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的邊塞地圖:他的詩就是一部唐代絲綢之路紀錄片

2021-02-07 灼見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這位從火焰山歸來的詩人,到達了遠方,卻依然,思念家鄉……


作者 | 大老振

來源 | 大老振讀經典(dalaozhen18)


話說當年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大鬧天宮,一腳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有幾塊火炭從天而降,落在吐魯番,形成了火焰山。



《西遊記》中說火焰山有八百裡火焰,若過此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在唐朝,有位詩人曾經到過這裡,他沒有被化成汁,還為後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經火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


他的詩告訴我們,事實雖沒有小說描繪得那麼誇張,但真實的火焰山的確奇熱無比。


火焰山並不是因為它向外噴火才叫這個名字,而是因為它主要由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lì)巖和泥巖組成、看著像團團烈焰在燃燒而得名。


那麼,這位在火焰山寫詩的詩人是誰,幹嘛大老遠跑到這最熱時地表溫度高達七十攝氏度的鬼地方?


莫非他遠方的夢想,就是,去……西天……取經?



有的人去遠方,是為了心中的夢想;有的人去遠方,則是因為在原來的地方活得太不爽。


他叫岑參,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一提起他的名字,估計很多人腦子裡都會冒出他膾炙人口的詩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用春花比喻冬雪,把寒冷的冬天寫出春天般溫暖的感覺,古往今來,唯岑參一人而已。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這描繪,簡直就像是《西遊記》中的黃風怪,它一出場,就昏天地暗,那風發瘋似的吼叫著,鬥大的石頭,竟然被吹得滿地滾動。



這麼有才的一位詩人,不好好在京城裡做官,非要到要麼熱死人要麼凍死人的「遠方」,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花兩分鐘的時間了解一下岑參。


漢語裡有個詞語叫做「富貴」,有錢叫「富」,有權叫「貴」。只富不貴、只貴不富,都不是理想狀態,要不幹嘛把這兩個字連用呢?


岑參就屬於「只貴不富」的情況。


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長倩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伯父岑羲是唐睿宗時期的宰相。


一門三宰相,多麼風光啊!誰知道,一夜之間,岑門敗落。


因為伯祖父反對武則天立武承嗣為皇太子,被誣陷謀反,他本人連同他的五個兒子被殺。伯父因為參與太平公主的政治活動,也被殺害,家族數十人被流放。


岑參頭戴貴族的帽子,卻沒有享受過一天貴族的待遇。


岑參很尷尬。


除了出身尷尬,如果你問岑參是哪裡人,他也會很尷尬。中國人歷來都很重視「根」的概念。你出生在哪裡、籍貫在哪裡、生活在哪裡,總是要有「根」的。


可是岑參很難說清楚他的根在哪裡。


他們家很早就從南陽(今河南新野)遷到了湖北江陵,按照「籍貫就是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這個說法,他應該算是湖北人,可是他一天也沒有在湖北生活過。


他出生時(開元三年,715年),父親在仙州(河南平頂山葉縣)做刺史,他生在了河南。


6歲時,父親又去晉州(今山西)做刺史,他跟著父親又到了山西。


在山西長到14歲,父親去世,他跟隨母親來到河南王屋山,住在祖上留下來的一所別業「青蘿舊齋」裡,一年後來到嵩山南,這裡也有岑家祖上留下來的舊草堂。


岑參就在這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


29歲之前,基本就在河南洛陽、開封、新鄉附近遊學,也會時不時地去趟長安。


你說他算是哪裡人?



岑參自己尷尬,對於我們這些後世的人,看到「岑參」這兩個字的時候,也會有點小尷尬。


這個有點拗口的名字,姓是平舌音,名又是多音字,一不小心就會讀成:陳深、陳餐、岑餐。


正確讀音應為:cén shēn。


促使岑參下決心離開的,是另一個尷尬。


他29歲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中進士,30歲時做了個兵曹參軍的小官,只是管管兵器庫的鑰匙、傳達一下上級的命令而已。


貴族,第二名,管兵器庫的鑰匙,傳達命令。


真是諷刺啊,太不爽了。


岑參怎麼可能甘心就這樣庸庸碌碌生活一輩子呢?




對生活不滿卻不知道出路在哪裡,方法只有一個:發展人脈,和優秀的人交朋友。


岑參之前一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就是因為內心的「貴族情結」在作怪,希望結交權貴走單招。


後來認識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勸他放下內心的高傲,一定要去參加科舉考試。這個朋友,就是寫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的邊塞詩人,人稱「七絕聖手」、大名鼎鼎的——王昌齡。


岑參覺得很有道理,為了考試方便,他馬上舉家搬到終南山的高冠谷,並喊出了一句豪言;


功名須及早,歲月莫虛擲!

(《送郭乂雜言》)


誰知結果只做了個從八品下的比芝麻官還小的小公務員。


岑參很失望很失望,甚至想辭職不幹,過神仙般的隱居生活去也。可是,辭職之後靠什麼生活呢?


只緣五鬥米,辜負一漁竿。

(《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反正工作清閒,有的是時間,那就繼續交朋友。


已經到了優秀人才扎堆的地方,還怕交不到優秀的人做朋友?這就是為什麼要去大城市發展的意義。


交朋友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在家裡請客吃吃喝喝。


第二種:去別人家裡吃吃喝喝。


第三種:去酒館茶樓吃吃喝喝。


在吃吃喝喝中聊天氣、聊美食、聊八卦、聊詩歌、聊人生,話不投機的下次不和他吃吃喝喝,聊得來的接下來繼續吃吃喝喝、玩玩樂樂。


岑參就這麼吃喝玩樂了三年。工資反正就那麼點,投什麼資?理什麼財?交志同道合又優秀的朋友就是最好的理財。


事實證明,岑參是對的。他交到了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好朋友。這個朋友,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顏真卿


岑參很喜歡顏真卿的書法,顏真卿很欣賞岑參的才華,經常在一起互拍馬屁,他們還都很喜歡王昌齡的詩歌,對邊塞生活充滿了嚮往。


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吹捧,共同進步。


機會來了,顏真卿要去西域向名將高仙芝宣讀聖旨,來向岑參告別。岑參立刻熱血澎湃起來。他看到了希望。


在唐朝,博取功名的出路已經不僅僅是「做官」這一條了,疆域的擴大,政策的導向,已有不少文人決定走「棄筆從戎」這條路。


連王維都去了邊塞,還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詩句,岑參有什麼不可以?


岑參給顏真卿寫了一首送別詩,詩裡面有四次提到西域樂器「胡笳」。而且,他還說這「胡笳」是由「紫髯綠眼胡人吹」。


紫鬍子綠眼睛?小岑同學,你確定你朋友的審美是這樣的嗎?


顏真卿從邊塞回來後,告訴了岑參一個好消息,他已向高仙芝推薦了岑參。


岑參即將翻開他人生嶄新的一頁,他會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




機會從來不為那些前怕狼後怕虎的人停留,一鬆手,也許就會蹉跎一輩子。岑參也曾豪情滿滿:


丈夫三十不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qì西館》)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

 

可當他滿眼黃沙,感受到「風頭如刀面如割」的時候,他後悔得腸子都青了。


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沒。

悔向萬裡來,功名是何物!

(《日沒賀延磧作》)


沙子拍擊在他和馬的臉上,他和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一起懷疑人生。


雙雙愁淚沾馬毛,颯颯胡沙迸(bèng)人面。

(《銀山磧西館》)


出來剛剛兩個月,就開始想家: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

(《磧中作》)


一路向西,一路向西,怎麼就一直走不到頭呢?


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

(《過磧》)


可是很快,他就從這種枯燥的景致中發現了樂趣,他開始像個孩子似的,用一顆好奇的心沉入了這個全新的世界。


白山南,赤山北。

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

葉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

……

(《優缽bō羅花歌》)


優缽羅花,就是雪蓮花啊!這種花不同於牡丹,富貴典雅,也不同於蘭花,有著謙謙君子的美譽。


幸好「天地無私,陰陽無偏」,它就在這苦寒之地,把自己歷練成美麗的仙子。


難道我不就是這樣的花嗎?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熱海真熱呀,看看「沸浪炎波煎漢月」的這個「煎」字吧——下面的熱海是一口大鍋,那個月亮啊,就是煎雞蛋!


啊,不行,要流口水了。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火焰山,火焰山,寫一千遍都寫不夠的火焰山。岑參這份對異域風情的親近,幾乎像火山赤焰一樣噴薄而出。


啊,還有天山!崑崙山!北庭!輪臺!走馬川!……


當年送顏真卿時完全靠想像,現在這些都是親眼看見的呀——紫髯綠眼的胡人啊,你在哪裡啊在哪裡~~~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庭歌》)


來到這胡人遍地是的地方,誰還稀罕看大鬍子的男人,美女都看不夠呢。來,一起跳舞吧!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輪臺歌奉封大夫出師西徵》)


從來沒有見過這打仗的場面啊,這沙海雪場中的戰鬥,真是聲勢浩大、地動天搖。這才是男兒真本色!


醉坐藏鉤紅燭前,不知鉤在若個邊?

(《敦煌太守後庭歌》)


不打仗的時候玩藏鉤遊戲,把鉤藏在一邊手裡,問:「猜猜鉤子在我哪邊手裡?」猜錯了罰喝酒。哦,這些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大男人——好可(you)愛(zhi)。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戲問花門酒家翁》)


生活還時不時的有個小插曲,碰到一個七十歲的老翁,一定要小岑同學為他寫詩,小岑就摘個榆莢當酒錢逗一逗老人。


多麼有意思的經歷啊,幸虧當時遇到困難的時候咬牙堅持了下來,否則,還在過著一眼就可以望到死的生活。


那樣的人生,有什麼精彩可言?




一個人也許一輩子只有一次發光的機會,抓住它,你的生命便會熠熠生輝。岑參一生到過兩次邊塞,時間加起來,不過六年。


他一生寫詩400多首,關於邊塞的詩有70餘首。可正是這短短六年的時間、70餘首詩,使他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裡發光、發亮。


他第一次出塞是從34歲到36歲(天寶八載冬至十載春),赴安西,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僚屬。


第二次是從38歲到42歲,(天寶十二載春秋間至至德二載春),在北庭,為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僚屬。


你知道嗎?如果你按著岑參寫的詩重走一遍他當年走過的路,並且在地圖上標上記號,你會驚奇地發現,你描繪出了一條絲綢之路路線圖!



一千多年以前,岑參用他的眼睛和筆為我們拍攝了一部名為《唐代「絲綢之路」親歷記》的紀錄片。在這部紀錄片裡,有一集非常有名,那就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在欣賞這集紀錄片之前,我們要講一個小故事,一個岑參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小故事。


岑參從邊塞回去後,和杜甫同朝為官,他們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朋友。好到什麼地步呢?看看岑參寫給杜甫的詩: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竟然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向杜甫吐槽上班太無聊!而我們親愛的「詩聖」先生心領神會,給他回了一句:


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好哥們兒,有了好句子就想著我,晚上一起喝兩盅?


既然已經講了岑參和杜甫的故事,那就不妨多透露一點八卦消息。


岑參還和杜甫、高適一起遊慈恩寺塔,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他們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不知道有多麼快樂。


岑參寫過一首詩,請兩位高手朋友欣賞。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


高適看完哈哈大笑,他和岑參,真可以說是惺惺相惜呀。


同時趕上「開元盛世」,同時碰上「安史之亂」,同時選擇「棄筆從戎」這條路,同時把陣中兇險、塞外苦寒化成了一首首催人奮進的詩篇。


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


高適和岑參,成為了唐朝邊塞詩人的代表人物,並稱「高岑」。


杜甫則說了一句「岑氏兄弟皆好奇」,就是這個「好奇」,從此後成為了岑參詩歌的一個標誌。所有人都說岑參詩歌的特點是「好奇」。不得不說,岑參交的朋友,就是牛!




一個人優秀的程度,和他的交友品味有很大關係。


王昌齡是「七絕聖手」;

顏真卿是書法大家;

杜甫是「詩聖」;

高適是「邊塞詩人」的代表人物……


所以,岑參能寫出邊塞詩的壓軸之作,一點也不奇怪。


那一天,下著大雪,一位姓武的判官要回長安,來向岑參告別,岑參請他喝了一頓酒,又目送他離去,還為他寫了一首詩。


若是知道這首詩在後世這麼出名,姓武的判官說什麼也要交代岑參,務必把他的名字寫上,也要像汪倫那樣千古流芳。


言歸正傳,我們接下來欣賞一下這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僅僅開頭這四句景色描寫,就足以碾壓唐朝一大半的詩人了。


雪未至風先傳,一切皆由這北風而起。


對於一個來自內地的人而言,「白草」經霜變脆,竟能折斷,還有八月不是秋天嗎?看這漫天飛雪,怎能不感到驚奇?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這樣的天氣,只有一句話可以概況,那就是:凍成狗。昂貴的狐皮大衣?錦緞小棉襖?都是紙片。還防禦什麼敵人,弓都拉不開、盔甲也上不了身,省省力氣吧。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武判官從凍著冰的沙漠遠處,駕著一片愁雲而來。岑參趕緊一揮手,早已準備好的樂隊琴笛齊鳴。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駱駝肉、馬奶酒,吃飽喝足,也該上路了。誰知道那雪竟越下越大,咦,旗杆上的紅旗怎麼不飄了?天哪,不知道什麼時候凍住了,硬邦邦地戳在半空。


白雪,紅旗。這色彩。


岑參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今烏魯木齊市南郊烏拉泊水庫附近),站在那裡看啊看,一直堅持到武判官的身影消失在山的轉彎處,空空的雪地上只有一排馬蹄印為止。


是捨不得武判官走,還是自己太想家也想回去?或許二者皆有。



岑參很擅長寫歌行體古詩,這種體裁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


想寫長就寫長、想寫短就寫短,管它什麼聲律啊、押韻啊,又可以寫景、又可以敘事、還可以議論,絕對比絕句律詩寫著過癮得多。


後世這些學生黨背著也很過(tong)癮(ku)。


岑參的三大代表作全是歌行體,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還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前一首是送朋友回京,後面兩首則都是有關戰爭的,標題中的「封大夫」就是岑參的上司封常清。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岑參筆下的戰爭場面。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那麼大的風,奇;


那麼冷的天,奇;


那麼勇猛的兵士,奇;


奇而入理,奇而實確,奇句豪氣,風發泉湧。


「岑參好奇」,雄壯!瑰麗!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被稱為「邊塞第一美男子」的高仙芝和「邊塞第一奇男子」的封常清出徵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卻被宦官誣陷殺害。


那一年,岑參40歲。


至德二年,41歲,被杜甫、裴薦等朋友舉薦為右補闕,隨肅宗回長安。


在長安,因多次上諫書、提建議,得罪了不少權貴,後被貶為虢(guó)州長史,之後在陝州做過掌書記,又回長安任祠禮員外郎、考功員外郎、庫部郎中……


期間寫下了「儒生有長策,閉口不敢言」、「何處路最難?最難在長安」的詩句。


50歲時,出任嘉州刺史,但因為蜀中有亂,在長安和成都輾轉兩年,52歲時,終於到達嘉州。


來嘉州之後,發現原來就是做一些催糧催租的工作,根本無法實現報國理想,一年後辭職,想要回去和家人團聚。


卻在回來的路上趕上盜賊作亂,道路斷絕,只好返回到成都。


岑參一路上顛沛流離,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他眼望著天上隊隊排成行的大雁,不由得再次想起了他生命中那些發著光的日子。


他想到了沙漠、想到了火山、想到了呼嘯著帶著沙礫的大風、紛紛揚揚從天而降的大雪,還有美麗的優缽羅花,還有,他的上司,蒙冤而死的一代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


那些在戰場上衝殺的身影和震天的吶喊聲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漸漸地,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孩子稚嫩的小臉,在笑嘻嘻地朝著他喊「外公」。


他想要拉住那個孩子,手卻無力地垂了下來,他的嘴角掛著一絲微笑,說出了兩個字:


回家。


然後,緩緩閉上了眼睛。岑參,在成都旅舍鬱鬱而終,終年54歲。


岑參去世後,他的詩被編輯成冊,命名為《岑嘉州詩集》,發行於世。這位邊塞詩人,他的生命轟轟烈烈地燃燒了六年,之後,就變成了一堆冒著青煙的灰燼。


可是,他燃燒過,他精彩過,他從這人世間,不平凡地走過。他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留下了他用好奇的眼睛捕捉到的邊塞烽煙、大漠風沙、火山烈焰、大雪紛飛。


一生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足夠了。《唐詩三百首》裡選了岑參的七首詩,只有一首,是七言絕句。28個字,字字敲擊著我們的心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參,這位從火焰山歸來的詩人,到達了遠方,卻依然,思念家鄉……




大老振讀經典,一個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瘋的語文老師,一個主業教書業餘寫字的人,希望我的文字能在某一刻溫暖你的心靈。公眾號:大老振工作室;ID:dalaozhen18。灼見經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邊塞詩人岑參這十首詩,彰顯雄偉壯美,清新俊秀,你讀過哪一首?
    提到邊塞詩人,肯定要說到唐代詩人岑參。岑參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擅長七言歌行,詩詞以描寫邊塞風光及異域文化而著稱。岑參最有名的詩當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七言古詩的前四句可謂瑰麗浪漫,美妙動人。
  • 白雪,邊塞黃沙,那是岑參心中的烈馬狂歌!
    時勢造英雄,提到岑參,不得不講他所處的那個盛唐:那是一個充滿進取氣息的時代,空前強大的國力和高度繁榮的經濟,使得盛唐士子普遍擁有強烈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而那個時代能夠留名青史的方式,除了科舉制入仕途,更為直接的方式是戍守邊塞,為國效力(即立戰功而立業。例如另一唐代邊塞詩人高適,成為邊塞詩人中唯一封侯者)。
  • 這詩人是唐邊塞詩名家,寫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唐代的邊塞詩人當中,高適、岑參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他們顯然並不是邊塞詩人的全部。唐代邊塞詩很是興盛唐代的這位邊塞詩人,我們中學時接觸的不多,但是這位詩人卻是實實在在的邊塞詩名家。而他最出名的兩句詩,就是題目中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 岑參驚才絕豔的一首詩,開篇即傳誦千古,令人讚不絕口
    如唐代詩人白居易一首「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便讓世人感受到雪除了嚴寒,也有被寄託友情後的溫馨。「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詩詞裡的雪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向大家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便是一首與雪有關的經典名作。但它又不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而是唐代詩人岑參遠出塞外創作的一首氣勢渾然磅礴的邊塞詩。
  • 從長安到天山,他走過唐代詩人走過的路,去看他們看過的風景
    少的就是左上角的河西走廊及其以西的西域,也就是我們如今常說的絲綢之路。唐朝極盛時期,其最西端最遠到達了中亞的鹹海地區,如此廣闊的絲綢之路上難道就沒有什麼詩人前去旅遊探險過的嗎?如果有,他們最遠又去到了哪裡呢?詩人們最遠去到了哪裡這一問題可能無從考證,但他們在那時就有人到達過如今的天山地區了,比如岑參。
  • 有一種悲傷,叫做唐代邊塞詩中的羌笛
    在唐代邊塞詩中,經常被詩人們cue到的樂器或者由此產生的音樂的莫過於羌笛了。所謂羌笛,就是古羌人的樂器,又叫羌管、蘆管等。這是一種竹製雙管並列六音豎笛,取材方便,音色悠揚悅耳。這樣一種樂器,是遊牧生活的常伴品:一來,可以幫助牧羊人排遣孤寂,打發時光;二來,可以用來呼喚同伴、號令羊群。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邊塞詩是以邊塞生活為主要題材,涵蓋戰爭、和平、愛國、獻身、邊塞、風光、民族、軍政、思鄉、親情、牽掛等諸多方面。唐代的邊塞詩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無論在文學藝術價值還是在歷史研究價值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唐代文人思想、唐代歷史戰爭最珍貴的文獻。邊塞詩可以說是唐詩中地位最高的,最能體現「盛唐之音」、「盛唐氣象」。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 唐詩鑑賞:岑參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
  • 從岑參的邊塞詩裡,尋找詩人在新疆的足跡
    【摘要】:岑參,荊州江陵人(今湖北江陵人),祖籍河南南陽,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高岑」。曾兩次從軍西域,並寫出了不少充滿愛國激情、戍守邊關、歌詠西域民族風土人情的詩歌,不愧是後世的楷模。關於岑參的一生,備受後人關注和爭議,主要是對他的籍貫、生卒、遊歷等地點與時間的爭議。
  • 盛唐邊塞詩人四大家都有誰,哪一位成就最高?
    儘管作者們並不是專門寫邊塞詩,由於此類詩篇的藝術感染力甚強,人們往往稱作者為邊塞詩人。邊塞詩的兩大巨擘分別是高適和岑參,擴展到四個的話,不妨加上王昌齡和李頎。當然,這個有不同版本,且不說它。唐玄宗天寶四年(745),高適與李白、杜甫相遇,結伴遊玩,飲酒賦詩,傳為千古佳話。高適年老後官位日隆,公務纏身,後期的詩作明顯不如前期。
  • 央視拍中國四大才子紀錄片,9月必刷屏
    其實早在2017年,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導演李文舉和團隊,就開始籌備《跟著唐詩去旅行》的項目,依照杜甫、孟浩然、王維、岑參四位唐代詩人的生活軌跡,重走他們的旅程,並挖掘、領悟和尋訪這些唐代的詩人,與當代中國人的聯繫
  • 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然而盛唐因有邊塞詩人岑參的出現,給離別帶來了慷慨豪邁、豪爽勁朗,也因岑參的一支生花妙筆,給廣渺孤寒的邊塞帶來了壯懷與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一生曾兩度出使邊塞,邊塞乃苦寒極地,誰都不願意離開妻兒溫暖、穩定生活而駐守邊塞的,除非岑參比其他人更有建立功勳的渴望。岑參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為宰相。父親是朝廷大員,因得罪朝廷,岑參年幼時家道中落,也許是"學而優而仕",也許是為了重振家族,岑參義無反顧走上了仕途。
  • 岑參:徹頭徹尾的異鄉人,卻在大漠中開出一片花來
    提起唐代邊塞詩,我們都會想到高適跟岑參。杜甫說:「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二人皆為邊塞詩集大成者,風格相近,都以其「風骨」著稱,後人並稱他們為「高岑」,可兩人際遇卻大不相同。高適用十幾年華麗逆襲,從無名草根搖身變成位極人臣的侯爺,極盡風光。
  • 《逢入京使》岑參
    賞析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
  •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不管後人怎麼解釋,反正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古代大詩人是不會寫錯的。對於一些過於牽強的強行解釋,筆者是不太贊同的,不過不可否認在爭論中咱們確實能對詩作本身有更深的理解。關於唐詩中的爭議,其實爭得最久的應該是岑參的「胡天八月即飛雪」。
  • 詩詞大會考岑參邊塞名作,外國選手輕鬆答對,百人團卻有46人答錯
    其實選擇這個答案也可以理解,畢竟所謂芙蓉就是荷花,在課本中我們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在其中他就將「荷花」形容為剛出浴的美人,以人喻花,那麼反其道而行之「以花喻人」便也順理成章了。 但詩詞大會考這道題問的是這個成語最早是用來形容什麼的,我們就是不能按照我們的日常經驗去解讀它,而是首先應該找到它的出處。
  • 經典詠流傳: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那麼他應該是回京另有赴任,所以封常清幕中諸僚屬都要為他送行。所以這首詩的起因很明確,應該是在軍營中,眾人設宴置酒為武判官餞行,也就是在這場餞行宴上,岑參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就是說它是一首送別詩。但這首送別詩在古今送別詩裡顯得非常獨特,那麼它到底獨特在哪兒呢?我們看詩就會知道了。總體而言,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大層:前十句是在寫白雪歌;後八句是在寫送武判官。
  • 29歲進士及第的岑參,一首「夜宴」詩,重現古代公務員聚會場景
    人生常有離別,今夜相聚就是良辰吉日。歐陽修:「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舉起酒杯祈禱,只希望能繼續和你相聚。今天雜貨鋪向大家分享的是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是唐代邊塞詩人,出身大家貴族,只不過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原因是他的伯父岑羲坐預太平公主謀逆,被誅,籍沒其家,親族數十輩,放逐略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