些香草正代表著他的高潔志向,屈原對美的追求是執著地,在他的精神世界裡,一定有這樣一個群草芳香,沒有一絲世俗汙垢玷染的理想花園。
在《離騷》中,屈原寫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裡的美人就是代指君王,屈原「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誼」,這種抒情手法還是第一次出現,屈原開「香草美人」之先河,為楚辭增添了一份婉轉浪漫的詩意,也為後世「男女君臣之喻」提供了靈感。屈原對待他的祖國就像愛情一樣矢志不渝,即使遭到誤解也不離不棄,他願意始終待在祖國的身邊呵護她,守護她,無奈只能身處異地時時刻刻思念她,牽掛她。
狐死必首丘:郢都陷落,以身殉國
秦國大將白起攻城,楚頃襄王並沒有奮死抵抗,而是選擇放棄郢都倉皇而逃,郢都的百姓顛沛流離,曾經繁華的都市變得荒涼一片。遠方傳來的消息句句刺痛著屈原的心,心愛的國都一步步走向毀滅,自己處於流放中無可奈何。
正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清醒使悲劇結局早已註定,他無法與渾濁的世界同流合汙,也無法忍受國都的沒落,於是縱身一躍沉入江中,但願清澈的江水能夠洗淨他衣襟上沾染的世俗濁氣。
這一躍,一代詩人湮滅了,這一躍,一個忠貞愛國,清正高潔,被後人稱頌千年的形象涅槃重生了。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在哀悼郢都時寫下這句話:鳥兒飛行千裡最終也會返回故鄉,狐狸即使死去,頭也必定會朝著自己山丘的方向,想必屈原在一步步走向汨羅江時,一顆絕望的心也是始終朝著郢都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