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2020-12-24 圖宛凝

王昌齡,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作多為離別、邊塞和宮怨,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他的詩量、題材等雖然沒有李白高適和岑參那麼多,但是詩的質量很高,可謂濃縮是精華。

武則天聖曆元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二十三歲時,他曾在嵩山學道,往後幾年曾路過并州、潞州入河隴出玉門,邊塞詩作於此。

開元十五年二十七歲王昌齡進士及第,開始入仕。開元二十六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被貶謫。來年遇赦北歸,路過襄陽的時候拜訪了孟浩然。彼時孟浩然正因為得了癰病快好了,與王昌齡見面很高興,可沒想到因為誤食海鮮病情加重因此喪命,在此期間王昌齡還結識了李白等大量詩人。四十七歲王昌齡路過亳州,被亳州刺史所殺。

附王昌齡詩《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喜歡作者搜集的內容可以點個收藏關注哦~

相關焦點

  • 解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人王昌齡,三年的從軍經歷,給了他寫邊塞詩豐富厚重的基礎。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能就是王昌齡在邊塞詩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寫照。三年的時間裡,王昌齡寫了大量邊塞詩,《塞下曲》、《從軍行》幾乎首首是精品。這此詩作奠定了王昌齡作為邊塞詩第一人的地位。《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描寫了邊關、戰場、戰士,有場景描寫,有心理描寫,是唐朝邊關狀態的真實歷史再現。其中第四首因後兩句而更加著名,成為經典名篇。
  • 古詩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邊塞詩,也正是因為這首詩,讓後世的很多人對詩中的樓蘭非常感興趣。樓蘭古國在歷史上的名聲是很響的。尤其是它的突然消失,更是讓後世人對這個神秘古國充滿了好奇,樓蘭遺址的出現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可以說,樓蘭古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最為著名的一個。當然,王昌齡這首詩中提到的「不破樓蘭終不還」只是一個典故,因為樓蘭古國在唐朝時期早已經不存在了,實際上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消失了,至於消失的原因則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 樓蘭到底做了啥,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從軍七首》中的第四首。 詩中「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意思並不是說中原王朝與樓蘭國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滅掉對方,而是借用了「傅介子斬樓蘭王」的典故,表達了邊關將士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豪邁氣概。當時在樓蘭和唐朝打仗的是吐蕃而非樓蘭國,這一節千萬不可弄錯。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令中原人如此憎惡?
    樓蘭古城遺址如果外國遊客想要一睹其芳容,還需要繳納30萬元的定金。所以,樓蘭古國的遺址,至今世界上不超過5萬人看過。樓蘭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小國,到底有多小呢?據史記記載,在西漢時期,樓蘭國共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可能相當於如今的一個鎮那麼大。在很多的詩中,曾這樣的描述過樓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據史料和考古發現,樓蘭是新疆塔裡木盆地的一個古國,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樓蘭古國是印歐人種,人口一萬四千人,還沒有今天的一個鄉鎮大。樓蘭人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與若羌接壤,緊鄰敦煌。
  • 「不破樓蘭終不還」,陽奉陰違兩面三刀,怪不得中原皇帝非要滅它
    王昌齡是唐朝時期文豪。他的心中滿是保衛祖國、開疆擴土的雄心壯志,寫出了 「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壯語,此後的數千年,這句詩也是建功立業的代名詞。詩中的「樓蘭」是古時的一個小國,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滅國了。樓蘭牆垣而唐朝距離北魏有百年之久,為什麼還有「不破樓蘭終不還」這種說法呢?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國,地處羅布泊西北角。當時的羅布泊,水域面積廣闊,為樓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在樓蘭古城不遠處,孔雀河也靜靜的流淌而過。沙漠之中,有水源就可以成為綠洲,而樓蘭也就成了沙漠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於是乎,一年多則十餘個使團,少則五六個使團,帶著成千上萬的牛羊、財物,出玉門關,途徑樓蘭,奔向西域諸國。而西域的國家也紛紛派使團,途徑樓蘭,跟隨漢使到長安拜謁進貢。樓蘭也因此迅速成為了塔裡木盆地中,人口過萬的強國之一。正如唐代大詩人王昌齡詩中所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有了利益,就會有紛爭,終於要開打了。
  • 10首邊塞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從軍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3、塞上曲二首·其二唐代:戴叔倫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這首詩的的大意是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4、塞下曲唐代: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詩表現的是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以至於磨穿了盔甲,但是,不打敗西部的敵人是誓不回還的。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是綿延千裡的雪山;越過雪山,是河西走廊中的孤城,再往西,就是軍事要塞玉門關了,這是當時西北邊陲戍邊將士生活和戰鬥的環境。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詩,全篇28個字鏗鏘有力,讀來盪氣迴腸
    每當讀到「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就會感受到一種悽美和孤寂;再次吟誦起王昌齡的一首經典,也會領略到邊塞詩中的豪情。從軍行唐代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盛唐時期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王昌齡的作品中也不僅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而且傳達了一份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讓百姓們不堪重負,將士們也急切地渴望和平,更希望能早日闔家團圓,這首詩便反映了這些願望。詩的大意是: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和玉門雄關,雖然遠隔千裡,卻遙遙相望。
  • 羅布泊裡修文物,不「復」樓蘭終不還!
    夏天,地表氣溫最高達到60多℃,每隔兩三天還有黃沙滾滾的沙塵暴來襲,他們毫無畏懼;無人區缺水,每天要開車從200多公裡外運送,洗臉、洗澡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享受,他們咬牙堅持……他們懷揣必勝的信念,不完成修復任務,再苦再難也絕不收兵!
  • 樓蘭美女何許人也?樓蘭古國從繁榮到消亡到底經歷了什麼?
    樓蘭美女復原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樓蘭美女何許人我們平時形容一個的女人的美麗一般用什麼詞?樓蘭這個名字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是大多數人更感興趣的更集中在樓蘭美女這個詞上。樓蘭美女何許人也,今天就和大家來聊一聊。其實樓蘭美女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說應該是幾個。考古隊在通往樓蘭古城通道上發現了一大批奇特而壯觀的古墓,最令人詫異的是在古墓中發現了幾具保存完好的風乾女屍。這些女屍經過現代科技復原後展現給世人的是一個個精緻的美人,她們大都臉型精緻小巧,鼻如玉柱,口如櫻桃。
  • 樓蘭何罪只有,為何漢朝不破樓蘭終不還,原因在於它處的地理位置
    樓蘭與侖頭至龜茲平行一線。貳師將軍伐大宛,過鹽水,至侖頭,是其路線乃由羅布北岸過樓蘭西行。貳師伐大宛,在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時樓蘭尚未南遷,適當大道之衝,故常主發導。今由樓蘭遺址之發現,及古道之獲得,更可證明。是漢初通西域之路線,乃經鹽澤西行也。
  • 紅糖心棗與樓蘭的故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698—757年),唐朝大臣及著名邊塞詩人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魂牽夢繞的樓蘭印象,因為樓蘭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大家庭一員。本文的故事來自一個探險家的日記,翻譯加工整理而成。
  • 雄渾豪邁的王昌齡寫的一首宮怨詩,卻被譽為唐詩絕句的壓卷之作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最為著名,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風格高昂。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等句更是千古流傳。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可以和李白媲美。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王昌齡:被低估的七絕聖手,被妄殺的詩家天子
    而作為有七絕聖手和詩家天子稱呼的王昌齡卻有些落寞。這當然不是說王昌齡不被重視,自是重視的程度還遠遠不高。然而在歷代詩論家眼中王昌齡是與李白杜甫並論的存在。晚唐時期著名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論述道,「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寧,宏思於李杜。」其中的江寧就是指王昌齡。在司空圖看來,王昌齡的「宏思」不亞於李白與杜甫。
  • 讀一讀王昌齡的詩,為什麼他的詩作風格差異如此大?
    王昌齡就是一位風格豪爽俊麗的邊塞詩人。早年的王昌齡是一個出生在貧窮人家的孩子,他為了生存需要自己親自耕種田地來養活自己。但是貧苦的生活沒有將王昌齡身上的豪放不羈豁達爽快的俠士之氣打磨殆盡,王昌齡一直保持著一股恣意豪放的少年意氣。在《少年行二首》中"問道羽書急,單于寇井徑。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 解讀王昌齡《塞下曲》:不愧是邊塞詩第一人,寫得真好,值得一讀
    王昌齡出身於貧寒家庭,年輕時曾到嵩山修道。到玄宗年間,唐玄宗修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從軍成為一份職業,王昌齡轉而投軍,奔赴邊關。王昌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從軍到邊塞的。王昌齡從軍的經歷使他對邊塞和戰爭有著切身體會,奠定了他邊塞詩的生活基礎,從而成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當了三年兵,王昌齡退伍,參加科考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可謂文武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