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有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詩派,邊塞詩。儘管作者們並不是專門寫邊塞詩,由於此類詩篇的藝術感染力甚強,人們往往稱作者為邊塞詩人。邊塞詩的兩大巨擘分別是高適和岑參,擴展到四個的話,不妨加上王昌齡和李頎。當然,這個有不同版本,且不說它。
唐玄宗天寶四年(745),高適與李白、杜甫相遇,結伴遊玩,飲酒賦詩,傳為千古佳話。高適年老後官位日隆,公務纏身,後期的詩作明顯不如前期。高適最得意的邊塞長詩《燕歌行》,是三十多歲時候創作的,共同欣賞一段: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此詩對戰場渲染很到位,勾勒出悲壯畫卷。
個人認為高適的七言邊塞詩不如岑參,但五言詩作得甚好。他的作品描述現實居多,雄渾厚重,偏向古樸一路。此外他的送別詩也是一絕,《別董大二首》說道,「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酒後送別友人即興而作,傷於離別,讀之又令人振奮。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出自岑參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筆者最喜歡的唐詩之一。每看到這首詩,我都要情不自禁品味半晌。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麼好看的文字。
與高適的古樸相比,岑參的七言歌行格調清新明快,意境雄奇中不乏俊逸,兼有熱情奔放,令人讀罷口有餘香。若論邊塞詩的成就,岑參位居榜首當之無愧。邊疆戰士思念親人的傷感,岑參看在眼裡,作了一首《逢入京使》,其中說道「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惻然之心浮於紙上。
王昌齡與高、岑同時代,號稱「七絕聖手」。他的風格獨具特色,筆觸含蓄內斂,典雅中透著遒勁,頗具淡遠的韻味。比如他寫「邊愁」的句子,「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由此就可以看出,王昌齡作詩不求「奇」,善於娓娓而談。再如王昌齡的《出塞》詩,曾被推為唐代七絕的壓軸之作。
再說李頎。李頎跟高適、王昌齡、王維、崔顥等文藝圈名人都是好友,他的邊塞詩有些燕趙之士慷慨悲歌的味道,「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再如「男兒事長徵,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勇武豪邁之氣虎虎生威,與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格調相近。
邊塞詩寫得好的,當然還有王之渙。王之渙比前四位詩人年輩要老,只因他留下的詩極少,故而放到後面說。
少歸少,王之渙的《涼州詞》第一首和五言絕句《登鸛雀樓》可謂婦孺皆知。他善於用簡練的文字營造氛圍,或者說用白描的手法寫意,極顯文字功夫。在《宴詞》中王之渙寫道,「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這種寧靜優美的意境甚是醉人。
自古文無第一,本文只是筆者小議盛唐邊塞詩。誰是您眼中最好的邊塞詩人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