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判官
上周我去看了《除暴》,走出影院心情複雜,和電影宣傳的「拳拳到肉」一樣,確實打得挺實在的,可是我想看的是警匪片,想看裸男互揍為什麼不直接看WWE啊?
為了喚回對警匪片的美好記憶,我連夜看了七年前內地警匪片的巔峰之作,杜琪峯電影的滄海遺珠——
《毒戰》
這是由海潤電影出品,杜琪峯執導,銀河映像兩位王牌韋家輝、遊乃海編劇,孫紅雷、古天樂、黃奕、鍾漢良、郭濤等主演的中國內地警匪電影;
海潤本身就是內地做警匪片是一把老手,有名編海巖坐鎮,《永不瞑目》、《重案六組》、《玉觀音》都是它的作品,加上杜琪峯的威力,相當於內地香港聯合起來放大招。
這部片子很毒,片如其名,是講述香港毒販和內地緝毒警之間的故事。影片沿用了香港導演慣用的雙雄對決模式,一方是全能毒販蔡添明(古天樂飾),一方是正義小隊長孫紅雷。
影片節奏很快,電影開始第九分鐘,倆人就見面了。
一部電影,尤其是商業類型片,劇本都特講究,有嚴謹的經典戲劇結構,而且編劇會對故事前十分鐘的戲下功夫,因為它重要,甚至對電影起決定作用。
開場十分鐘,奠定全片基調,鋪展人物關係,把觀眾代入到故事裡,基本可以說,十分鐘就能看出一個電影是好是壞。
《毒戰》的前十分鐘就挺講究。
電影一開始是古天樂滿嘴冒泡地開車,結果歪歪扭扭撞進一家飯店裡,人撞暈過去,手機一直在響。開場就留下懸念。
接著以一個「津海收費站」的大遠景交代背景,收費站是一個特巧妙的情節設置。
有收費站就得有車流和人來人往,人一來往聚集矛盾就會集中爆發,在這裡,小收費站成了舞臺中心,主要人物紛紛開始登場:
貨車嗑藥司機
警察鍾漢良
大巴孫紅雷團夥
這一通簡潔的串場之後,我們知道兩個卡車司機嗑藥了,鍾漢良、李光潔正在追,孫紅雷這一夥雖然不知道是幹嗎的,但肯定不是好鳥。
隨後長鬍子的看出不對,拽著孫紅雷匆忙跑路。
這個小段落就特別能看出來導演杜琪峯的風格特徵,人物、環境、氛圍都是靜態的,但裡面就是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感覺一觸即發,馬上要出事。
長鬍子的帶著兄弟孫紅雷逃跑,突然就被雷雷一個伸腿絆倒了。
正懵逼的時候,雷雷把他反手拿下,歪嘴自信一笑,這時一道正義之光打到紅雷臉上,沒想到他孫紅雷小眉毛小眼的,竟然是個警察!
對不起,我是警察
接下來,長鬍子的一夥被帶到醫院,他們用身體運毒,想拿毒品就得拉出來。
孫紅雷還在醫院碰到意外車禍入院的毒販古天樂,雙雄正式見面。這時電影的主要人物和動機矛盾都清晰了,中間還包括一次轉折,夾帶不少追捕動作戲,而時間剛過去不到十分鐘,牛逼啊!
古天樂被抓後,怕被判死刑,想戴罪立功,受審後供出自己的上下線:一個是香港大毒梟標叔,一個在津海銷貨的哈哈哥。
為了打入敵人內部,紅雷前腳裝標叔的馬仔昌哥去見哈哈,後腳假扮哈哈去騙昌哥合作。
這個是全片最好玩的段落,矛盾點緊湊,人物關係錯位,本來是非常懸疑驚險的,但是因為表現風格偏舞臺劇,愣是變得輕快好笑了。
尤其紅雷哥在這裡的表演也挺狠,裝毒梟的時候沉默兇煞,就是買瓜殺人劉華強,裝快樂生意人的時候也很本色,張嘴一笑就是顏王帥雷雷。
還有為了騙取信任被迫吸毒。
一通折騰之後,孫紅雷和毒梟終於要談成合作。此時,另一隊警方人馬也終於摸清一處製毒窩點,夜晚去包抄,但是沒承想製毒的兩個聾啞人太能打了,人家那就不是警匪片的戰鬥力,而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槍戰片的戰鬥力,結果大聾小聾給警察一頓掃射,之後兩人翻身從地道跑了。
失業的相聲演員可以轉行去做殺手
消息傳回來,雷雷開始懷疑古天樂,因為他隱瞞了地道的情報。古天樂為了戴罪立功,抖出最後的重要信息:警方的目標大毒梟標叔,只是一個幌子,他背後是一個七人犯罪團夥。
面子是一個人,裡子有七個人共同決策,聽著很像杜琪峯的另一部電影《神探》。
《神探》
《神探》玩得更脫一點,七個人不是隱藏在背後的決策團隊,而是人內心的心魔,用七個不同的人把一個人的內心不同人格具象化,聽著就特天才。《毒戰》是寫實的警匪片,和《神探》那種表現主義風格沒有可比性,但從這裡能看出杜sir在這部合拍片裡夾帶的私貨,也可以說是他的自我致敬。
這個七人犯罪團夥非常謹慎,從來不公開出現,他們遙控那個假標叔,和紅雷在大舞臺夜總會談生意,但最終被逼得集體亮相。
就快抓人落網的時候,古天樂扮演的毒梟添明仔突然反水,帶著販毒團夥和警察硬碰硬。
影片高潮是一段街頭大火併。警察這邊是孫紅雷、黃奕一夥警察,還有追擊了整部電影的外地緝毒警鐘漢良、李光潔;毒販那邊有反水壞仔古天樂和標叔七人團,古仔心狠,誘導雙方開槍對射,自己馬上開車跑路。
但太不巧了,他在路上撞見曾經被自己出賣的大聾小聾,正開打呢,紅雷哥小隊立刻趕到,衝進決賽圈,結果和毒販同歸於盡,聰明壞蛋古天樂殺掉剩下的人,自己活下來了。
之前說過,杜琪峯的電影都是黑色電影,但《毒戰》不一樣,《毒戰》是北上的合拍片,要接受審查,毒販絕不可能活到最後,於是片子結尾,古天樂站在火併現場,被趕來的特警抓獲,最終被判處死刑。
2003年,內地和香港籤訂CEPA協定,(全稱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此後,大量香港導演紛紛北上,趁著這股浪潮開發內地市場,陳可辛就是趕在第一波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
有人出走就有人留守,同行們都北京香港兩邊跑的時候,杜琪峯放話「要拍一輩子的香港電影」。但香港市場不斷萎縮,好萊塢電影又衝進來擠壓電影生存空間,在拍了幾部愛情喜劇試水後,2013年,杜sir帶著自己拿手的警匪類型正式進軍內地,同期還有《逆戰》《寒戰》《大追捕》這些警匪片一起冒頭。
《毒戰》片場
當時,許多銀河影迷怕黑色港片北上難逃被夾的命運,或者像《大隻佬》那樣一部電影兩種結局,結果《毒戰》出來依然夠勁兒夠狠,當時有影評人魏君子評價它「惡趣味,重口味,高級黑,大殺四方,守住了銀河映像元氣」 ,說《毒戰》「不是港影北漂,而是杜琪峯北伐」。
《毒戰》這麼牛逼,首先就因為敢拍,尺度夠大,夠生猛。
影片開場就有體內藏毒拉出毒品的場景。
有人說是咖喱魚丸?
還有幾場槍擊警察的戲,內地電影裡的警察形象一直都是高大全的、不容侵犯的,但在《毒戰》裡,警察被車撞,被毒販掃射,被團滅……
結尾古天樂飾演的毒販被判處死刑,這是內地電影第一次詳細描寫注射死刑的段落,非常震撼,直到三年後才有《烈日灼心》裡鄧超被封神的極刑表演。
杜琪峯還在電影裡留下很多隱喻。
頻繁出現的攝像頭:
公安審訊室的「逼供」:
紅旗飄揚的毒販商船:
而《毒戰》同時又是一部合拍片,它的環境由香港都市轉移到了華北平原,風格也從杜sir招牌的表現主義轉到了現實主義。
《PTU機動部隊》舞臺劇打光
《毒戰》寫實的華北大地
為了凸顯環境,影片裡出現了很多內地元素,和港裡港氣的演員一混搭,有股威士忌兌老白乾的味兒,特衝。
古仔軍大衣
古仔茅臺
相聲殺手
合拍片也意味著要接受審查,那麼電影創作就一定要遵守規範。受此影響,《毒戰》的人物塑造必然會被削弱。比如正義小隊長孫紅雷一定是高尚的,純潔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從頭到尾他必須不眠不休地勤懇辦案,比如古仔是個毒販,那無論如何他最後一定會被繩之以法。
所有北上的警匪片都要面對這個問題,不要善惡模糊,不要灰色地帶,要麼是大全乎人兒,要麼是窮兇極惡大壞蛋,這樣一來,人物就只有一種個性,扁平化,很單薄,但導演畢竟是杜sir,人物不行就把故事拉滿。
影片尾聲的街頭亂鬥,全員死光儼然就是銀河映像《非常突然》的變奏再現,還是杜琪峯悲情宿命那味兒:警察、毒販兩夥人在電影裡各種鬥法最後同歸於盡,古天樂為了活著,機關算盡騙警察、賣兄弟,結局還是難逃一死,毒販大聾小聾怕被古天樂找到決定出逃,反而就是在出逃的路上撞上古天樂。
人總是在逃避命運的時候遇到命運。天地不仁,無論一個人如何辛苦鑽營,但最終還是走向註定的宿命。這就是杜琪峯。
《毒戰》一面迎合審查制度,一面巧妙地在影片裡夾帶私貨,又保留了杜琪峯電影一貫冷峻凌厲,保留他宿命難逃的悲劇主題。
當時《南方都市報》稱其「不但給內地警匪片樹立了一個標杆,豐富了這個本該多產卻因為種種原因少人問津的題材,還在審查領域擺上了幾塊石頭,讓後面的人可以摸著它過河」。
結果,後面的警匪片只有一個字,撲。
在最近上映的《除暴》,裡面反覆提到了一部電影《喋血雙雄》:
吳彥祖扮演的賊頭到錄像廳看這部電影,說,警匪片嘛,和警察學學怎麼抓人。第二次在錄像廳播放,警察王千源也來看,說,警匪片嘛,和賊學學怎麼逃跑。
其實強調《喋血雙雄》的「警匪片」標籤,就是《除暴》在自我指認,指認兩部影片的對應關係,吳彥祖和王千源也對應了周潤發和李修賢的關係:賊和警察雙雄對決。
選擇《喋血雙雄》就是因為它有代表性,能代表20世紀香港警匪類型電影的黃金巔峰。但不是說你向它致敬,套個近乎,就能說明你倆都是警匪片,都差不多,其實還是差遠了。
《除暴》說是警匪片,但實際是偉光正的主旋律,一邊是「為人民服務」的金剛戰警,一邊是雖然沒有動機但我就是要搶銀行的假髮賊頭子,王千源在政治覺悟上就贏了,這怎麼打起來,怎麼對決啊!
再說《喋血雙雄》時期的香港警匪片,爽則爽矣,但其實內核不是在講警察抓賊,而是在講人。
雙雄對決的前提是兩個人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英雄,所以才棋逢對手,才惺惺相惜。
周潤發和李修賢,一個殺手一個警察,但都崇尚江湖義氣,也都不是純粹邪惡或純粹正義的,他倆善惡是模糊的,沒有非黑即白,反倒各處在一個灰色地帶,互為彼此的鏡像,才照出複雜的、真實的、粗糲的人性。
義!
香港內在其實很中華傳統文化,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崇尚江湖道義。80年代的警匪片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直接影響。《喋血雙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都涉及警察,但敘事重點不在警察機關、司法制度,而重點在兄弟情誼,道義才是社會公理,道義才能維持社會秩序。
這種崇尚道義的警匪片創作持續到90年代,世紀末開始轉型。1999年,劉青雲和劉德華主演的《暗戰》可以看作一個轉型期代表作品。這時候,新的社會規範確立,草莽江湖話事人退出權力舞臺,警匪片的核心價值由道義轉向制度,風格上也從血與白鴿的暴力美學變成警匪的頭腦智鬥。
《暗戰》裡,警察劉青雲就和大盜劉德華一路鬥智鬥勇,鬥得火花飛濺,鬥得基情四射。兩個聰明人,你懂我我懂你,雖然彼此喜歡(指欣賞),但我是差人你是賊,必須送你進局子,這才相愛相殺,友誼升華!
豆瓣辣評
到了新世紀警匪智鬥在著名的《無間道》裡達到高潮。到這兒已經不是普通智鬥了,能在《無間道》裡鬥完三部曲還毫髮無傷的都可以去參加最強大腦了。
傳統警匪片正邪雙方是互為鏡像的關係,但《無間道》的兩個臥底陳永仁、劉建明已經不是鏡像了,變成一種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更複雜的關係,這也能看出香港警匪片一直求新求變,來適應時代發展。
CEPA後,香港導演集體北上,警匪片作為經典類型在合拍後開始新的探索,其中包括爾冬陞的《門徒》《槍王之王》,莊文強、麥兆輝的《竊聽風雲》系列。
However,最近兩年,香港導演再拍警匪片已經嚴重變形,很多本質就是個主旋律商業大片,和警匪已經越來越遠了。
2013年的《毒戰》成了合拍警匪片的標杆之作,後來還被韓國翻拍,賣得很好,拿了票房冠軍,還創下2018年的觀影人數新紀錄,但韓國人只借用了表層外殼,拍來拍去還是犯罪動作片那一套。
而wuli純味兒的《毒戰》,當年可以沒有這般好運,票房慘敗,雖然內地拿了1.9億,但連成本都沒收回來。
後來杜sir沒有再碰這個類型,《黑社會3》遙遙無期,他轉頭去拍了《單身男女2》《華麗上班族》《我的拳王男友》等等都市愛情故事。
現在,警匪片早已失去了生長的土壤,《除暴》這種用明星包裝的邪不壓正的俗套故事,就是又一次證明。
曾經,大家都以為《毒戰》將是合拍警匪片的起點,沒想到,卻變成了終點。
設計/視覺:SaiBO XiaOsI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