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源遠流長,人們在傳承古代偉大文明的同時,也欣賞到很多文化瑰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遁 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詩人們喜歡含蓄,往往不願直言,而是隱藏想表達的內容,留到關鍵處再揭示給讀者,禪宗甚至還希望讀者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真意。
隱語一開始與謎語並列,後來詩歌發展到一定階段,隱語就得到了很多詩人的積極響應,比如蘇軾有詩描寫荔枝,「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可謂淋漓盡致地運用了隱語。下面介紹一首古詩,短短四句,不僅隱藏一個成語,還引出很多典故。
古絕句
漢代:佚名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漢武帝時期,漢樂府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歌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後世就把這些詩歌稱為樂府詩,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比如大家熟悉的《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還有《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等等。這些樂府詩可謂驚豔了千年,沉醉人們的思緒。
這首詩也是出自於民間,表達了一位閨婦對羈途中夫君的思念。首句「藁砧今何在?」,藁(gǎo),藁,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砧(zhēn),本意是指搗衣石,古代處死刑,罪人席藁伏於砧上,用斧頭斬之。「藁砧」在這裡暗指一個「夫」字,因為藁置砧上,用斧來剁,斧諧音「夫」。
次句容易理解,「山上復有山」,兩個「山」字疊在一起,為「出」,是說丈夫外出不在家。後來將其演化為成語「山上有山」, 唐代孟遲的《閨情》中就曾引用,「山上有山歸不得,湘江暮雨鷓鴣飛。」
第三句最受後世推崇,「何當大刀頭」,刀頭即刀身,其上有環,諧音為「還」。西漢時,大漢的使者勸說已降匈奴的李陵歸漢,因為不好直言,於是就以手撫弄刀環,暗示他應當還漢。後來詩人競相採用,比如唐代詩人高適就有「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李商隱也有「空看小垂手,忍問大刀頭」,其中的刀頭都是表達盼歸的意思。
最後一句也耐人尋味,「破鏡飛上天」,破鏡為半月形,即指半月之意。唐代大曆才子錢起也化用其意,「破鏡催歸客,殘陽見舊山」;明代吳騏也有,「胡笳曲就聲多怨,破鏡詩成意自慚。」可見大家都很喜歡「破鏡」這個詞,而且也逐漸地加以引申,而且更有詩情畫意。
這四句話合起來,就是指「夫出月半當還家」,後人經常沿用這個典故,指女子思念丈夫或情郎; 或朋友間相互掛念,望其歸來。比如王昌齡的詩,「漫道閨中飛破鏡,猶看陌上別行人」;還有王安石的「世事但知吹劍首,官身難即問刀頭」,都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這首古詩中不僅隱藏了一個成語,而且又貢獻了很多典故,比如「藁砧、刀環、刀頭、破鏡」等,一直沿用至今。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其中晴與情諧音;還有近代的《子夜歌》,「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芙蓉與夫容諧音,蓮與憐諧音,可見古代人真是非常含蓄,又極其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