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被低估的七絕聖手,被妄殺的詩家天子

2021-02-23 寫乎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必看:

採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著您:《閱讀悅讀》作者獎勵標準(2019年第一版)和徵稿選題


現在我們談及唐詩常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為尊,其次王維孟浩然劉禹錫杜牧等也各有忠實擁躉,李賀李商隱也由於自身詩歌的個性為人推崇。而作為有七絕聖手和詩家天子稱呼的王昌齡卻有些落寞。這當然不是說王昌齡不被重視,自是重視的程度還遠遠不高。然而在歷代詩論家眼中王昌齡是與李白杜甫並論的存在。晚唐時期著名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論述道,「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寧,宏思於李杜。」其中的江寧就是指王昌齡。在司空圖看來,王昌齡的「宏思」不亞於李白與杜甫。南宋文學家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論述道,「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詩天子」。將王昌齡置於詩家天子的寶座,無疑是對其詩壇成就的巨大認可。

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有雲,「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其中少伯是王昌齡的字。在王世貞心中,王昌齡的七言絕句與李白在伯仲之間,都是神品。明代文學家陸時雍說的更為透徹。他在《詩鏡總論》中言道:「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錘鍊,太白出於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以王昌齡「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為理論基礎,提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論斷,成為其「境界論」的美學基礎。現在盛世清平,但內憂外患,或許是時候重新認識這位與李白杜甫並列的大詩人了。王昌齡出生於公元698年。此時的洛陽正陷入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謀取太子之位的混亂時期,但這一切與這個長安(西安)鄉下的農家少年並無任何關係。他家境貧寒,靠農耕維持生活。想來他要是生在城裡,也是可以學李商隱等人賣點字畫補貼家用的,現在只能靠一畝三分地來養活自個了。讀書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青少年時期的王昌齡大概就是只能半耕半讀了,這樣的日子到其二十三歲時發生了變化——他進嵩山學道了。去學道的人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太有錢了,閒的沒事幹,就自己找一點虛無縹緲的寄託,並企圖萬一長生呢,比如萬曆皇帝;一種是太沒錢了,總得找個活計,就自己找一處名山大川湊合著活吧,比如張三丰;還有一種是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比如郭襄。王昌齡他一個農家子弟突然去學道了,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琢磨。但現在也只能推測他大概是遇見了什麼變故而不得不放棄耕讀另尋出路。世上最好說的就是另尋出路,最難做的也是另尋出路。因為只有在沒有出路的時候才會另尋出路。

學道當然不是什么正當出路。畢竟那個時候武則天已經是過去式,楊玉環尚未登上舞臺,唐王朝正在李隆基的帶領下逐步走向巔峰。王昌齡當然不會甘於「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道家生活。他心裡是有念想的,這個念想想必也是支撐他進嵩山的一個原因,畢竟修道也是可以讀書的。對於這段日子,他曾在詩中《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寫道:「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時餘採菖蒲,忽見嵩之陽。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嗟餘無道骨,發我入太行。」三年之後,他走出嵩山,客居并州。或許這三年就如同張三丰在武當閉關的那些日子,進山時他還只是一個農家少年,出山時已經躊躇滿志。只是不知道,他在并州時,有沒有像賈島一般「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的感慨。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楊玉環三歲,唐帝國在建國一百年後,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後,開始綻放出最華麗的光芒。人文方面,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交相輝映,把唐詩推向中國詩歌的最高峰;武治方面,安西都戶府的設置把唐帝國的統治觸角伸向遙遠的西方大漠,甚至連隋煬帝念念不忘的朝鮮都被納入了帝國的版圖。唐王朝終於展現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帝國的風採。這個時候的唐朝的年輕人是渴望從軍的,事實上也從來沒有那個時代能比唐朝的年輕人更渴望軍營。初唐時期,四傑之一的楊炯就曾喊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言壯語。陳子昂更是曾經仗劍幽州臺。在前輩的激勵下,此時王維、王之渙等人紛紛趕赴西北邊塞,西域的大漠風光,戍邊的愁情心酸都被他們收入詩中,最終交匯成最為雄壯的邊塞讚歌,開啟了後來的邊塞詩派。王昌齡無疑是邊塞詩派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踏上西北大漠時,岑參剛11歲,高適還在中原遊歷。而他們卻正是邊塞詩派三大宗師。

從公元724年到公元726年,王昌齡在西北邊塞呆了三年,他赴河隴,出玉門關,至大漠,抵戈壁。蒼涼曠寂的大漠風光,戍邊軍士的愛國情懷,充滿他的胸懷,在妙筆之下,化作最為瑰麗的詩句,唱出時代最振奮人心的詩章。明月高照,秦漢邊關。戍邊禦敵鏖戰萬裡的將士們還未回來。倘若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以強漢比盛唐,乃唐詩中自然之事。此詩也不例外。詩中的胡馬對唐朝來說就是吐蕃等邊境大患。唐軍將士們誓言如鐵:只要他們在,外敵絕對不會度過邊關半步。這等口號與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與嶽飛「朝天闕」的理想是一脈相承的。唐人七絕歷來以此詩壓卷。詩中,寫景「秦時明月漢時關」,抒情「不教胡馬度陰山」,神品矣!

他還有一首《從軍行》,亦是如辛棄疾般「氣吞萬裡如虎」!真正的神品詩作,是不需要翻譯的,作為讀者只需去慢慢品味。「月落烏啼霜滿天」品味蕭瑟的深遠,「孤帆遠影碧空盡」品味惆悵的深沉,「不破樓蘭終不還」品味豪情的悲壯!在邊塞這三年,王昌齡寫了很多事《出塞》、很多首《從軍行》。岑參就是沿著他的足跡才唱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神奇,高適也是沿著他的足跡才唱出「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美景。

727年,他從西北邊塞返回長安,參加科考,並得中進士,但僅僅被授予了一個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心有不甘的王昌齡於731年參加了博學鴻詞科考試。這相當於一個基層公務員參加中央機關公務員遴選。那一年的科場王維是狀元,王昌齡是博學鴻詞科的魁首。可惜就算如此,他依然沒有獲得「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的待遇,而是被任命為河南汜水縣尉。王昌齡為盛世舔磚獻瓦的理想被澆了一盆冷水,在西北軍中攢下的那點兒熱情也漸漸有了冷卻的跡象。這位曾經為大唐盛世歡呼「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縵綰上青樓。金章紫綬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的時代鼓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面臨的困境。詩人的心靈是最為敏感的,王昌齡也把這一切都寫進了他的詩中,只是換了一種模樣,不在是大漠風光,取而代之的是內宮幽怨。

這首《西宮春怨》就有很深的寄託。她很有才華,但卻看不見昭陽宮,得不到皇帝的寵幸。這不正是王昌齡自己的寫照嗎?他本應該躍馬疆場,但現在卻成了可憐的「怨婦」,所謂的才華更像是嘲諷。這首《閨怨》中的「悔」字真不知道是少婦後悔還是他自己後悔——如果留在西北軍中多好,幹嘛要考什麼功名?!王昌齡這些與太平盛世不太和諧的言語,還是引起了某些有心人的注意,畢竟此時的王昌齡已經詩名滿天下。讓一個這麼有名氣的詩人在皇帝眼皮底子下面發牢騷,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短短兩年的嶺南之行,對王昌齡來說,或者對唐代詩壇來說,應該都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他結識了李白,拜訪了孟浩然,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739年,王昌齡在返回長安途中,在嶽陽樓與李白相遇,兩人應該神交已久,一見面即引為知音。臨別之際,王昌齡寫詩贈別李白,道「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詩中的「清江傳語便風聞」不僅僅是指詩人對洞庭湖的風景早已經神往,更是指詩人自己對李白的詩名早也已經神往;「空水雲」這有一種淡淡的離別憂傷,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不見使人愁。740年,王昌齡達到襄陽。襄陽是孟浩然的老家啊,此時孟浩然也正在老家南園養病。孟浩然乃當時詩壇領袖,李白就有詩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既然路過襄陽,王昌齡焉能不登門拜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王昌齡來,孟浩然當然高興。這興致一來,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他的疽病,本來就快痊癒了。但孟浩然還是陪著王昌齡吃海鮮擼串,這種革命的情誼實在令人敬佩。遺憾的事,海鮮乃發物,孟浩然舊病復發,竟然離世。原本的文壇佳話,落得如此收場,王昌齡遺憾終生。

讀著孟浩然寫給自己的送別詩,王昌齡痛不欲生。但他是沒有多少時間可供悲傷的,他甚至都沒有在長安安頓幾日就被調任江寧,任江寧丞。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青雲器,有何用?還不是一樣要問養飽肚子而四處奔波?!仕途的不順暢,讓王昌齡開始借酒消愁,放浪形骸。途徑洛陽時,他更是一住就是半年。到江寧後,更是不理政事,到處遊山玩水。他這種消極怠工的抵抗方式更容易授人以柄。為向洛陽的朋友們表明心跡,在芙蓉樓送別朋友辛漸時,王昌齡敞開心扉。

我王昌齡還是那個王昌齡,還是一顆冰心。在詩中,王昌齡以忠節貞信作為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並未失去信心。從740年到748年,他在江寧一呆就是八年,這也是後世將其稱為王江寧的原因。748年,王昌齡還是因言被貶,這次是龍標尉。龍標即今日的貴州省錦屏縣,與江寧相距千裡。聽聞此事,遠在千裡之外、剛剛脫離困境的李白嘆息之餘,頓時寫詩,鼓勵王昌齡。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李白要把自己的心情和明月一同寄給王昌齡,讓它們伴隨著王昌齡走到龍標(夜郎古國即是在貴州境內,代指龍標)。這「明月」更是兩人情誼純潔高尚的象徵,也是對王昌齡人品的讚美。友誼,真摯的友誼,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無比珍貴的,都是值得用生命是呵護的。李白的心,王昌齡讀的懂。在趕赴龍標途中,途徑南陵時,他作別好友皇甫嶽,有詩云:「與君同病復漂淪,昨夜宣城別故人。明主恩深非歲久,長江還共五溪濱。」哪裡有什麼明主?哪裡有什麼恩深?不過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不過是憐君何事到天涯。

756年,王昌齡離開龍標,此時他已經在龍標呆了八年之久。此時王昌齡已經將近六十歲的老人了,他此次回鄉,是抱定了歸隱的打算,可誰知道,竟然是一條不歸路。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陷入了安史之亂的深淵。朝廷的軍隊在安祿山的馬刀面前顯得有些弱不禁風。楊玉環在馬嵬坡的三尺白綾,並沒有讓局勢有太多的好轉。好在此時戰火尚未波及南方,如果王昌齡安心的在龍標呆上幾年,或許一切就都改變了。可惜他決定回家。這個決定不同於王維出任偽職,不同於李白助力永王李璘,也不同於杜甫投奔唐肅宗,他王昌齡就是想回家了。如此單純的想法,在亂世之際,或許只有單純的人才真正做的出來。為什麼?閭丘曉為什麼會對一個詩名卓著的老人下手?無數史家都在追問!沒有道理啊!閭丘曉他一個武將,王昌齡他一個書生,兩人之間並沒有任何私怨,也是八竿子打不著,況且殺掉這麼一個享有盛譽的詩人,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但是閭丘曉還是把王昌齡殺了。

《唐才子傳》中有句話或許能揭開世人心中的疑惑,「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一個「忌」字讓多少人無奈對蒼天!嵇康,陳子昂,等等,現在輪到他王昌齡了,就是這麼簡單,沒有理由,你有才,我有刀,僅此而已!殺人者人恆殺之。一年之後,閭丘曉因貽誤軍機罪,被張鎬處死。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道:「有親,乞貸餘命」。他的意思是說他家有老母需要贍養。你把屠刀砍向王昌齡時,怎麼不想一想王昌齡的親人?不要說人間沒有報應,報應無處不在,報應也無時不有。請看,蒼天可曾饒過誰?!

如果王昌齡在龍標在安心的呆上幾年,或許他就躲過了這一劫,或許他的詩壇地位遠不止今天這個樣子,但歷史是不能架設的。好在王昌齡留給後人的財富已經足夠多。無論何時,當我們看到他的名字,想到的是秦時明月漢時關,感慨的是不破樓蘭終不還,還有他的一片冰心。他的這片冰心已經雕刻在唐詩最為輝煌的時期,已經永遠的銘刻於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冊上。

【作者簡介】張東曉,男,1983年出生於河南駐馬店,現定居於北京,喜歡讀書,喜歡舞文弄墨,喜歡以文會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延伸閱讀

精彩內容搶先看,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此人,力壓詩佛詩仙詩聖詩豪詩魔詩鬼,號稱「詩家天子」,他是誰
    此人,力壓詩仙詩聖詩豪詩魔詩鬼,號稱「詩家天子」,他是誰中國古代詩人愛戴高帽子,也愛送高帽子,被送者一般也都是詩人。一頂高帽子,甚至可以作為代號變成名字。僅在唐代詩人中,高帽子就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字後面所綴的字,有的很高雅,有的很特別,不管當事人在不在世,高不高興,這都無關緊要,時間長了,就固定下來成為了共識。在唐代的這批詩人裡,有一個人的稱呼極為別致且異常高貴,稱為「詩家天子」。
  • 一片冰心在玉壺,巧用比喻,表明心志,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送別佳作
    二、譯文★關鍵詞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重點識記「平明」與「冰心」的意思。見下圖劃線的部分。★說意思熟讀這首詩後,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送別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
  • 唐詩七絕高手,「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王昌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和李白、高適、王之渙等人都是好朋友,他擅長寫七絕,被譽為「七絕聖手」。後代有很多學者認為他寫七絕的成就可以和李白平分秋色。王昌齡特別喜歡寫邊塞詩,他和高適、岑參同為駕馭這種題材的頂尖高手。
  • 靜心讀詩《塞下曲》王昌齡
    塞下曲王昌齡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詩中並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蹟的描繪,來表達自己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王昌齡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更有利於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表現環境特徵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 詩仙詩聖詩佛詩鬼詩魔詩豪詩傑詩狂詩囚詩奴詩骨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3詩佛--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因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10詩狂--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 詩鬼、詩傑、詩豪、詩佛、詩魔、詩神和七絕聖手分別是誰呢?
    那麼你們知道詩鬼、詩傑、詩豪、詩佛、詩魔、詩神和七絕聖手分別是誰呢?1.詩鬼: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雄渾豪邁的王昌齡寫的一首宮怨詩,卻被譽為唐詩絕句的壓卷之作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最為著名,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風格高昂。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等句更是千古流傳。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可以和李白媲美。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孤月總與愁相伴,王昌齡詩作中的孤月情懷
    導語: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在七絕詩的創作上有著眾人目所能及的成就。他所作的詩在氣勢上雄渾高昂,格調激蕩澎湃,將七絕詩引向一個新的高峰,作為唐朝詩人的標杆,屹立在詩壇。喜歡王昌齡詩作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三類居多,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常常會出現月亮的形象,用以強化出徵塞外軍人獨在異鄉的孤寂之情。無獨有偶,在唐代的閨情宮苑以及邊塞類的詩作中,都會出現月亮的身影,將"孤"、"怨"的意境融入其中。
  • 晚年的王昌齡再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豪氣,這首詩讀來讓人痛心疾首
    王昌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邊塞詩人,被後世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年少家貧,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但是他一直都潛心好學,不放棄任何一個進步的機會。王昌齡愛好交朋友,和當時很多的文豪大家都有來往,比如李白、王維、岑參等等,李白就曾經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詩句來表達痛惜和同情,也是一首千古名作。王昌齡的詩詞作品大多是七絕,其中又以考取功名之前的邊塞詩最為著名,被人們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詩家天子王江寧」。
  • 讀懂後打心底佩服王昌齡
    唐代詩壇高手如雲,王昌齡是不容忽視的一位。我昌哥寫詩,論空靈的意境,比詩佛王維差點;論深沉穩重,比詩聖杜甫差點;論浪漫飄逸,比詩仙李白差點;論通俗易懂,比詩魔白居易差點。但你不可否定,他是唐代一線詩人,因為人家的七絕寫得牛!昌哥平生存詩不多,一共181首,其中七絕共有74首。這種七絕數量是個什麼概念呢?
  • 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兩句出自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一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兩首詩大概是王昌齡被貶龍標尉之後的所見成詩。龍標即如今的湖南懷化地區,在當時稱吳越之地,離京城遙遠,但是民風淳樸,少數民族特色明顯。王昌齡作為七絕聖手,在遊玩的時候看到少女採蓮戲水,心念勃發,得此二絕句。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詩,全篇28個字鏗鏘有力,讀來盪氣迴腸
    每當讀到「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就會感受到一種悽美和孤寂;再次吟誦起王昌齡的一首經典,也會領略到邊塞詩中的豪情。從軍行唐代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盛唐時期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王昌齡的作品中也不僅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而且傳達了一份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讓百姓們不堪重負,將士們也急切地渴望和平,更希望能早日闔家團圓,這首詩便反映了這些願望。詩的大意是: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和玉門雄關,雖然遠隔千裡,卻遙遙相望。
  • 「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的壺中日月長,楚山似冰心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七虞」部的七絕。王昌齡,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在盛唐七絕的成型、推廣上和李白兩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七絕這種體式,題材、格式、修辭方法、文法走向都因為他而規範,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古代以「冰心玉壺」入詩的詩人很多,為什麼只有王昌齡流傳千古?
    「七絕聖手」王昌齡,不但在邊塞詩上難逢對手,而且在送別詩、宮怨詩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千古流傳,一個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人人稱頌。但是,你真的讀懂這個千古名句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流傳千古、人人稱頌的千古名句。
  • 古代以「冰心玉壺」入詩的詩人很多,為什麼你只知道王昌齡?
    「七絕聖手」王昌齡,不但在邊塞詩上難逢對手,而且在送別詩、宮怨詩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千古流傳,一個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人人稱頌。但是,你真的讀懂這個千古名句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流傳千古、人人稱頌的千古名句。
  • 王昌齡最負盛名的《塞下曲》,寫出了曠古絕今的蒼涼景象
    王昌齡作為唐朝頗負盛名的大詩人之一,有 「七絕聖手」的美稱。其七絕詩歌寫得出神入化,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不過「大家」向來不是只精於一點,往往是多面手。王昌齡的七絕詩固然是其代表,其他類型的詩歌,亦有不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