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長城汽車計劃推出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內部代號為「SL項目」,定位將高於現有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歐拉。
這已經是近幾個月內被曝要推出高端電動車品牌的第四家自主車企了。
其中,東風汽車的「嵐圖」、上汽集團的「智己」都已經正式發布,「嵐圖」還將於12月18日發布首款量產車「FREE」;長安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也在醞釀成形中。
「高端」+「新能源」,將成為主流中國車企下一個競技場。
在這些車企幹勁十足地朝這個相對嶄新的領域蜂擁而上時,我們不禁懷疑,高端電動車未來的市場規模有多大?能養活這麼多品牌嗎?
在特斯拉、蔚來、理想等新造車品牌各自已經打下一片天地,而BBA等傳統豪華品牌以及合資品牌也在紛紛發力新能源汽車的情況下,這些傳統自主車企的高端電動車品牌,將成為攪局者,還是陪跑的炮灰?
高端電動車成未來新風口
傳統車企為何紛紛朝著高端電動車領域發力?
這是因為豪華車與電動車,是當前汽車行業的兩大熱點,各自盛極一時。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包括11月在內,國內乘用車市場已經連續5個月實現8%左右的近兩年最高增速,但與豪華車市場相比,這完全不值一提。
數據顯示,11月全國豪華車零售同比增長27.0%,環比10月增長5.0%,保持強勢增長勢頭。這已經是自4月份以來,豪華車市場連續八個月實現雙位數高增長,其中,7月-10月的增幅均超過了30%。
目前,豪華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在全國乘用車銷量中佔比約為15%,以2000萬輛的交易規模計算,有300萬輛是豪華乘用車。
事實上,受益於消費升級和車市進入增/換購高峰期,豪華車已經在國內連續多年跑贏大市,甚至成為2018年、2019年車市寒冬下一枝獨秀的細分市場,也在2020年疫情後最快恢復元氣。
而新能源汽車方面,在經歷為期一年左右的回調期後,如今又迎來了新的輝煌。
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8.0萬輛,同比增長128.6%,環比10月增長24.8%。其中,插電混動銷量3.0萬輛,同比增長160.0%;純電動的批發銷量15.0萬輛,同比增長122.3%。不論是傳統自主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有出色的表現。
作為汽車行業當前的兩大熱門板塊,「高端」「新能源」一相逢,便勝卻市場無數。
今年前11個月,特斯拉憑藉一款Model 3在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突破11萬輛,光11月份就賣出了21604輛(乘聯會數據)。
另兩個走高端路線的電動車品牌蔚來、理想也意氣風發。1-11月,蔚來的累計銷量達36721輛,同比增長111.1%;僅靠一款量產車打市場的理想,也交付了26498輛車。
特斯拉、蔚來、理想目前取得的成績,證明高端電動車細分市場在國內確實大有可為。
傳統自主車企蜂擁而至
敏銳捕捉市場風向,見到風口就上,是自主車企的一個普遍特質。
憑藉這個特質,在過往十年時間裡,很多自主車企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和SUV細分市場嘗到了甜頭。這一次,它們自然不會放過高端電動車這個新風口。
據路透社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長城汽車計劃推出全新智能電動汽車獨立品牌,內部命名為「SL項目」,這將是繼WEY品牌之後長城汽車打入高端市場的第二次嘗試。
這位知情人士還表示,長城汽車全新品牌的產品規劃將包括SUV和轎車,對標特斯拉和蔚來,動力選擇包括純電動或增程電動。當被問及該計劃時,長城發言人的回應是「大潮將至,我輩當躬身入局」。
長城發言人的這句話,道出了所有自主車企的心聲。
這也是今年以來頻繁爆出自主車企即將或者已經推出高端電動車品牌的原因。
自今年7月東風汽車神秘「h事業部」徹底浮出水面——「嵐圖」高端電動車品牌發布以來,關於自主車企進軍高端電動車領域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
10月24日,北汽集團成立四年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ARCFOX(極狐)旗下的首款量產車αT終於上市,補貼後售價24.19-31.99萬元,價格對標特斯拉Model 3。
11月14日,在長安汽車品牌日活動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長安汽車正與華為、寧德時代共同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產品。
11月20日,廣汽集團宣布埃安品牌獨立,定位於「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
11月26日,由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智己汽車」(內部代號為「L」)正式落地。
12月18日,東風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嵐圖首款量產車型FREE將首發亮相。根據現有消息,該車定位為中大型智能電動SUV,車身軸距超過2900mm,採用增程式混合動力,NEDC續航裡程為860公裡。
如此緊鑼密鼓地扎堆高端電動車細分市場,充分展示出這些自主車企的熊熊野心。
至此,三大汽車央企一汽、東風、長安,三大汽車國企上汽、廣汽、北汽,都已經在高端電動車領域進行布局。
而在民營企業方面,龍頭三強除了長城外,吉利和比亞迪都已經在高端電動車領域有所動作,吉利與沃爾沃擁有全新豪華高性能電動車獨立品牌極星,比亞迪通過漢衝擊高端電動車市場,剩下的長城,勢必要加快步伐才能避免掉隊。
是攪局者還是炮灰?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呈現高低兩端強勢增長的趨勢,不光代表高端產品的特斯拉、蔚來、理想表現優秀,定位「國民代步車」的五菱宏光MINI EV也有驚人的表現,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匹黑馬。
但是,售價低於5萬元的低端代步電動車利潤低得可憐,要想實現盈利,必須以規模取勝。對於因轉型而承受巨大資金壓力的車企來說,利潤更高的高端電動車,顯然更有吸引力。
目前,無論是政策導向(各地紛紛推出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限購城市對電動車上牌亮綠燈),還是市場導向(消費持續升級+增換購汽車浪潮來臨),都充分顯示高端電動車細分市場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比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更瘋狂的,是數量增長更快的入局者。
東風推「嵐圖」以及「嵐圖」首款量產車首發、上汽推「智己」、廣汽埃安獨立、北汽ARCFOX品牌首款車上市、長安宣布即將推出高端電動車品牌、長城被曝打造「SL項目」,都發生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如此集中而統一的動作,顯得十分狂熱。
高端電動車領域即使是個風口,也經不起如此多新入局者的過度熱情。
高端電動車細分市場的增長速度,遠比不上新品牌新面孔的增長速度,更何況,這個市場本就前有狼、後有虎。
前方,特斯拉、蔚來、理想等高端電動車品牌各自完成不同程度的布局。
領軍者特斯拉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比擬,幾乎被封神;蔚來和理想也通過強大的融資能力和偏C端的用戶運營思維,成功摸索出適合中國市場的打法,尤其是蔚來,形成了極高的品牌認知度和用戶粘度。
相比之下,傳統自主車企無論是智能技術、企業制度還是運營思維,都無法與這些新造車企業相比。
後方,BBA及其他傳統豪華品牌都在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從奧迪e-tron到奔馳EQC、寶馬iX3,再到捷豹I-PACE,雖然熱度不如其燃油車型,價格也比自主高端電動車貴出許多,但在其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的情況下,一旦玩市場下沉,自主品牌根本招架不住。與此同時,正在加速電動化轉型的合資品牌,也絕對是不可小覷的勢力。
在這些傳統勢力面前,自主車企也沒有多少優勢。
在前有狼、後有虎的情況下,自主高端電動車品牌大部分都將淪為炮灰,真正能活下來的很少,這個後果,在狂熱入局高端電動車細分市場的時候,自主車企們就應該有心理準備。
最後誰能活下來,就各憑本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