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首批「廣東技工·廣州港班」(下稱「廣州港班」)的34名貴州畢節貧困學生接過港口工作服、安全帽、反光衣和刻有員工姓名的工作證,經過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兩年的理論學習和廣州港技工學校為期一年的港口專項技能培訓,正式畢業併入職廣州港。此後,他們將走上港口大型機械的操作等技術崗位。
記者從現場獲悉,廣州港集團以開辦「廣州港班」為抓手,到2020年底,從入學、資助到就業「一條龍」幫扶特色的廣州港集團「智力扶貧」造血工程,將助力貴州畢節包括深度貧困地區的近150個貧困家庭實現脫貧。
南方日報記者 賓紅霞
通訊員 鄒井棋 李澤恩
創新「2+1」模式
校企聯動共育高技能人才
「經過10個月駐港實習和廣州港的師傅們耐心地傳、幫、帶,我從什麼都不會到現在已經能夠獨立操作30米高的大型港口吊機,還考取了龍門吊專業操作證書,成為一名新的廣州港人。」秦鵬來自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普底鄉跑馬村,屬貴州省建檔立卡的貧困生,也是廣州港班2017級的學生。
在進入「廣州港班」之前,秦鵬曾經在貴州當過一段時間的廚師。「一直覺得自己學歷和技能水平太低,但苦於沒有機會提升。」收到鄉裡發下來的招生簡章,秦鵬覺得自己看到了機會,於是報名參加了「廣州港班」。
如今,換上港口工作服的他心裡有了更大的追求。「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學習其他港口機械的操作,做一個技術能手。」
「5年前,廣州港集團探索並開創了東西部扶貧協作『智力扶貧』全新模式,是第一個開辦校企合作訂單班的企業。」廣州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益波表示,「廣州港班」將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讓孩子們重回課堂,學習一技之長,助力山區子弟走進一線城市、成為世界大港的一員。
2017年,廣州港集團在全省率先提出「智力扶貧」的扶貧理念,首次嘗試引入職業教育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就業的扶貧總體思路,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訂單式培養」合作項目,以常年舉辦「廣州港班」為試點,面向畢節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初、高中應往屆畢業生招生。通過「訂單式培養」培養擁有專業技術一線技能人才,並幫助他們實現就業,推動長效扶智扶貧。
「廣州港班」採用「2+1智力扶貧」模式,學生前兩年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理論學習,第三年到廣州港集團下屬廣州港技工學校進行實操培訓,畢業後考核合格,由廣州港優先招聘到港口就業。學生在校期間享受國家學費減免、生活補助等扶貧政策,廣州港集團還設立專門的獎學金,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和資助。
「輸血」又「造血」
助推當地職業人才培養
「通過在學院2年的理論學習和1年在港口的實踐,學生可以快速適應崗位要求。」畢節市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池湧表示,「廣州港班」的「訂單式培養」讓更多畢節的學子了解廣州、到廣州就業,既有助於學生提升個人技能,也能夠幫助他們的家庭實現脫貧。
據統計,2017級畢業生34名,11名屬於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學生;2018年在校生39人,10名屬於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學生。2019級「廣州港班」招生(大專)26人。預計到2020年年底,累計培養學生150人左右,人均年收入達到6至10萬元,能幫助150個家庭脫貧致富。
回顧廣州港集團的「智力扶貧」之路,廣州港集團工會主席溫東偉表示,廣州港集團所打造的「入學即入職、頂崗即上崗、畢業即就業」新型辦學模式實現教育扶貧與校企合作雙軌並行,實現了既「輸血」又「造血、既扶貧又扶志。
只有形成彼此依託,才能實現可持續的扶貧路子。「『廣州港班』的開辦,不僅有利於貧困家庭、合作職院、畢節扶貧脫貧,也同樣有利於廣州港集團。這些來自山區的生力軍,為集團培養、輸送、儲備了一批港口大型機械操作與維護專業技能人才。」溫東偉說。
「廣州港班」的開設還助推當地職校人才培養,形成涵蓋中高職的多層次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如今,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各學科門類更趨多元化,成為畢節乃至貴州的「明星職院」,進一步反哺畢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更令人欣喜的是,有了「廣州港班」的成功經驗,廣汽、廣州地鐵、廣藥、雪松等多個企業紛紛「組隊」加入。目前,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已開辦29個「訂單班」,招收學生1142人,覆蓋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超過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