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小劇場觀看過一場由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導演班學生編導的獨幕話劇《六面人》。那時候因為閱歷淺並未領會其內涵,只記得劇情講的是人有六面,對待不同的人和事,就會有不同的表現,也就是說人在社會上都是戴著面具的。後來想起來,覺得有點像契訶夫小說《變色龍》裡的人物。主要諷刺社會上那些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又見風使舵、隨機應變、趨炎附勢的人可笑可鄙的醜惡嘴臉。
事隔多年,仍覺得那是一場好劇幕。儘管我當時不懂把「六面人」上升到「人格分裂」的層面,但是其後,它讓我對社會對人情有了初步的綜合認識和立體觀察。就像當年讀雨果的《悲慘世界》,被善良、堅強的冉阿讓影響,希望並堅信:正義終會戰勝邪惡;善良和真誠是一人的立命之本。漸漸地,隨著閱歷廣泛,發現見風使舵、隨機應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幾乎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人格特質,並形成一種廣闊的氣場。因此當我思考「中國人的人格分裂」並試圖探究其深層的原因時,可能會有不少自認為沒有人格分裂的人認為我是無稽之談,是在牽強附會。
現實究竟是怎樣的?如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沒有信仰、普遍道德淪喪、素質低下與這種人格分裂又有什麼關係?其深原因到底是什麼?或者說,我們的思考與探究有何意義?
一是,近年查處的「老虎」「蒼蠅」,幾乎個個都有耀眼的光環,都是國家、省、市或各級政府部門領導。在公開場合、在大會小會上,他們都會按照一定理論和思維模式,照本宣科地侃侃而談,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如何如何。但是他們大多也就是在這種場合被紀檢監察部門或公安人員帶走配合調查,接著便被查出一系列諸如受賄、貪腐等重大問題。讓公眾瞠目結舌、大跌眼鏡。
二是,一方面對貪官被抓被判歡呼雀躍,甚至恨不得判死刑而後快,另一方面每年又有上百萬人擠破頭考公務員走仕途;一方面憤怒痛斥非民主體制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奴性十足地祈盼聖主到來。當然其中不乏心懷叵測者,希望來一次天下大亂、鬧一場「革命」,藉此可以從中博上位。
三是,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人們總是以憨厚老實、冠冕堂皇的形象示人,而內心和私下卻又是另一種形象。有人稱之為沒有文化的表徵,而我則願意從人格的角度評判。最突出的例子是,家庭成員幾乎無一例外:家裡說的做的一套,家外說的做的又是另一套甚至幾套。最近中國遊客高唱國歌大鬧曼谷廊曼機場,似乎把這種作態擴而化之,令「內外有別」發揮到了極致。使得中國人以鼻梁上抹白粉的小丑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類似上述心口不一的現象不勝枚舉。正如魯迅先生在《論睜了眼看》裡辛辣地說的那樣:「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然而,整整九十年後,這「瞞」和「騙」在中國社會非但沒有杜絕,反有更甚之勢,甚至成為常態。晚清作家吳研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表現的中國上個世紀之交前後二十年種種「怪現狀」,我們仍然可以在時隔一百多年後的現實中看到。因此,如果為文之人僅止於談現象,誰能料到這些「怪現狀」會不會流傳至下一個百年?會不會給後人留下更多恥笑?會不會給中華民族造成更多大災難?
「怎麼辦?」其實,只要稍加探究我們便會發現,這癥結竟是一種叫做病灶為「人格分裂」癥結為無信仰的東西作祟。所以說「中國是一個帶病體運轉的社會。」這話並不為過。因為社會大多數成員都是人格分裂。
從心理學上講,人格是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地域影響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
人格體現了一個人的特點和與眾不同。萬千世界,自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組合成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個體。社會心理學講的人格即是指人的個性。它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心理特徵總和。當我們用顯微鏡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實中中國人的心理特徵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格分裂。而這種人格分裂又突出表現為魯迅先生痛斥的「瞞」和「騙」。因為他們大多情況下表現的不是自我,而是為社會所需要的共性,是在某種統一意志、統一思想暨集體無意識下的人格特質。這涉及到上述「社會歷史條件下」及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問題。猶如託馬斯·曼在《大騙子克魯爾的自白》裡所描寫的那樣,大騙子克魯爾的「騙」是因為社會為其提供了滋潤的土壤。
說到「人格分裂」就不能不提及「抑鬱症」。最早涉及「抑鬱症」這一概念的應是英國牧師兼學者羅伯特·伯頓。大約三四百年前,伯頓即在他重要的且幽默的著作《憂鬱的剖析》裡用「四種體液」說明決定人格特質的理論,宣稱在世界範圍,抑鬱症患者相當普遍。這一理論後來被醫學科學證實和廣泛認同。從醫學臨床實踐看,人格分裂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也是抑鬱症的輕度或內隱的常態。這類人多半是高智商者,他們敏感多疑,妄自尊大,極易產生羞愧感和恥辱感,判斷質量低下、思維混亂、情緒不穩定以及性情狂熱、較少有控制衝動的能力等。
現實無不為上述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據。從近段時期官員、教師自殺頻率上升以及身綁炸藥衝入機場、開車衝撞人群自傷自殺等情況看,大多是因為精神抑鬱,特別是官員自殺的被證實。儘管網上多有戲言並表示質疑。但是我們不得不警醒於自殺與自殘同人的心理特徵及人格分裂的聯繫。誠然,在日常生活中當事人因為多表現為輕微或是隱性,絕不承認這一事實,並長期被認為正常。而當一旦遇到突發事件,他們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麼,造成中國人的人格分裂的癥結到底在哪呢?
眾所周知,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時期,君王自稱天子,並為萬民擁戴。天子是什麼?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天子說的一切皆代表天意。天意又是什麼?其實彼時它只是君主的假借名義,是虛幻,是君主之意與好惡,並非摩西從聖地西奈山領回的有形「十戒」。因此,民眾信仰無依,所依只能是君主的話,因為君主的話即代表天意。而這種所謂「天意」恰是對人性的壓抑與摧殘。直到一百年前結束這種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信仰是什麼?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與關愛,是人類最穩定的基本情緒。宗教信仰,如三千多年前的佛教,無論其派生出多少「宗」都只有一位佛祖釋迦牟尼只有「經、律、論」三藏;又如兩千多年前的基督教,無論是天主教、東正教還是新教,都只有一位上帝一本《聖經》;再如一千多年前的伊斯蘭教,無論是遜尼派抑或是什葉派,都只信奉一位真主一本《古蘭經》。儘管這些教與派都經歷過宗教革命或派系紛爭。尤其是基督教,號召自由、民主、仁愛、誠實與道義。消除內心不良欲望,對犯下的過錯和自身的罪惡懺悔,淨化心靈。其信奉一神、教義(《聖經》)通俗,如文學經典一般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暗自思忖:此與主要信奉基督教地區的歐美國家的文明與強盛不無關係吧?當然此屬於另外話題,需要深入研究方可說明。——所以,無論從文學作品,還是大眾傳媒或是口口相傳,你都會發現,凡內心有信仰的人其人格特質都是沉靜而厚重,真誠、謙和與有禮。
近日在一次聚會上,我因聽到有人說了下面一番話而驚駭不已。他們說:如果我們不信仰這個(我不明白他們所指)又信仰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信仰可以替代。口氣裡頗有些無奈的意味。請注意,說話人都是社會地位較高者。可是,當我進一步問這個信仰到底是什麼時,他們幾乎同時噤聲,然後聲稱不談政治。可是我想到的是,當人們對一種不斷發展與豐富的主義和變化的理論無法持久相信時,信仰自然難以形成。然而,人們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正如帕斯卡在《思想錄》裡所說的那樣:「幻想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真的信仰。」一樣,人們便一直生活在幻想中,並且小心翼翼、神經緊張地加以呵護這幻想。
有人說,目前國人的焦慮,戾氣橫行,人格分裂是因為沒有精神信仰,其實不然,宗教一直在那裡。一個焦慮的的退行的孩子,在信仰上也一定是很功利的。人們渴望著有一劑神藥能解決其所有的問題,而宗教可以是這樣的神藥。因此,也可以據此解釋為何這個社會騙子如此橫行的現象,因為我們這個嬰兒式的渴望給了騙子機會:你既然要不可能的東西,那我就只能騙你了。
當人們在信仰、法律、權力的選擇中只能選擇權利的時候,人格分裂綜合症就繼續演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