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下面一起欣賞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鎮江)西北。古人喜歡來此登臨並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唐代開元29年的某一天,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王昌嶺,當時的江寧(今南京)縣丞;另一位是王昌齡的好友辛漸,他準備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遊玩,然後在芙蓉樓為其餞行。
迷濛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愁網。昨夜的細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三杯下肚,胸中漸漸有些暖意,他們站在樓上、憑窗遠眺,只見江水無語,滾滾東流;細雨斜織,煙霧迷濛。
即將分別,心中雖有萬千話語,卻一時不知該說什麼。王昌齡慢慢地抬起頭,眼睛凝視著朋友,想了半天,還是祝福對方要多保重。辛漸卻動情地勸說他不必傷懷,自古離別乃常有之事,一定後會有期。只是他很擔心朋友不拘小節,正直敢言,會遭到那些宵小之輩的誹謗。
王昌齡卻嘆息早已習慣,辛漸則讚嘆道,「難得您胸襟寬廣,一片痴心,不改壯志。可是我回到洛陽後,那裡的朋友們一定早就聽說了這些流言,如果他們問起來,我該說什麼?」王昌齡目光堅定地說,「我的心好像玉壺裡的冰一樣晶瑩剔透、清澈無瑕,決不會被那些流言蜚語所左右。」
辛漸也被朋友的高尚品格打動,胸中湧動起詩意和激情,王昌齡更是高歌一曲,然後再次返回酒樓喝酒,心情頓覺無比暢快。這時船家正在催促行人上船,二人只好依依道別。送走了朋友,王昌齡倍感孤寂,他曾在兩年前被貶嶺南,歸來之後任江寧丞,但幾年後王昌齡又再度被貶到更遠的龍標。
詩人以品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和親友間真正的了解和信任,並非洗刷讒言的表白,而是一種蔑視誹謗的自譽。詩人託朋友帶去的也不是尋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縱觀這首絕句,詩人利用聽覺、視覺和想像的手段,概括了連江的雨勢,並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氣魄浩大,烘託了開闊的意境。然後遙望遠山,抒發孤寂之感,為下文進一步蓄勢。接下來就牽出臨別叮嚀之辭,流轉自然。讀者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便覺含蓄蘊藉,無限感懷。
正如蘇軾所說,「察消長之往來,辨利害於疑似」,注重調查和分析,搞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然後辨明利害,最後決定取捨。如今人們用「冰心玉壺」這個成語,象徵一塵不染的心境、以及磊落高尚的品格。
一個人這輩子會遇到無數高峰和低谷,就像潮起潮落、花開花謝,為人處世不要怕別人誤會與鄙視,只要心中清澈如水。當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再多的苦難只會將其磨練得更加堅韌和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