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合集80回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蔣勳這一代 | 合集7集全
蔣勳為你讀詩 | 合集40集全
本文素材綜合整理於網絡。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更多精品資源,見我號菜單欄「老夫廣祥」—「精品資源」 。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她,溫和親切,從容平和,知性優雅。
從2007年開始,她五上《百家講壇》,講授《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內容;先後擔任《漢字拼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點評嘉賓。
她引用詩歌時信手拈來,敘述歷史時引人入勝,講解人文時,隨口串聯的小故事更是風趣幽默,讓人慾罷不能。
比如她說:元稹雖然寫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卻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深情但不專情的人」。這些趣味小知識,常常讓人聽得意猶未盡,希望她能再多講一些。
作為點評嘉賓,她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在她的講述之下,這些的歷史文化知識,仿佛自帶好玩有趣的屬性,讓人無限嚮往。
她以獨到見解與妙語巧思,成為眾人心中的「女神學者」。
有人說,在她面前,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她則雲淡風輕地說,「求知」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本來是漢朝的曲子,相傳是漢武帝時期的樂師李延年所作。可是呢,《西京雜記》這本書又記載說,漢高祖的寵姬戚夫人當年就擅長歌唱《出塞》和《入塞》,這樣看來大概真正的形成時間還要更早一些。那在漢樂府裡頭,《出塞》屬於橫吹曲,是軍樂。
可是呢,根據《晉書》的記載,「五胡入華」的時候,名士劉疇到塢堡中避難,有幾百個胡人想要衝擊塢堡,危難之際,劉疇鎮定自若,拿出胡笳吹起《出塞》、《入塞》這兩首曲子,胡人聽了都勾起了思鄉之情,留著眼淚就離開了,很像是楚漢戰爭中四面楚歌的作用。那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出塞》又應該是胡人的曲調,才能引起胡人的鄉愁嘛。所以說呢,這個曲調應該是有著非常複雜的演進過程。
但是無論如何,到唐朝它已經成為一個樂府舊題了,詩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為它添上新詞,原本的曲調就已經不重要了。唐朝重軍工,戰爭不斷,寫過出塞曲的詩人也特別多,比方說杜甫「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王維「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都是出塞曲。但是在所有的出塞曲裡頭,最著名的還是王昌齡這一首。那這一首好在哪呢?先看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呀真是橫空出世,一個最廣袤的空間和最遼遠的時間同時出現了。
大家知道很多邊塞詩都擅長描寫廣袤的空間背景,比方說我們上一期提到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再比如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或者是「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都有空間感。但是這首《出塞》不一樣,它不僅僅有明月、雄關這樣的空間感,他還有秦時漢時這樣的時間感。
什麼叫「秦時明月漢時關」哪?很多評論家都認為這句詩不可解呀。那《三國演義》卷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明朝大詩人楊慎,在他的《升庵詩話》裡給了一個解釋。他說,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呀,秦朝雖然遠徵,但是呢,還沒有設立關塞,敵人來了,就在明月照亮的土地上去跟他打,敵人走了就收兵,不會超時服役。
而到了漢朝呢,在邊疆設立大量關塞,這樣一來,士兵就被迫常年駐守邊關了,回家也就遙遙無期了。什麼意思呢?楊慎他是把「秦時明月」和「漢時關」都落到了實處,認為明月就屬於秦朝,關就屬於漢朝,是不是這樣呢?我個人認為啊,這一句詩的解釋,不能砸得那麼實,這其實是一句互文哪:不是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關,而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那為什麼寫唐朝的邊塞一開篇會說到秦漢呢?這裡頭除了有我們經常說到的以漢比唐的意味,更有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哪!
你想,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候,也就是彼時彼刻吧,多少戍邊的將士正身處邊關、仰望明月呀,可這明月不僅僅是照耀著他們,也照耀過秦漢時代的戍卒啊;這邊關不僅駐紮著他們,也駐紮過秦漢時代的徵人哪。成百上千年之間,一代代的戰士就這麼離開故土,遠赴邊塞,高高的明月和冷峻的邊關曾經見證過多少慘烈地廝殺,見證過多少生命的來去呀!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馬上一種蒼涼感撲面而來了,唐朝將士的身影就這樣被嵌進了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
那第一句寫景,第二句該寫人了,怎麼寫呢?「萬裡長徵人未還」,如果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是指時間的遼遠,那麼「萬裡長徵人未還」就是寫空間的廣闊了。在明月之下,邊關之上的徵人,哪一個不是離家萬裡無法回還哪。這「萬裡長徵人未還」指的僅僅是當時正在戍守邊疆的唐朝戰士嗎?也是也不是。這未還的徵人哪,不僅僅包含當時的戍卒,還包含秦漢以來所有捨命沙場、埋骨邊疆的將士。
他們之中有的是「萬裡長徵人未還」,只能登上高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的是萬裡長徵人不還,他們已經化作關下的黃沙了,再也不能回到故土。「秦時明月漢時關」,眼中的景象是何等的壯闊呀!「萬裡長徵人未還」,心中的感喟又是何等深沉哪!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一代代將士遠赴邊關,乃至埋骨邊關呢?下兩句,詩人給出了一個回答:「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陰山,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自西向東綿延千裡的狼山、大青山等等山脈,在古代是胡漢之間的重要分界線嘛。那什麼又是「龍城飛將」呢?有人認為指衛青,有人認為指李廣,因為衛青曾經打到過匈奴的王廷所在地——龍城,而李廣呢,則被匈奴人譽為「飛將軍」,都是漢匈戰爭的英雄啊。那單說龍城,自然是衛青,單說「飛將」應該是李廣,問題是在這首詩裡,龍城飛將是放在一起的,所以還有人認為,這龍城飛將是衛青和李廣的合稱,所謂「但使龍城飛將在」,就是只要衛青和李廣這兩個人還在。
對不對呢?這樣理解並沒有錯,但還是那個問題,太實了。其實這個龍城飛將固然用的是衛青、李廣兩個人的事跡,但並不一定僅指衛青和李廣啊。事實上你要是把它理解成古往今來以衛青和李廣為代表的那些能徵善戰的將軍,馬上這個意思就會變得更加通達,就是只要這些將軍們還在,一定不會讓胡人的戰馬踏過陰山半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既是議論,又是抒情,聲調是真雄壯,弦外之音也是真微妙,那為什麼說它是聲調雄壯呢?因為就通過這兩句豪邁的宣言,前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為什麼「萬裡長徵人未還」哪?因為「不教胡馬度陰山」。保家衛國,這是每一個熱血男兒的天職,推而廣之,從秦漢時期開始,一代代軍人之所以拋妻別子,捨生忘死,不都是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嘛。
有了這句「不教胡馬度陰山」,所有的犧牲也就都有了意義,前面的蒼涼恰恰襯託出後面的悲壯,所以說它聲調雄壯。那為什麼說它有微妙的弦外之音呢?因為「但使龍城飛將在」呀,在講將領。中國古代一直主張守衛邊疆,在德不在賢,在將不在官。如果能有像衛青、李廣那樣有勇有謀的將軍,能夠一戰破敵,讓邊塵不起,烽火自熄,又何苦讓那麼多士兵萬裡出徵、眼望明月、不得團圓哪。
高適《燕歌行》不有一句嘛,「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呀。如果朝廷能選出更有為的將領,如果將領不是尸位素餐,而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那該有多好啊!這樣一來,這首詩在有意無意之間又有了微妙的諷刺,顯得格外耐人尋味。
你看,一首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把千年的歷史,萬裡的烽煙,將士們捨生忘死的豪情,以及對明君良將的渴望融為一體,寫得蒼涼悲壯而又意味深長。所以明朝的楊慎、李攀龍等等一幹大文人都認為,它才是唐朝七言的壓卷之作。那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注意到,咱們前面講王翰的《涼州詞》,也說是壓卷之作,這一首還說是壓卷之作,這是怎麼回事兒啊?
老話講「文無第一」,或許我們應該像王翰品評天下文人那樣,不排第一名,只排第一等,這才是最公道的做法。王昌齡現存詩不到二百首,遠遠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呢,卻號稱「七絕聖手」,又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可見其地位之高啊!
但是王昌齡的重要價值絕不僅僅在於七絕,更在於他對邊塞詩的貢獻。唐朝寫邊塞詩的人很多,從數量和質量雙重角度排名,前三位就應該是王昌齡、岑參和高適。在這三個人裡頭,王昌齡年紀最大,寫邊塞詩也最早。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疆,創作了大量邊塞詩,這一年岑參才只有十一歲,而高適呢雖然年紀不小,但是還沒有開始他的邊塞生活。
可以說,盛唐時代的邊塞詩正是由王昌齡奠定的格局,而且在這三個人裡頭,高適和岑參都以歌行見長,只有王昌齡獨善絕句。
今天說的這首《出塞》只是他那麼多漂亮的邊塞絕句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首《出塞》和七首《從軍行》,都是難得的佳作,雖然沒有時間講,但是非常願意推薦給大家。既然說到了岑參和高適,下一首就跟大家分享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參閱:出塞 出塞 出塞 唐之韻 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