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人格分裂

2021-03-02 文正心苑


早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小劇場觀看過一場由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導演班學生編導的獨幕話劇《六面人》。那時候因為閱歷淺並未領會其內涵,只記得劇情講的是人有六面,對待不同的人和事,就會有不同的表現,也就是說人在社會上都是戴著面具的。後來想起來,覺得有點像契訶夫小說《變色龍》裡的人物。主要諷刺社會上那些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又見風使舵、隨機應變、趨炎附勢的人可笑可鄙的醜惡嘴臉。

事隔多年,仍覺得那是一場好劇幕。儘管我當時不懂把「六面人」上升到「人格分裂」的層面,但是其後,它讓我對社會對人情有了初步的綜合認識和立體觀察。就像當年讀雨果的《悲慘世界》,被善良、堅強的冉阿讓影響,希望並堅信:正義終會戰勝邪惡;善良和真誠是一人的立命之本。漸漸地,隨著閱歷廣泛,發現見風使舵、隨機應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幾乎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人格特質,並形成一種廣闊的氣場。因此當我思考「中國人的人格分裂」並試圖探究其深層的原因時,可能會有不少自認為沒有人格分裂的人認為我是無稽之談,是在牽強附會。

現實究竟是怎樣的?如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沒有信仰、普遍道德淪喪、素質低下與這種人格分裂又有什麼關係?其深原因到底是什麼?或者說,我們的思考與探究有何意義?

一是,近年查處的「老虎」「蒼蠅」,幾乎個個都有耀眼的光環,都是國家、省、市或各級政府部門領導。在公開場合、在大會小會上,他們都會按照一定理論和思維模式,照本宣科地侃侃而談,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如何如何。但是他們大多也就是在這種場合被紀檢監察部門或公安人員帶走配合調查,接著便被查出一系列諸如受賄、貪腐等重大問題。讓公眾瞠目結舌、大跌眼鏡。

二是,一方面對貪官被抓被判歡呼雀躍,甚至恨不得判死刑而後快,另一方面每年又有上百萬人擠破頭考公務員走仕途;一方面憤怒痛斥非民主體制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奴性十足地祈盼聖主到來。當然其中不乏心懷叵測者,希望來一次天下大亂、鬧一場「革命」,藉此可以從中博上位。

三是,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人們總是以憨厚老實、冠冕堂皇的形象示人,而內心和私下卻又是另一種形象。有人稱之為沒有文化的表徵,而我則願意從人格的角度評判。最突出的例子是,家庭成員幾乎無一例外:家裡說的做的一套,家外說的做的又是另一套甚至幾套。最近中國遊客高唱國歌大鬧曼谷廊曼機場,似乎把這種作態擴而化之,令「內外有別」發揮到了極致。使得中國人以鼻梁上抹白粉的小丑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類似上述心口不一的現象不勝枚舉。正如魯迅先生在《論睜了眼看》裡辛辣地說的那樣:「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然而,整整九十年後,這「瞞」和「騙」在中國社會非但沒有杜絕,反有更甚之勢,甚至成為常態。晚清作家吳研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表現的中國上個世紀之交前後二十年種種「怪現狀」,我們仍然可以在時隔一百多年後的現實中看到。因此,如果為文之人僅止於談現象,誰能料到這些「怪現狀」會不會流傳至下一個百年?會不會給後人留下更多恥笑?會不會給中華民族造成更多大災難?

「怎麼辦?」其實,只要稍加探究我們便會發現,這癥結竟是一種叫做病灶為「人格分裂」癥結為無信仰的東西作祟。所以說「中國是一個帶病體運轉的社會。」這話並不為過。因為社會大多數成員都是人格分裂。

從心理學上講,人格是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地域影響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

人格體現了一個人的特點和與眾不同。萬千世界,自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組合成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個體。社會心理學講的人格即是指人的個性。它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心理特徵總和。當我們用顯微鏡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實中中國人的心理特徵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格分裂。而這種人格分裂又突出表現為魯迅先生痛斥的「瞞」和「騙」。因為他們大多情況下表現的不是自我,而是為社會所需要的共性,是在某種統一意志、統一思想暨集體無意識下的人格特質。這涉及到上述「社會歷史條件下」及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問題。猶如託馬斯·曼在《大騙子克魯爾的自白》裡所描寫的那樣,大騙子克魯爾的「騙」是因為社會為其提供了滋潤的土壤。

說到「人格分裂」就不能不提及「抑鬱症」。最早涉及「抑鬱症」這一概念的應是英國牧師兼學者羅伯特·伯頓。大約三四百年前,伯頓即在他重要的且幽默的著作《憂鬱的剖析》裡用「四種體液」說明決定人格特質的理論,宣稱在世界範圍,抑鬱症患者相當普遍。這一理論後來被醫學科學證實和廣泛認同。從醫學臨床實踐看,人格分裂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也是抑鬱症的輕度或內隱的常態。這類人多半是高智商者,他們敏感多疑,妄自尊大,極易產生羞愧感和恥辱感,判斷質量低下、思維混亂、情緒不穩定以及性情狂熱、較少有控制衝動的能力等。

現實無不為上述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據。從近段時期官員、教師自殺頻率上升以及身綁炸藥衝入機場、開車衝撞人群自傷自殺等情況看,大多是因為精神抑鬱,特別是官員自殺的被證實。儘管網上多有戲言並表示質疑。但是我們不得不警醒於自殺與自殘同人的心理特徵及人格分裂的聯繫。誠然,在日常生活中當事人因為多表現為輕微或是隱性,絕不承認這一事實,並長期被認為正常。而當一旦遇到突發事件,他們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麼,造成中國人的人格分裂的癥結到底在哪呢?

眾所周知,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時期,君王自稱天子,並為萬民擁戴。天子是什麼?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天子說的一切皆代表天意。天意又是什麼?其實彼時它只是君主的假借名義,是虛幻,是君主之意與好惡,並非摩西從聖地西奈山領回的有形「十戒」。因此,民眾信仰無依,所依只能是君主的話,因為君主的話即代表天意。而這種所謂「天意」恰是對人性的壓抑與摧殘。直到一百年前結束這種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信仰是什麼?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與關愛,是人類最穩定的基本情緒。宗教信仰,如三千多年前的佛教,無論其派生出多少「宗」都只有一位佛祖釋迦牟尼只有「經、律、論」三藏;又如兩千多年前的基督教,無論是天主教、東正教還是新教,都只有一位上帝一本《聖經》;再如一千多年前的伊斯蘭教,無論是遜尼派抑或是什葉派,都只信奉一位真主一本《古蘭經》。儘管這些教與派都經歷過宗教革命或派系紛爭。尤其是基督教,號召自由、民主、仁愛、誠實與道義。消除內心不良欲望,對犯下的過錯和自身的罪惡懺悔,淨化心靈。其信奉一神、教義(《聖經》)通俗,如文學經典一般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暗自思忖:此與主要信奉基督教地區的歐美國家的文明與強盛不無關係吧?當然此屬於另外話題,需要深入研究方可說明。——所以,無論從文學作品,還是大眾傳媒或是口口相傳,你都會發現,凡內心有信仰的人其人格特質都是沉靜而厚重,真誠、謙和與有禮。


近日在一次聚會上,我因聽到有人說了下面一番話而驚駭不已。他們說:如果我們不信仰這個(我不明白他們所指)又信仰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信仰可以替代。口氣裡頗有些無奈的意味。請注意,說話人都是社會地位較高者。可是,當我進一步問這個信仰到底是什麼時,他們幾乎同時噤聲,然後聲稱不談政治。可是我想到的是,當人們對一種不斷發展與豐富的主義和變化的理論無法持久相信時,信仰自然難以形成。然而,人們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正如帕斯卡在《思想錄》裡所說的那樣:「幻想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真的信仰。」一樣,人們便一直生活在幻想中,並且小心翼翼、神經緊張地加以呵護這幻想。

有人說,目前國人的焦慮,戾氣橫行,人格分裂是因為沒有精神信仰,其實不然,宗教一直在那裡。一個焦慮的的退行的孩子,在信仰上也一定是很功利的。人們渴望著有一劑神藥能解決其所有的問題,而宗教可以是這樣的神藥。因此,也可以據此解釋為何這個社會騙子如此橫行的現象,因為我們這個嬰兒式的渴望給了騙子機會:你既然要不可能的東西,那我就只能騙你了。

當人們在信仰、法律、權力的選擇中只能選擇權利的時候,人格分裂綜合症就繼續演繹下去。



相關焦點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昨天我們跟大家一起聊了聊人格分裂,今天我們來詳細地說一說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 精神分裂並非人格分裂?
    在電影《致命ID》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漆黑的夜晚,在一個沒有邊際的沙漠荒原,因為一場暴風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通訊中斷,完全隔離。聚集了11個相互完全不了解的人,包括孩子、男人和女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和追求,在撲朔迷離的故事背後,其實這11個人都是麥肯?瑞夫的子人格,這些子人格交替控制著他的身體。
  • 科普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但是如果我問你,電影裡的主人公所患有的精神疾病究竟是什麼?是「人格分裂」?「精神分裂」?還是「多重人格」?
  •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我們平常所說的雙重人格。醫學上稱之為"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ders),指人格失去自我的整體性,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它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將引起他內在心裡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出去,從而保護自己。
  • 《分裂》發布全新海報 詹姆斯·麥卡沃伊人格分裂
    《分裂》發布全新海報 詹姆斯·麥卡沃伊人格分裂 時間:2017.01.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心理知識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如果你看過《致命ID》這部電影,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 DID: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我們經常在電影或小說中見到的「人格分裂」,如一位主角身上出現幾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的情節——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其實是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又稱為多重人格,是一種常見的分離障礙。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才改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DID具體表現為: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
  • 《分裂》、《塔利》中的人格分裂,是保護還是毀滅?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關於人格與意識的電影:首先說一下《分裂》這部電影,一美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向我們展示了同一身體裡住著的不同靈魂通過爭奪與搶佔,最終分裂出&34;的故事。,對其常常打罵凌辱,加之父親在外出請醫生時,不幸遇難身亡,從小體會不到母愛、父愛的他,為了不吸引母親的注意而遭致打罵,無意識中分裂出一個人格-丹尼斯,他強壯、守紀律,一絲不苟,幫他應付來自母親的威脅。
  • 小巫延伸閱讀 | 人格分裂病症與人格分裂症電影
    多重人格障礙疾病(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亦稱做解離性人格疾病或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症是不一樣的
  • 不可錯過的人格分裂電影TOP5
    小編我也比較愛看這方面電影,因此今天給你們寫一篇人格分裂合集,評出小編認為最好看的人格分裂電影TOP5。畢竟每個人喜歡的電影是不同的,若你喜歡的電影沒有上榜,也不要生氣喲!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第五名:《禁閉島》
  • 這麼巧你也是人格分裂啊
    在他殺死瑪麗安的戲中,觀眾可以從他身上看到兩種人格,也就是說,此時的諾曼已經從「精神分裂」轉變成了「人格分裂」患者。[驚魂記](1960),諾曼這個動作顯露了他雙重人格的糾結:一隻手阻攔,一隻手扼殺在此要澄清一點,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雖同屬「人格障礙」,但完全是兩碼事。
  • 痛在人格分裂時
    第二個真相便是,當某一種人格走向極端的時候,比如仇恨到難以抑制、奴性至長跪不起、偽善至難以自我察覺,這些便是災難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電影中的那些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那裡不僅有我們的影子,還有我們隨時可能跌入的深淵。-17-  一個頭,兩個大這是金•凱瑞的一部喜劇片。
  • 「他」究竟是人格分裂還是精神分裂?
    最近,由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柒個我》在騰訊視頻熱播,張一山在劇中扮演了一個分裂出七重人格的角色
  • 電影《分裂》殺青 新人張宇挑戰分裂人格
    來源 /鳳凰娛樂心理懸疑電影《分裂》目前拍攝已殺青,該片由獲得過好萊塢微電影節優秀影片獎的新銳導演高啟盛執導,新人演員張宇挑大梁出演男一號
  • 真實的二十四重人格犯罪,分裂的是人格還是人性?
    今天我要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分裂》《分裂》是由美國環球影業發行,由M·奈特·沙馬蘭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安雅·泰勒·喬伊、貝蒂·巴克利、海莉·路·理查森、傑西卡·蘇拉聯合主演的驚悚片。凱文的其他人格還包括時尚設計師Barry、強迫症控制狂Dennis、保守的信教婦女Patricia、淘氣的小孩,以及其它人物不停提到 。
  • 言情推薦 主角人格分裂
    後期有宅鬥復仇之類的情節,男主分裂的過程很虐心,讓人心疼。作者文風歡快,還有個續篇叫《一千零一種夫君》……沐柒:不是一個科……小編勾勾:推理探案言情,女主是有人格分裂的警察,分析犯罪心理,男主是溫柔催眠師。男女主的感情互動不算多,主要以案件情節為主。主線類似美劇和許多推理小說那樣是針對主角的,但跟女主的人格分裂梗結合的不是太緊密。案件比較精彩,作者寫心理案件有一手,推薦一看。
  • 《薔花,紅蓮》不是電影用濫了人格分裂,而是我們用濫人格分裂這個詞
    看過大家的評論,被提到最多的莫過於人格分裂,然而很明顯不是。女主不光出現了幻聽和幻覺,甚至妄想自己就是後母,這已經是精神分裂的表現了。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電影的邏輯非常經得起推敲。電影的最後,她徑直走出了門,因為和繼母爭吵,錯過了救妹妹的機會,是自己陷入了無盡的自責當中。
  • 搏擊迷城影評 陳偉霆人格分裂很嚴重
    搏擊迷城影評 陳偉霆人格分裂很嚴重時間:2016-05-25 20:44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由於電影劇情所需,我們經常會在同一部電影中看到一個人飾演多個角色的現象,但有時的一人飾多角是挑戰,而有時的一人飾多角則是病了。
  • 韓劇中的人格分裂現實中存在麼
    我大天朝的影迷們,喜歡把這類的電影收藏進高智商電影系列中~很多影迷朋友都有這麼個疑問「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是一回事麼?「其實,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事實上這是兩種不同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是一種嚴重精神疾病,但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非常的低, 僅為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