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可你即便見過鵝掌楸那件剪裁得當的「馬褂」,也未必見過「馬褂」上那顆「盤扣」——像極了鬱金香的花朵。
說起鵝掌楸,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經常從海曙區江廈公園、江廈街一帶經過,甚至都不用刻意尋找,抬眼望,一整排行道樹都是鵝掌楸。
鵝掌楸的葉片很獨特,很像鵝掌,故名鵝掌楸。同時,還有人認為它的樹葉像古代人穿的馬褂,寬裂片像袖子,裂口處像腰身,所以又叫馬褂木。
4月9日上午,寧波植物園裡,陽光正好,照得本就嫩綠的葉子多了幾分綢緞般的光澤。鵝掌楸的「高光時刻」要等到每年秋季,屆時,嫩綠的葉子會變成一件件「黃馬褂」。
「其實,它的花也很好看,眼下正是它開花的時候,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寧波植物園園藝部高級工程師徐絨娣說。
據介紹,鵝掌楸的花期通常在每年4月下旬,今年天氣偏暖,花期略有提早。眼下,寧波植物園的鵝掌楸已陸續開花。
仔細看,鵝掌楸的花,造型同樣很別致,像個小碗。初放的花,自帶綠色,待到怒放,則偏黃一些。
「你看,花的樣子是不是很像鬱金香?」徐絨娣說,「因此,它也被叫做『中國鬱金香』。」
明明可以憑花的「顏值」取勝,卻因為樹長得太高,花不易被發現,再加上先葉後花,擾亂了觀賞氛圍,而被耽誤了。
除了「先葉後花」搶佔先機、「馬褂」造型奪人眼球外,鵝掌楸的葉子還使出了一招叫「混淆視聽」。
乍一看,鵝掌楸的花開得挺「磅礴」。如果說整個花型像一個小碗,那麼最外圍一圈舒展的幅度更大,就像是碗下的託盤。
還來不及感嘆,就被徐絨娣糾正:「千萬別搞錯,最外面這一圈不是花瓣,也是葉子。」
鵝掌楸是白堊紀孑遺植物,本屬現僅存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其中,鵝掌楸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你看到的這棵是雜交鵝掌楸。鵝掌楸屬分為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兩種。簡單來說,北美鵝掌楸的樹皮縱裂較深,而鵝掌楸的樹皮光滑一些,雜交鵝掌楸的樹皮介於兩者之間。」徐絨娣說。
據介紹,鵝掌楸間斷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對研究古植物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和植物系統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