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遇到的最不爽的事情,是看到水木年華在《樂隊的夏天2》中被痛批。那些說話毫不客氣的年輕人,把我們青春期的偶像批得一無是處:
真想開罵。
你們不喜歡就不喜歡吧,幹嘛拿年齡說事?難道年齡大了,就沒有權利歌唱青春了嗎?難道中年就一定跟油膩和猥瑣劃等號嗎?
鄭鈞說:叫我就直接罵回去了。是啊,就你們的青春是青春,我們的青春就不是青春嗎?
不過話說回來,也不是所有步入中年的音樂人,都被年輕人罵的。18年前離開了水木年華的李健,不僅沒有被罵「油膩「,還被公認為是」音樂詩人「和」段子手」,而收穫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這差別,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究其原因,我覺得李健做對了這幾件事:
眾所周知,李健離開水木年華,是因為他跟盧庚戌的音樂理念發生了分歧。據說,李健那個時候想做自己喜歡的音樂,而盧庚戌更想在讓他們的音樂跟著潮流走,加入搖滾元素。於是倆人選擇分道揚鑣。
李健離開之後,盧庚戌重組了水木年華,繼續在舞臺上活躍。然而李健卻選擇隱居在北京郊區的一個四合院裡,精心創做自己的音樂。那段時間,是李健創作最豐盛的時期,他的靈魂一旦獲得了自由,他就打開自己的感官,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切細膩的感悟,都進入了他的歌裡。
他在2002年離開水木年華,2003年就創作出了專輯《似水流年》,那張專輯,在豆瓣獲得了9.0的高分,至今無人可以超越。
時間證明,對於搞文藝的人來說,不受世俗的幹擾,勇於做自己永遠是對的。可惜的是,很少人能夠堅持下去。
李健的朋友李峻青說:
「我認識李健這麼多年,他好像從來沒什麼功利心和得失心。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負面情緒,比如上學的時候,嫉妒誰學習好啊,校花為什麼喜歡他不喜歡我啊。可是李健好像從來也沒這種負面情緒。再就是,李健有底氣,這種底氣來自於他安靜的性子。我很少看見他慌。他能平靜接受生活帶給他的改變,一點一滴去積累。」
這,是李健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這麼多年來,李健仿佛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音樂。為了不受幹擾,他甚至沒有智慧型手機,也不用微信,時間都用來做和音樂有關的事情。
他的錢,也只花在和音樂有關的東西上,買各種樂器,唱片,書籍,甚至,他沒有自己的房子,長期租房居住。這在明星中,應該是很少遇見的人吧。
2015年,李健參加《我是歌手》節目,在臺上,李健安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唱,他初中時的老師看到他的樣子就笑了,老師說:
「上學那會兒他就這樣,表情真摯,眉毛皺巴著,還無意識地歪頭。除了眼神比小時候深邃,其他一點兒沒變,連髮型和衣服都沒變。」
對音樂始終如一的熱愛和專注,註定他的成功是必然的事情。
而反觀盧庚戌,他涉足的領域太多了,本來他參加商演,就已經夠佔用時間的了,他後來還參與投資,拍電影什麼的,終於離音樂越來越遠了。
有人說:專注是一種境界,不是誰都可以做到了。但能專注的人,勢必離成功的距離更近一些啊——這,應該是李健成功的原因之二吧。
盧庚戌和李健,其實都是很極具才華和天賦的人,如果說這些年李健的音樂成就比盧庚戌更高,那是因為他更加紮實地積累和沉澱知識的緣故。
這些年,李健除了潛心做音樂,還經常看書,寫字,多方面吸取知識。他的歌做得那麼動人,我覺得跟他文學修養也是分不開的。
民謠歌手鍾立風回憶自己第一次去李健家做客時的情景:「我騎車到了之後,看見一個乾淨明亮的院子,是夏天,芳菲悠閒,他們門口相迎,郎才女貌,脫俗明亮。客廳裡充滿CD、書籍、精美物件,主人品位一目了然。」
據說,他著名的《傳奇》一歌,靈感來自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足見,文學和敏銳的感覺,都是李健音樂才華的一部分。
我想,盧庚戌之所以後來沒有太出色的作品出來,應該是跟他精力太分散,沒有這份積累和沉澱有關係吧。
我們這麼說,不是以成敗論英雄,我們只是客觀地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非常喜歡水木年華的歌,在曾經的青春裡,我是天天聽著水木年華的歌度日的,我多麼希望,他們能不被歲月打倒,不被新人替代,永遠在歌壇站立一席之地啊。
希望,經歷無數風雨和磨難之後,他們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做出新的作品出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