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2021-02-19 丁中廣祥

【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合集80回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蔣勳這一代 | 合集7集全

蔣勳為你讀詩 | 合集40集全

本文素材綜合整理於網絡。圖文分享僅供交流,版權歸原作者及出處所有,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更多精品資源,可聯繫我微信jddzzgx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她,溫和親切,從容平和,知性優雅。

從2007年開始,她五上《百家講壇》,講授《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內容;先後擔任《漢字拼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點評嘉賓。

她引用詩歌時信手拈來,敘述歷史時引人入勝,講解人文時,隨口串聯的小故事更是風趣幽默,讓人慾罷不能。

比如她說:元稹雖然寫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卻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深情但不專情的人」。這些趣味小知識,常常讓人聽得意猶未盡,希望她能再多講一些。

作為點評嘉賓,她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在她的講述之下,這些的歷史文化知識,仿佛自帶好玩有趣的屬性,讓人無限嚮往。

她以獨到見解與妙語巧思,成為眾人心中的「女神學者」。

有人說,在她面前,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她則雲淡風輕地說,「求知」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先說題目吧,《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這個題目呢,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走馬川行」,一部分是「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我們之前說過,「行」字代表著歌行體,是從漢魏六朝樂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古體詩,音節格律都自由流暢,給人一种放言長歌、行雲流水的感覺。那所謂「走馬川行」,也就是走馬川放歌;那再看第二部分,「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封大夫」是唐朝西域名將封常清,因為官封御史大夫,所以稱封大夫。這個人一生的經歷非常傳奇。他原本是蒲州人,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人,從小父母雙亡,被外祖父撫養。可是,外祖父又犯了罪,被流放到安西充軍,守衛胡城的南門,這個胡城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所以封常清其實是西域長大的人。問題是呢,此人雖然生長在胡地,但是又沒能長成胡人一樣結實的身板。按照史書記載,封常清又瘦又小,一隻眼睛有毛病,還跛腳。那這樣的人在崇尚軍功的邊疆地區其實很難生存,封常清也是軟磨硬泡,好不容易才在當時的安西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的手下當了一個小參謀,一點兒都不受重視。可是呢,有一次高仙芝出徵,封常清在幕府之中悄悄地就寫好了告捷文書,把高仙芝怎麼謀、怎麼打,何時停、何時走,寫得清清楚楚,比高仙芝自己講還要明白,而且呢,這邊仗剛一打完,那邊捷報已經寫好了。高仙芝還因此被上級大大地表揚了一番。從此之後封常清就脫穎而出,一直當到了安西四鎮節度使兼北平都護。

這是多麼勵志的逆襲故事啊。對於岑參這樣渴望建功立業的文人來講,相當有吸引力,所以天寶十三載,岑參有機會進入封常清的幕府,給封常清當判官,真是有點粉絲見偶像的感覺,內心相當激動,情緒也非常的昂揚。那此刻封常清要出師西徵,作為下屬的岑參寫詩送行,這樣的詩該怎麼寫呢?先看前兩句: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還記得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嗎?一樣的句式,只不過李白寫的是滾滾黃河,而岑參寫的是漫漫黃沙罷了。那走馬川究竟在哪呢?一般認為走馬川又叫左未河,也就是今天新疆的車爾成河,那它的位置在塔裡木盆地南邊。而雪海呢,則在天山主峰與伊塞克湖之間,因為常年積雪,所以叫雪海。可是我們說完這兩個地方,問題也就出來了,車爾成河在塔裡木盆地南邊,天山在塔裡木盆地北邊兒,雪海當然更靠北,這樣一來,走馬川和雪海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有一千公裡,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沿著走馬川走到雪海邊。

既然如此,「走馬川行雪海邊」應該怎麼理解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這句詩講的是一個相當廣闊的空間範圍,從天山以北的雪海一直到天山以南的走馬川,這其實也就是封大夫縱橫馳騁的千裡疆場。事實上,這次封常清西徵的目的地差不多就在左末河附近。所謂「走馬川行雪海邊」,那大概就是朝著走馬川走在雪海邊,這就好比「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涵蓋了封大夫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廣袤空間。這是一種解釋。那還有一種解釋,說走馬川並不是左末河,而是雪海旁邊的一條河溝,或者就是一道平川。那這樣一來,走馬川行雪海邊,就是走馬川蜿蜒在雪海的旁邊。

到底哪個對呢?我個人其實傾向於第二種,因為下面還有一句「一川碎石大如鬥」,很顯然這應該是詩人眼中的實景呈現,而不是遙想千裡之外。不過,還是那句話,「詩無達詁」,而且呢,對詩的理解呀不能太過實在。走馬川也好,雪海邊也好,乃至後面提到的輪臺、金山,那都只是西域沙漠絕壁上的坐標,並不是詩人寫作的重點,也不是我們追蹤的重點。那什麼才是重點呢?重點在第二句,「平沙莽莽黃入天」。為什麼「平沙莽莽黃入天」哪?因為塔克拉瑪幹沙漠呀,更因為沙漠上的烈烈長風。一望無際的沙海上狂風呼嘯,大風把黃沙卷到天上,猶如一條黃龍遮天蔽日。風來了,那接下來呢?接下來三句: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這是從白天寫到夜晚,從風色寫到風聲,從天上寫到地下了。深秋之夜呀,顏色已經看不到了,這個時候聲音登場了。什麼樣的聲音呢?「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個「吼」字,何等狂暴、何等驚心動魄呀!怒吼的狂風把鬥大的碎石都卷了起來,讓它們隨著風勢滿地亂滾,這樣的力量是何等恐怖啊!天上平沙莽莽,地下飛沙走石,這不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樣的寧靜的風景畫,這是一個猙獰的、能夠吃人的沙漠,而最酷烈的環境也長養了最兇惡的敵人哪。接下來三句,敵人登場了: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這裡的匈奴顯然是泛稱啊,代指當時唐朝的頭號敵人,也是封大夫此刻的敵人——吐蕃。秋天一向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大好時機,此刻吐蕃人的馬吃了一夏天的草,養得膘肥體壯。他們正躍馬揚鞭滾滾而來,「金山」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博格多山以西,騰起了一片煙塵。煙塵就是警報啊,強敵進犯,唐朝的將軍豈能坐視不管,封將軍頂著狂風,率軍出徵了。一句「漢家大將西出師」,以漢比唐,寫得雍容大氣,封大將軍英勇無畏、為國解憂的形象躍然紙上。那麼封將軍的軍隊是怎樣的呢?下三句: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這三句詩啊,寫夜間行軍的樣子,真肅穆,真昂揚。「將軍金甲夜不脫」,這是將軍以身作則,馬不停蹄呀;「半夜軍行戈相撥」,這是軍隊銜枚疾走、悄無聲息,只聽見兵器相互碰撞發出的輕微聲響,這是何等嚴整的軍容啊!那寫到這,再補一句「風頭如刀面如割」,既呼應了前面對大風的描寫,又凸顯出將士們的堅韌與頑強,真是繪聲繪色,讓人如臨其境。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後面。看下三句: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這是從人寫到馬了呀。還記得岑參的另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嗎?劈頭一句,就是「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那此時已是九月,是不是片片飛雪又從天而降,落在了馬背上呢?個人覺得啊,不能這麼理解,所謂「馬毛帶雪」應該是說戰馬馳騁,汗水蒸騰,可是呢,天又那麼冷,汗剛一出來就結成了霜,看起來就像雪一樣。我們小的時候,冬天騎自行車上學就是這個樣子,從自行車上下來,眉毛和頭髮都帶一層霜,那換到馬身上不就是「馬毛帶雪汗氣蒸」嗎?那「五花連錢旋作冰」呢,所謂「五花連錢」哪,是指把馬的鬃毛剪出五個花瓣,這也是寶馬的代名詞,李白不是講過「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嘛。就是經過這樣反覆地冷熱交替,很快馬的鬃毛上就結成了一層冰殼。將軍寫到了,戰士寫到了,戰馬也寫到了,他們都在寒風中奮力前行。那接下來呢,接下來詩人自己出場了,「 幕中草檄硯水凝」。原來不光是行軍的人,身在幕府的人也沒閒著,他正在起草檄文呢,可是天太冷了,連硯臺裡的墨都凍住了。前方行軍固然辛苦,後方的幕府也不容易,人也罷、馬也罷,都在寒風中受苦。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整首詩卻看不出一絲苦澀,相反,艱苦卓絕的環境正反襯著這支軍隊精神的昂揚,真是一支鐵軍哪!那這樣一來,最後三句也就順理成章了: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樣英勇的軍隊出師,敵人當然會聞風喪膽,落荒而逃,所以我就在幕府所在地的車師西門遙遙佇望,等待著將軍您勝利的捷報吧。寫到打仗沒有?完全沒有,只寫了出師就戛然而止,結得乾淨利落,但是呢,因為把軍隊的精、氣、神都寫足了,所以誰都不懷疑勝利一定屬於這支軍隊。

那通篇看下來,這首詩好在哪?最大的好處啊,一個是寫景奇特,一個是音調鏗鏘。你看「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誰不覺得毛骨悚然哪;看到「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誰不覺得不可思議呀?可是你仔細推敲,又會覺得確實如此,進而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是所謂的奇而入理。那再說音調鏗鏘,這首詩最獨特的地方莫過於前兩句之後就是三句一小節,三句一轉韻,而在每一個小節之內則是句句都押韻。這樣一來,節奏就特別的鏗鏘,聲調也特別的激越。你只要把它讀出來,就好像聽著進行曲、踩著行軍的鼓點一般,自然而然地被詩人的情緒帶動。

那岑參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其實有兩個原因最重要:第一個原因,是他真的見過這麼神奇的景色。岑參兩次遠赴西北邊陲,隨著軍隊一路走到中亞,他見過太多別人沒見過的景象,所以他的邊塞是真的邊塞,是活的邊塞,不是想出來的邊塞,所以他的邊塞有一種特別的、真切的感覺。讓你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和內地不一樣,它不是小橋流水的江南,不是平林漠漠的中原,它就是一個神奇的邊疆,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岑參的性格呀真像一個年青人,他永遠那麼好奇,看到狂風也好,大雪也好,第一反應不是恐懼,而是興奮,這是一種難得的素質。尤其成年之後,很難有人再具有這樣的精神了,可是岑參一直都有,那也正是這樣的眼界和這樣的心情,讓他寫出了唐朝最為綺麗豪邁的邊塞詩。這首《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和另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個寫雪,一個寫風,鬼斧神工,堪稱「雙璧」。


參閱:走馬川行   大唐詩人   唐之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相關焦點

  • 岑參:一個想做英雄的中年老男人
    後來岑參的父親官職變動,轉晉州刺史,岑參隨父居晉州。父死後,岑參的小安逸日子沒了,只能從兄受學,十五歲的岑參「隱於嵩陽」,發奮讀書。可能是因為岑父的離去,他們嘗盡了人情冷暖吧,小岑參發憤苦讀了五年,沒準也想著要光耀門楣。後來兄長出去找工作了,岑參寫了一首《送二十二兄北遊尋羅中》。鬥柄欲東指,吾兄方北遊。
  • 古詩詞推薦 |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
    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徵播仙,他便寫了這首詩為封送行。為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抓住有邊地特徵的景物來寫環境的艱險,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詩中運用了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徵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徵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
  • 岑參的邊塞地圖:他的詩就是一部唐代絲綢之路紀錄片
    岑參給顏真卿寫了一首送別詩,詩裡面有四次提到西域樂器「胡笳」。而且,他還說這「胡笳」是由「紫髯綠眼胡人吹」。紫鬍子綠眼睛?小岑同學,你確定你朋友的審美是這樣的嗎?顏真卿從邊塞回來後,告訴了岑參一個好消息,他已向高仙芝推薦了岑參。
  • 從岑參的邊塞詩裡,尋找詩人在新疆的足跡
    比如在《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一詩寫道: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 詩詞大會考岑參邊塞名作,外國選手輕鬆答對,百人團卻有46人答錯
    筆者最近在回顧詩詞大會時,便看到這樣一道題目: 岑參名句「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描寫的可能是哪種自然現象? A.泥石流 B.暴風 C.地震
  •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作品簡介】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由岑參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抓住有邊地特徵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託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開頭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後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唐軍凱旋。詩雖敘徵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徵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湧,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註解】(1) 走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岑參【唐代】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 蒙曼:王昌齡《出塞》
    王昌齡現存詩不到二百首,遠遠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呢,卻號稱「七絕聖手」,又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可見其地位之高啊!但是王昌齡的重要價值絕不僅僅在於七絕,更在於他對邊塞詩的貢獻。唐朝寫邊塞詩的人很多,從數量和質量雙重角度排名,前三位就應該是王昌齡、岑參和高適。在這三個人裡頭,王昌齡年紀最大,寫邊塞詩也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