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2021-01-07 品詩賞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下面一起欣賞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鎮江)西北。古人喜歡來此登臨並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唐代開元29年的某一天,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王昌嶺,當時的江寧(今南京)縣丞;另一位是王昌齡的好友辛漸,他準備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遊玩,然後在芙蓉樓為其餞行。

迷濛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愁網。昨夜的細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三杯下肚,胸中漸漸有些暖意,他們站在樓上、憑窗遠眺,只見江水無語,滾滾東流;細雨斜織,煙霧迷濛。

即將分別,心中雖有萬千話語,卻一時不知該說什麼。王昌齡慢慢地抬起頭,眼睛凝視著朋友,想了半天,還是祝福對方要多保重。辛漸卻動情地勸說他不必傷懷,自古離別乃常有之事,一定後會有期。只是他很擔心朋友不拘小節,正直敢言,會遭到那些宵小之輩的誹謗。

王昌齡卻嘆息早已習慣,辛漸則讚嘆道,「難得您胸襟寬廣,一片痴心,不改壯志。可是我回到洛陽後,那裡的朋友們一定早就聽說了這些流言,如果他們問起來,我該說什麼?」王昌齡目光堅定地說,「我的心好像玉壺裡的冰一樣晶瑩剔透、清澈無瑕,決不會被那些流言蜚語所左右。」

辛漸也被朋友的高尚品格打動,胸中湧動起詩意和激情,王昌齡更是高歌一曲,然後再次返回酒樓喝酒,心情頓覺無比暢快。這時船家正在催促行人上船,二人只好依依道別。送走了朋友,王昌齡倍感孤寂,他曾在兩年前被貶嶺南,歸來之後任江寧丞,但幾年後王昌齡又再度被貶到更遠的龍標。

詩人以品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和親友間真正的了解和信任,並非洗刷讒言的表白,而是一種蔑視誹謗的自譽。詩人託朋友帶去的也不是尋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縱觀這首絕句,詩人利用聽覺、視覺和想像的手段,概括了連江的雨勢,並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氣魄浩大,烘託了開闊的意境。然後遙望遠山,抒發孤寂之感,為下文進一步蓄勢。接下來就牽出臨別叮嚀之辭,流轉自然。讀者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便覺含蓄蘊藉,無限感懷。

正如蘇軾所說,「察消長之往來,辨利害於疑似」,注重調查和分析,搞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然後辨明利害,最後決定取捨。如今人們用「冰心玉壺」這個成語,象徵一塵不染的心境、以及磊落高尚的品格。

一個人這輩子會遇到無數高峰和低谷,就像潮起潮落、花開花謝,為人處世不要怕別人誤會與鄙視,只要心中清澈如水。當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再多的苦難只會將其磨練得更加堅韌和出色。

相關焦點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詩,全篇28個字鏗鏘有力,讀來盪氣迴腸
    每當讀到「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就會感受到一種悽美和孤寂;再次吟誦起王昌齡的一首經典,也會領略到邊塞詩中的豪情。從軍行唐代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盛唐時期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王昌齡的作品中也不僅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而且傳達了一份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讓百姓們不堪重負,將士們也急切地渴望和平,更希望能早日闔家團圓,這首詩便反映了這些願望。詩的大意是: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和玉門雄關,雖然遠隔千裡,卻遙遙相望。
  • 共賞唐詩之美,王昌齡之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一首《出塞》流傳千古。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
  • 唐詩七絕高手,「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王昌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和李白、高適、王之渙等人都是好朋友,他擅長寫七絕,被譽為「七絕聖手」。後代有很多學者認為他寫七絕的成就可以和李白平分秋色。王昌齡特別喜歡寫邊塞詩,他和高適、岑參同為駕馭這種題材的頂尖高手。
  • 雄渾豪邁的王昌齡寫的一首宮怨詩,卻被譽為唐詩絕句的壓卷之作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最為著名,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風格高昂。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等句更是千古流傳。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可以和李白媲美。
  • 晚年的王昌齡再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豪氣,這首詩讀來讓人痛心疾首
    王昌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邊塞詩人,被後世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年少家貧,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但是他一直都潛心好學,不放棄任何一個進步的機會。王昌齡愛好交朋友,和當時很多的文豪大家都有來往,比如李白、王維、岑參等等,李白就曾經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詩句來表達痛惜和同情,也是一首千古名作。王昌齡的詩詞作品大多是七絕,其中又以考取功名之前的邊塞詩最為著名,被人們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詩家天子王江寧」。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的壺中日月長,楚山似冰心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七虞」部的七絕。王昌齡,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在盛唐七絕的成型、推廣上和李白兩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七絕這種體式,題材、格式、修辭方法、文法走向都因為他而規範,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蒙曼:王昌齡《出塞》
    唐朝重軍工,戰爭不斷,寫過出塞曲的詩人也特別多,比方說杜甫「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王維「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都是出塞曲。但是在所有的出塞曲裡頭,最著名的還是王昌齡這一首。那這一首好在哪呢?先看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呀真是橫空出世,一個最廣袤的空間和最遼遠的時間同時出現了。
  • 納蘭性德很悲傷的一首詞,通篇無「悲」字,最後7字令人潸然淚下
    我知道這句話已經出現了太多次,顯得很俗氣,但是這樣的流傳度本身也是這句評價有多經典的證明。納蘭性德之所以被人銘記到現在,最大的原因當然是他的痴情和才華,他特別的人生履歷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人世間天生情種有很多,但是是納蘭明珠的兒子,還能寫出《飲水詞》的人,卻只有納蘭性德一個。說起納蘭性德,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 一片冰心在玉壺,巧用比喻,表明心志,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送別佳作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送別詩是借託玉壺、冰心比擬詩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親友。★聊作者生平,有助理解詩意上篇文章,我們認識了王昌齡,記住在關他的4個標籤:盛唐 七絕聖手 邊塞詩人 宮怨詩。
  • 王昌齡吟詠蘇州的唯一唐詩,全文30字,一開篇就是濃濃的詩意
    我們談到王昌齡,就會想起他曾經被譽為「七絕聖手」。這個詩人在唐代文學史中確實非常出色,尤其是七言絕句寫得相當漂亮。同時這個詩人主要的創作地方還是在邊塞,一首首豪情萬丈的《出塞》,直到今天仍然散發出昂揚鬥志。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小說被禁,53歲的魯迅氣得不行寫了這首七絕,最後7個字太酷了
    魯迅是什麼脾氣我們都知道,對他來說這還了得,於是53歲的他氣得不行寫了一首七絕。全詩短短28個字,卻風靡至今,最後7個字實在是太酷了,讓我們來品一品:《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 王昌齡:被低估的七絕聖手,被妄殺的詩家天子
    而作為有七絕聖手和詩家天子稱呼的王昌齡卻有些落寞。這當然不是說王昌齡不被重視,自是重視的程度還遠遠不高。然而在歷代詩論家眼中王昌齡是與李白杜甫並論的存在。晚唐時期著名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論述道,「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寧,宏思於李杜。」其中的江寧就是指王昌齡。在司空圖看來,王昌齡的「宏思」不亞於李白與杜甫。
  • 讀懂後打心底佩服王昌齡
    唐代詩壇高手如雲,王昌齡是不容忽視的一位。我昌哥寫詩,論空靈的意境,比詩佛王維差點;論深沉穩重,比詩聖杜甫差點;論浪漫飄逸,比詩仙李白差點;論通俗易懂,比詩魔白居易差點。但你不可否定,他是唐代一線詩人,因為人家的七絕寫得牛!昌哥平生存詩不多,一共181首,其中七絕共有74首。這種七絕數量是個什麼概念呢?
  • 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
    下面介紹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古風唐代:李白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最後四句表達詩人勇於革新的堅定意志,「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安得 郢中質,一揮成斧斤。」郢匠,楚郢中的巧匠,名石;揮斤,指揮動斧頭,後用為發揮高超技藝的典故。詩人懷念周文王時代的大雅之風,也悲嘆風雅頌久已不見。李白反問世人,怎能有郢匠運斧成風的高超技藝呢?
  • 古代最不含蓄的一首情詩,只有28個字,翻譯一下就成了:約不約?
    民國文人寫情書、寫情詩的不少,沈從文寫的這種,算是非常不含蓄、相當直接了。他的好友卞之琳曾經追求過他的小姨子張充和,沒成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卞之琳的情書寫得扭扭捏捏,讓張充和覺得這個人「很不爽快」。可見有時候,直接比含蓄更管用。不過,民國是新思想雲湧的年代,詩人文豪寫這樣的情詩也算不上稀奇。
  • 溫庭筠最唯美的七絕,最後3個字意境悠悠,後人無可超越
    相比李商隱延續了唐詩最後的輝煌,溫庭筠可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唐詞的創作之上。尤其是以他為代表的花間詞,把閨閣中的妙齡女子作為描摹的對象。雖然整體格調談不上有多高,但是卻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唐代詩歌以前相思思婦的詩歌作品已經有了很多的精彩,到了溫庭筠這裡更是發揚光大。他不光唐詞都寫的是這些相思女子,在不多的唐詩作品當中也有所涉及。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 一首古詩,短短四句,不僅隱藏一個成語,還引出很多典故
    下面介紹一首古詩,短短四句,不僅隱藏一個成語,還引出很多典故。古絕句漢代:佚名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藁砧」在這裡暗指一個「夫」字,因為藁置砧上,用斧來剁,斧諧音「夫」。次句容易理解,「山上復有山」,兩個「山」字疊在一起,為「出」,是說丈夫外出不在家。後來將其演化為成語「山上有山」, 唐代孟遲的《閨情》中就曾引用,「山上有山歸不得,湘江暮雨鷓鴣飛。」
  • 天下第一駢文,全文773字包含40個成語,句句都是絕唱,成為千古名篇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成語的誕生,一般都是來自於古代的經典歷史和文學作品,還有一些源於廣泛流傳的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成語的形式大多數都是四個字,但是也有三個字和多個字組成的,它們的結構固定,形式固定,不能隨意變動詞語中的字詞和順序。成語的意思也非常豐富,往往背後都是包含著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