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裂》殺青 新人張宇挑戰分裂人格

2021-02-08 微排片

來源 /鳳凰娛樂

心理懸疑電影《分裂》目前拍攝已殺青,該片由獲得過好萊塢微電影節優秀影片獎的新銳導演高啟盛執導,新人演員張宇挑大梁出演男一號。

電影《分裂》首次嘗試邊拍邊直播再出成片的營銷模式,因此在演員選擇上也選擇啟用新人來尋求更多突破。男主角張宇目前還是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名再讀學生,在參演電影《分裂》之前並沒有正式的代表作品,這次也是他第一次挑戰男一號。對於參演《分裂》張宇十分認真,據張宇本人透露,在一開始試戲的時候,導演高啟盛認為他過於稚嫩,難以飾演一個人格複雜的角色。張宇在面試的時候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回家後認真的排練之後,拍了一段試戲片段發給導演,他的認真打動了導演,於是決定用他試一試。

由於電影《分裂》採用了特殊拍攝方式,所以在正式開機之前排練了半個多月,但在排戲的時候張宇一直沒有把握好角色的感覺,以至於差點覺得自己完全不會演戲,甚至開始懷疑導演和製片人用自己是個錯誤的決定。然而春節期間張宇和家人一起去臺灣旅行,旅途中的經歷終於讓他找到一些感覺。春節後電影《分裂》正式開機,在開機五天之後,苛刻的高啟盛導演終於打消了質疑肯定了張宇學會了用眼睛演戲。

目前電影《分裂》進入後期製作階段,想像張宇一定會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人物讓觀眾認同。

相關焦點

  • 《分裂》發布全新海報 詹姆斯·麥卡沃伊人格分裂
    《分裂》發布全新海報 詹姆斯·麥卡沃伊人格分裂 時間:2017.01.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精神分裂並非人格分裂?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如果你看過《致命ID》這部電影,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 科普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如果你看過電影《致命ID》,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昨天我們跟大家一起聊了聊人格分裂,今天我們來詳細地說一說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 不可錯過的人格分裂電影TOP5
    小編我也比較愛看這方面電影,因此今天給你們寫一篇人格分裂合集,評出小編認為最好看的人格分裂電影TOP5。畢竟每個人喜歡的電影是不同的,若你喜歡的電影沒有上榜,也不要生氣喲!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第五名:《禁閉島》
  • 盤點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那些電影
    【四】 《致命ID》:分裂、分裂、還是TMD分裂美國精神病人 :貝爾的成名作,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為深刻,從這部看出來貝爾絕對的實力演技派,機械師裡的表現更是讓人佩服貝爾的敬業。這就足以解釋這部晦澀難懂的電影非但沒遭遇滑鐵盧,反而在今年2月底首映後還相繼登頂美國、英國、法國、韓國等國的票房首位,全球票房猛吸2億美元,因為很多人把看懂該片作為證明自己智慧的一個象徵,你需要把思維剖成兩半才能從「禁閉島」走出來,這不是看電影,更像是一個分腦遊戲。
  • 《分裂》、《塔利》中的人格分裂,是保護還是毀滅?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關於人格與意識的電影:首先說一下《分裂》這部電影,一美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向我們展示了同一身體裡住著的不同靈魂通過爭奪與搶佔,最終分裂出&34;的故事。《分裂》中的多重人格--部分展現僅僅觀看電影劇情本身,我們知道作為主人格的凱文因為媽媽患有抑鬱症
  • 心理知識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如果你看過《致命ID》這部電影,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 搏擊迷城影評 陳偉霆人格分裂很嚴重
    搏擊迷城影評 陳偉霆人格分裂很嚴重時間:2016-05-25 20:44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由於電影劇情所需,我們經常會在同一部電影中看到一個人飾演多個角色的現象,但有時的一人飾多角是挑戰,而有時的一人飾多角則是病了。
  • 小巫延伸閱讀 | 人格分裂病症與人格分裂症電影
    同時,這也是電影裡面常見到的題材,除了加強電影劇情的複雜層次與張力,更加考驗著演員的功力與經驗,是很有話題性的題材。 多重人格的成因有許多爭議,不過有理論與實例指出多數的人格分裂患者皆是起因於童年的身體及精神創傷或是人生中遭遇重大事件/變故/壓力而導致。或者出現另外一個人格來保護自己,甚至做出一些犯罪行為手刃施害者讓自己能夠擺脫惡魔的魔爪。
  •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我們平常所說的雙重人格。醫學上稱之為"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ders),指人格失去自我的整體性,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它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將引起他內在心裡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出去,從而保護自己。
  • 重度分裂!中村倫也《星期三消失了》挑戰7重人格
    重度分裂!中村倫也《星期三消失了》挑戰7重人格 時間:2020.03.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分享到:
  • 《薔花,紅蓮》不是電影用濫了人格分裂,而是我們用濫人格分裂這個詞
    不得不說,相比美版,電影的畫面,原版劇情的邏輯性要好太多。看過大家的評論,被提到最多的莫過於人格分裂,然而很明顯不是。女主不光出現了幻聽和幻覺,甚至妄想自己就是後母,這已經是精神分裂的表現了。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電影的邏輯非常經得起推敲。電影的最後,她徑直走出了門,因為和繼母爭吵,錯過了救妹妹的機會,是自己陷入了無盡的自責當中。
  • DID: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我們經常在電影或小說中見到的「人格分裂」,如一位主角身上出現幾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的情節——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其實是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又稱為多重人格,是一種常見的分離障礙。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才改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DID具體表現為: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
  • 中國人的人格分裂
    儘管我當時不懂把「六面人」上升到「人格分裂」的層面,但是其後,它讓我對社會對人情有了初步的綜合認識和立體觀察。就像當年讀雨果的《悲慘世界》,被善良、堅強的冉阿讓影響,希望並堅信:正義終會戰勝邪惡;善良和真誠是一人的立命之本。漸漸地,隨著閱歷廣泛,發現見風使舵、隨機應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幾乎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人格特質,並形成一種廣闊的氣場。
  • 頑·電影丨 24重人格 分裂變異再整合 —— 《分裂:藍光紀念版》
    M•奈特•沙馬蘭的心理恐怖電影《分裂》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深入探究了駭人聽聞的"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 電影《分裂》中,每個人格的形成都是有理由的
    這是一部關於引人深思的電影,人格分裂患者並不可怕。在普通人的眼裡,人格分裂患者可能象徵著精神不正常、瘋瘋癲癲等非常戲劇化的特徵。
  • 電影女巫 | 分裂(Split)此片的評價或許也會很分裂
    《分裂》並非傳統的那種驚悚電影,沒有突如其來討人厭嚇人的巨大音效,也沒有過度誇大的逆轉性結局,更沒有妖魔鬼怪的駭人長相,而是很細緻很忠實的在描繪導演心中最新概念的人格分裂電影前半段有點類似《科洛弗道10號地窖》,將密閉空間的那種壓迫和瞬間寂靜的恐懼感給推到極致。電影接近結尾前的半小時,Kevin多重人格口中不斷提到的「The Beast」終於現身,氣氛也瞬間轉為你追我跑、你吃我開槍的恐怖緊張感。
  • 這麼巧你也是人格分裂啊
    在他殺死瑪麗安的戲中,觀眾可以從他身上看到兩種人格,也就是說,此時的諾曼已經從「精神分裂」轉變成了「人格分裂」患者。我們通常說的「精分片兒」不是「精神分裂」電影,而是「人格分裂」電影。人格,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固有的行為模式,因此,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指的是一個人偏離他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 Disorder)是一種人格解體的狀態,患者常有幻聽、妄想、偏執、言語紊亂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