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岑參

2021-02-19 綜藝大觀園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注釋

①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②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③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這裡是沾溼的意思。

④憑:託,煩,請。傳語:捎口信。

賞析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徵,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徵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徵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徵,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幹"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後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溫馨提示:《綜藝大觀園》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相關焦點

  •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賞析
    逢入京使唐代:
  • 《逢 入 京 使》
    逢入京使唐: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譯
    [唐]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唐】岑參
  • 岑參的馬尾巴
    早讀,聽娃們背岑參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 馬上相逢無紙筆,十首岑參邊塞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岑參:第一次遠行,剛出門就開始 「想家」
    天寶八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這一次,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徵途。這是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徵,西出陽關,奔赴安西。《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經典詠流傳: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最大的一個特點就出來了,這首送別詩處處都在寫雪,所以岑參自己也不好意思說,我這首詩就是寫送武判官歸京的,特意的題目裡頭還要加一個更關鍵的三個字,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是這個「送武判官歸京」明明只是一個由頭,從詩的具體描寫來看,其實重點全是在寫雪,幾乎全是在寫他的「白雪歌」,這又是為什麼呢?那麼這個武判官他到底是誰?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 邊塞詩人岑參這十首詩,彰顯雄偉壯美,清新俊秀,你讀過哪一首?
    提到邊塞詩人,肯定要說到唐代詩人岑參。岑參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擅長七言歌行,詩詞以描寫邊塞風光及異域文化而著稱。岑參最有名的詩當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七言古詩的前四句可謂瑰麗浪漫,美妙動人。
  • 唐詩鑑賞:岑參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韓旺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品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徐濤、康震、尚雯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
  • 【​ 收藏 】岑參詩集
    崔倉曹席上送殷寅充石相判官赴淮南(唐·岑參)清淮無底綠江深,宿處津亭楓樹林。駟馬欲辭丞相府,一樽須盡故人心。 冬夕(唐·岑參)浩汗霜風颳天地,溫泉火井無生意。澤國龍蛇凍不伸,南山瘦柏消殘翠。 逢入京使(唐·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
  • 白雪,邊塞黃沙,那是岑參心中的烈馬狂歌!
    由此湧現出了一批熱衷功名,飽含豪俠之氣,期望從軍入幕、漫遊邊塞的有志之士。在軍旅和戍守的生涯中,切身的生涯和生活體驗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見聞與靈感,邊塞詩在盛唐的發展便一發不可收拾。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感最強的一部分。英雄,無疑是其邊塞詩的緣分之一。英雄之人,天然接近邊塞詩。而岑參,是盛唐時寫邊塞詩最多,最突出的一位詩人。
  • 岑參的邊塞地圖:他的詩就是一部唐代絲綢之路紀錄片
    可正是這短短六年的時間、70餘首詩,使他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裡發光、發亮。他第一次出塞是從34歲到36歲(天寶八載冬至十載春),赴安西,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僚屬。第二次是從38歲到42歲,(天寶十二載春秋間至至德二載春),在北庭,為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僚屬。
  • 岑參驚才絕豔的一首詩,開篇即傳誦千古,令人讚不絕口
    今天向大家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便是一首與雪有關的經典名作。但它又不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而是唐代詩人岑參遠出塞外創作的一首氣勢渾然磅礴的邊塞詩。天寶十三載,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題中提到的武判官是岑參的前任,這首詩就寫於岑參在輪臺送武判官回京時。一般來說,送別多表現離愁和鄉思。
  • 岑參:一個想做英雄的中年老男人
    按理說這麼個家族,岑參怎麼也不和「家境孤貧」這四個字沾邊。岑參家族出過很多宰相,在曾祖父之後還有一個有名宰相是岑羲,岑羲和岑植算是堂兄弟,岑羲涉嫌與太平公主同黨,岑家從族兄弟子侄數十人因岑羲提拔而官居清要之職,所以岑參父親那一輩,只能當個小刺史了。但是家族依然保持良好風氣,在父親的薰陶下,岑參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
  • 從岑參的邊塞詩裡,尋找詩人在新疆的足跡
    這一年,三十歲的岑參通過國考,中了唐朝進士,他站在庭院裡,沒有一絲興奮的喜悅。禁不住嘆息說:「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據《唐才子傳·岑參傳》記載:「天寶三年趙嶽榜第二人及第。」不久,岑參在公元749至756年,曾先後兩次從軍西域。公元749年,他剛好三十五歲,作為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僚,初次隨大軍到了西域。因高仙芝攻打大食國兵敗回京,岑參自然也就跟著回到長安。
  • 岑參:徹頭徹尾的異鄉人,卻在大漠中開出一片花來
    一千二百年前,一個叫岑參的唐代詩人,即使面對萬裡愁雲八月飛雪,也能在塞外軍帳中,在羌管悠悠裡,於昏暗的油燈下,寫出邊疆沙漠的壯美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
  • 蒙曼: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對於岑參這樣渴望建功立業的文人來講,相當有吸引力,所以天寶十三載,岑參有機會進入封常清的幕府,給封常清當判官,真是有點粉絲見偶像的感覺,內心相當激動,情緒也非常的昂揚。那此刻封常清要出師西徵,作為下屬的岑參寫詩送行,這樣的詩該怎麼寫呢?先看前兩句: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 十日談|岑參,帶我去北庭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冤大頭岑參和我們發掘的故城息息相關。岑參曾兩次從軍西域的天山南北:第一次是天寶八載(749)至十載(751),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職,正好是西天山南麓的庫車縣;第二次是天寶十三載(754)至至德元載(756),在北庭都護、伊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中先後任判官及支度副使,正好是東天山北麓的吉木薩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