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毀譽參半的大唐邊塞詩人

2021-03-05 薩培喇

唐傳奇中有一個名篇叫《霍小玉傳》,其中的男主角是一位負心薄倖的浪子。這位浪子的原型就是唐代邊塞詩人李益。

在傳奇故事中,李益為了自己的前途,放棄了霍小玉,從而導致霍小玉抑鬱而亡。李益受到了霍小玉的「詛咒」,總是疑心他另娶的高官之女出軌,個人生活也不幸福。

關於李益的人品是否這樣差,一直以來都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不過,面對人品上的爭議,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相當佩服他寫詩方面的能力。

劉禹錫認為,李益寫的邊塞人和張籍寫的樂府詩可以相提並論,同為中唐時期的一流作品。客觀講,劉禹錫的觀點有些讚美過分了,縱觀唐代詩壇,李益應該是第二流的詩人。

李益是甘肅人,出生於一個武將家庭。從小就接觸到邊塞生活,後來吐蕃入侵甘肅,李益一家只能前往中原投親靠友。

李益身居官場30餘年,有五次前往邊塞的經歷,幾乎貫穿了他全部的為官生涯。他把自己的經歷寫入詩中,頗有一點英雄豪氣。

「故國關山無限路,風沙滿眼堪斷魂。不見天邊青作冢,古來愁殺漢昭君」,這首「胡兒歌」是他的代表作,詩中描寫了他對於戰爭的反思。從這個角度,他還是一位很有家國情懷的詩人。

從內容來看,李益寫的邊塞詩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通過抒情的手法描寫戰爭的殘酷性。「何地可潸然,陽城烽樹邊」,什麼地方可以讓我哭一下,邊境城寨的烽火臺旁邊。為什麼要哭,當然是戰爭的慘烈讓詩人感到悲痛。

第二類描寫戍邊將士的英勇果敢。「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陽剛威風的軍人,一箭就能平定戰亂。

鼓舞氣勢在戰爭中很重要,古人都知道打仗要一鼓作氣的道理。這樣軍人值得讓大家敬仰。

第三類描寫邊疆的風光和生活。這類詩中充滿了清新的美感,讓人對邊疆生活充滿了嚮往。這類作品中有一小部分具有山水田園詩的味道,回味雋永。

「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陽關原本是荒寒之地,但隨著悠揚的曲調響起,讓人發現了西北的蒼茫大氣。

李益存世作品將近200首,結集成《李益詩集》供後人品鑑。讀著他的作品,往往感受不到他有道德品質上的瑕疵。

也許對於一個封建文人來講,始亂終棄並不是什麼罪不可恕的原則問題。李益的才華,讓人忘記了他還是個「渣男」。

拓展閱讀

《史記》為什麼是史家之絕唱?史學家奉《史記》為典範

杜甫為盛唐文化名人寫詩,《飲中八仙歌》

情景交融,聊聊杜甫詩中的「名場面」

為什麼老鄉又叫「鄉黨」,其中的原因要從商朝講起

揭秘李唐王朝的創立過程,《大唐創業起居注》

相關焦點

  • 大唐詩人往事丨29: 李益《霍小玉傳》的受益者
    「詩言志」「詞緣情」,詩詞裡表現出詩人詞家們高尚的愛國情操,飛揚著他們的凌雲壯志,記載著他們的悲歡離合,傳達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抒發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和體驗。本套音頻精心選取唐詩中的精品之作,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詩人的生平,闡述其詩作的意境;用典細緻、旁徵博引,講述盛世唐詩背後的精彩故事,展開唐朝詩人的風貌圖景,帶你夢回大唐,感受跨越千年的不老詩心。
  • 李益與霍小玉,多情詩人薄倖郎,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李益,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享年八十餘歲。細數唐朝詩人,慧極必傷,詩人多命短,平均壽命不過30歲,神童王勃只活了27歲,詩鬼李賀也是27歲,李商隱46歲,孟浩然52歲,杜甫59歲,王維61歲,李白62歲,唐代最長壽詩人賀知章85歲,縱觀李益漫漫人生路,他的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然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中記載了李益負心薄倖,辜負妓女霍小玉的故事,幸與不幸,是真是假,猶未可知。
  • 唐代詩人李益:多情詩人薄倖郎,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詩壇,有一個人因為「薄倖」被載入了史冊,甚至蓋過了他詩人的身份,他就是中唐詩人,李益。蔣防《霍小玉傳》和湯顯祖的《紫釵記》都是以李益的故事為原型創造出的文學傑作,果然,來源於真實生活的藝術很受大眾喜歡。
  • 這詩人是唐邊塞詩名家,寫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唐代的邊塞詩人當中,高適、岑參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他們顯然並不是邊塞詩人的全部。唐代邊塞詩很是興盛唐代的這位邊塞詩人,我們中學時接觸的不多,但是這位詩人卻是實實在在的邊塞詩名家。而他最出名的兩句詩,就是題目中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 邊塞詩人的家國情懷
    邊塞詩在唐朝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邊塞詩歌都崩發出一種民族自豪感,洋溢著蓬勃的朝氣與進取心,推崇任俠尚武,渴望建功立業。
  • 《江南曲》李益
    我們昨天在唯美詩詞系列裡品讀了大唐最後的邊塞詩人李益的名作——《夜上受降城聞笛》,我們在最後說道,其實李益李十郎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人物。事實上他的才情與才華確實在「大曆十才子」中,甚至在中唐詩壇都非常突出。不僅邊塞詩的創作集中而富才情,在其他題材,比如說在情詩創作中也多有佳作,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講一首他的情詩代表作——《江南曲》。詩云:「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 古詩詞日曆 | 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
    讓李益的邊塞詩名滿天下。然而,二十歲左右即中進士的詩人,在仕途上卻一直鬱郁不得志,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晚年頗為得志,官禮部尚書。其辜負霍小玉的故事,被同時代人蔣防寫成《霍小玉傳》廣為流傳,足見其人品。平心而論,李益作為中唐之後七絕寫得最好的詩人,還是十分有才華的。就這首五絕《立秋前一日覽鏡》,就可看出其功力頗深。短短二十字,就將平生遭遇的憂愁一股腦拋了出來。一見秋風起,愁字便自來。
  • 李益 |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七絕聖手。這首《閨怨》雖說是閨怨詩,但同樣沒有離開戰爭這一背景。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徵,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不過,從「閨中少婦」的視角看,男人們「覓封侯」的路,著實艱難而漫長。
  • 兩首虛實相映的絕句,王維與李益的對照,文無定法,卻心有靈犀
    下面介紹兩首虛實相映的絕句,王維與李益的對照,文無定法,卻心有靈犀。送韋評事唐代:王維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熱情鼓勵友人從軍立功,表現了昂揚向上的情調,不僅極具浪漫色彩,而且也是對邊塞將士的高度讚頌。王維年輕時就曾多次出使邊塞,還留下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後兩句虛擬韋某出蕭關(故址在今甘肅平涼)之後的情景,一方面顯示了朋友心中立功與懷鄉的矛盾,另一方面則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 唐朝詩人排行榜,快看看你喜歡的詩人排第幾?
    今天小仙仿照這首詩,來給唐朝詩人進行排名。免責聲明:大唐詩人二千餘人,《全唐詩》作品五萬多首,小仙熟悉的只是汪洋大海裡的一朵浪花而已。自古說「文無第一」,再加上唐朝詩人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留存作品等都不盡相同,因此以下排名純屬娛樂!
  • 李益《夜上受將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字君虞。有《李君虞詩集》。以寫邊塞題材聞名當時,內容豐富,雄渾高奇。七絕成就最高,明代胡應麟《詩藪 sǒu》評為開元以後第一。《yè shàng shòu jiàng chéng wén dí 》《夜上受降城聞笛》táng dài :lǐ yì 唐代:李益huí lè fēng qián shā sì xuě ,shòu jiàng
  • 【千古最美情詩】李益《江南曲》
    李益的這首《江南曲》就屬於此類閨怨詩。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認為李益的這首詩與張先《一叢花令》中「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諸句,都是「無理而妙」。鍾惺在《唐詩歸》中評這首詩說:「荒唐之想,寫怨情卻真切。」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說:「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語。乃知《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是怨悵之極詞也。」
  • 大唐最牛20位詩人,把中國最好的月色寫絕了
    比起英年早逝的王勃,我們對另一個詩人的記憶,更加短暫和絢爛。張若虛這個叫張若虛的詩人,生平比他的名字還虛。他就像大唐詩壇的一場煙花表演,美呆了,之後,沒有留下任何冗餘信息,除了他的兩首詩作。我們只知道,他大概活躍在公元七世紀中期到八世紀前期,可能是揚州人,曾經出任過一個較為卑微的武職。
  • 邊塞詩人岑參這十首詩,彰顯雄偉壯美,清新俊秀,你讀過哪一首?
    提到邊塞詩人,肯定要說到唐代詩人岑參。岑參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擅長七言歌行,詩詞以描寫邊塞風光及異域文化而著稱。岑參最有名的詩當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七言古詩的前四句可謂瑰麗浪漫,美妙動人。
  • 霍小玉的前男友李益,到底是有多麼渣?
    他就是唐傳奇裡名妓霍小玉的人渣前男友,劇本《紫釵記》裡的男主——也是現實中的名門之後,詩人李益。被文學作品扭曲形象的不止李益一個。就比如李益的同族前輩李靖。單看「李靖」這兩個字會想到什麼?哪吒他爸?託塔天王?紅拂夜奔?唉,人家明明是唐初名將。
  • 有一種悲傷,叫做唐代邊塞詩中的羌笛
    在唐代邊塞詩中,經常被詩人們cue到的樂器或者由此產生的音樂的莫過於羌笛了。所謂羌笛,就是古羌人的樂器,又叫羌管、蘆管等。這是一種竹製雙管並列六音豎笛,取材方便,音色悠揚悅耳。這樣一種樂器,是遊牧生活的常伴品:一來,可以幫助牧羊人排遣孤寂,打發時光;二來,可以用來呼喚同伴、號令羊群。
  • 中唐詩人最令人血脈賁張的一首邊塞詩,絲毫不輸盛唐氣概
    中唐詩人李益,是繼王昌齡、高適等盛唐詩人之後的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的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然而並非全部如此。在唐代宗大曆九年,詩人從軍到原州以北的邊塞地區,在這裡寫下了一首《塞下曲》。
  • 盛唐邊塞詩人四大家都有誰,哪一位成就最高?
    儘管作者們並不是專門寫邊塞詩,由於此類詩篇的藝術感染力甚強,人們往往稱作者為邊塞詩人。邊塞詩的兩大巨擘分別是高適和岑參,擴展到四個的話,不妨加上王昌齡和李頎。當然,這個有不同版本,且不說它。唐玄宗天寶四年(745),高適與李白、杜甫相遇,結伴遊玩,飲酒賦詩,傳為千古佳話。高適年老後官位日隆,公務纏身,後期的詩作明顯不如前期。
  • 李益一首特立獨行的詠史詩,短短4句邏輯全無,淡淡惆悵令人心醉
    【經典原文】汴河曲李益 〔唐代〕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臨其詩境】李益其人,祖籍在如今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後來遷到了河南的鄭州。大曆四年得中進士,又過了兩年參加制科考試,在最終得到了鄭縣主簿這一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