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大地回春,鮮花怒放;細數流年,一年中最舒適愜意的就是這詩意般的四月天。
四月會迎來茶人最重視的兩個節氣,清明和穀雨。
這兩個節氣前後是大部分茶樹發芽長新葉的時間,清明前採摘的茶葉稱為明前茶,穀雨前採摘的稱為雨前茶,茶樹品種不同,發芽早晚也各異,但是在愛茶人的眼裡,明前茶和雨前茶是每年春天不能被錯過的滋味。
處於產業供給端的採茶做茶人則會在四月開始忙碌起來,採茶和其他農業產業一樣要不違農時,要抓住時機及時採摘達標的茶葉,那麼什麼是達標的鮮葉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採茶的話題。
茶樹通過人為幹預發揮頂端優勢,再加上一年中能萌發多次,所以,理論上一年四季都有新梢長出,都能採摘,但是為了保證成品茶的品質和過度採摘對茶樹的不可逆危害,中國四大茶區會根據當地當年氣候、茶樹品種和制茶種類不同,有自己的科學採摘標準和最佳採摘時間。
首先是採摘標準,這一點對於喝茶人來說必須了解,在往期文章中,我們說茶和人一樣有個性,有自己的氣質,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標準去衡量所有茶,比如一看茶裡有粗老葉片就認為它不好。根據製作茶類不同,採茶基本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01
高檔名優茶——細嫩採
特級的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白毫銀針、寶洪茶等大多是採摘單芽、一芽一葉和一芽兩葉初展。根據不同茶類,這些原料又被分別稱為雀舌,蓮心,揀芽和顆粒等,按照這個採摘標準,採茶時間大多集中在春茶的前期,它費時費力產量低,但是品質好,所以經濟效益極高,做成的茶品自然價格就很貴
02
大宗茶類——適中採
當新梢長到一定程度,採下一芽兩三葉和細嫩的對夾葉,這是我國目前內銷和外銷的大宗紅茶,綠茶最普通的採摘標準,比如烘青綠茶、工夫紅茶、紅碎茶等。研究表明以一芽二三葉為主的採摘標準,其產量和品質兼優,兩者矛盾較少,經濟效益較高。如果過於細嫩採,品質雖好,但產量低,採摘效力不高。但如果採的太粗老,芽葉有效成分顯著減少,成品的茶色香味,形就會受到影響
03
烏龍茶——開面採
傳統的烏龍茶有其獨特的香氣和滋味,加工工藝也非常特殊,其採摘標準是按新梢長至3~5葉,將要成熟,形成駐芽的時候採下對夾梢和一芽三四葉,這種採摘標準俗稱開面採。
如鮮葉採摘過嫩並帶有芽尖,則在加工過程中芽尖和嫩葉易成碎末,製成烏龍茶往往色澤灰暗,香氣低,滋味不濃;如果採摘過老,外形顯得粗大,色澤乾枯,滋味淡薄。據研究新梢在開面採階段,葉子中非脂型兒茶素含量較高,單糖含量豐富,烏龍茶的品質相應就高,烏龍茶的這種採摘標準全年採摘批次較少,以秋茶居多。
04
邊銷黑茶——成熟採
用於加工黑茶和磚茶的原料,採摘標準比烏龍茶類還要粗老,要待新梢充分成熟,新梢莖部已木質化呈現紅棕色時方可採摘,之所以需要粗老的原因,一是適應消費者的習慣,二是飲用時需要煎煮,把粗老葉片和梗子裡面所含的成分充分的煎煮出來,這主要是過去遺留下來的飲用習慣和粗放栽培的結果,如今一些黑茶和磚茶生產地區粗細兼採的辦法也在積極的推行
以上四種是目前大部分茶區採茶的標準,但是我們時代在發展,種茶和制茶工藝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持續改良,有的茶品甚至在細分品類裡面都做了創新,前人總結的經驗指導今天人們的做事方法,但是勇於創新才能讓茶更有魅力,也能讓喝茶人感受更加豐富多種的滋味。
了解了採摘的基本原則,你是否能做到看茶品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