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校園民謠的經典代表曲目,《一生有你》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不日就將和歌迷、影迷見面,而發起並執導這部影片的,正是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水木年華」主唱盧庚戌。
水木年華初出道時,賴以成名的作品就是這首《一生有你》,如今18年過去,水木年華的存在感漸低,上一張專輯也不過是兩年前剛發表的新作,卻早已被湮沒,也沒有產生一首熱歌。
而作為水木年華的創始人以及《一生有你》的演唱者,盧庚戌和李健兩人,前者已經拍了兩部電影,越來越趨向於做一個跨界導演;而後者在單飛後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已經活成了音樂裡的「詩人」。
2001年,李健與校友盧庚戌組成水木年華,並在一年後選擇了退出。至於為何會退出,兩人貌似從未給出過直接回應,而大眾更多歸結為是音樂理念不合。
誠然,李健後期的所有作品都偏民謠,淺淺淡淡、舒緩情深,即便寫成流行歌,詞曲裡也都透露著心性淡泊。水木年華的音樂則逐漸失去了清新味道,隨著校園民謠的沒落也漸行漸遠漸無聲。
另外,李健離開水木年華後,再沒唱過昔日的歌曲,這一面體現著他的品格,另一面也為他的風格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而水木年華在經歷過三人組到二人組的輪轉後,及至現在被傳唱最多的經典,依然還是《一生有你》《在他鄉》等十幾年前的老歌。
常有人問,如果李健還在,水木年華會不會留下更多的經典。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探討的意義,因為水木的音樂軌跡與校園民謠的興盛、衰落緊緊捆綁在一起,二人組合的音樂風格也無法由一人決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李健依然是水木的一員,華語樂壇則少了一個「音樂詩人」。
離開水木年華,李健也並非一份風順,從默默無名到人盡皆知,他的音樂路走得雖長遠,卻執著。
2010年,王菲將《傳奇》帶到春晚舞臺,原唱李健的名字才開始被人們搜尋、了解。而三年後,在春晚與孫儷合唱《風吹麥浪》,才算是他正式走進大眾視野的起點。再到兩次登陸《歌手》,幽默睿智、風度翩翩,唱歌走心又時時與名利熱場保持距離的李健,才真正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璀璨。
《傳奇》首唱在03年,《風吹麥浪》發行於07年,兩首歌浮出水面的波折,恰好也是李健從幕後走到臺前的過程:縱使姍姍來遲也相隔久遠,但時間沒有掩埋珍寶,最終也填補了虧欠。
看書、寫歌、旅行、健身,大火之後的李健,依舊繼續著不緊不慢的人生,舞臺再大,在他眼裡也不過只是幾首歌。身為音樂人,不期待別人的認可和追捧是假的,但對李健而言,這是音樂的魅力、品格的光輝,卻不是生活的全部。
他在《滄海輕舟》裡唱道,眼前彼岸,何止無邊;糾纏解脫,與之何幹。不管是對名利、對欲望,還是對音樂、對人生,他都保持著分寸感,身處繁華卻心似田園,當真是活成了詩人的樣子。
再反觀盧庚戌,《一生有你》並不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早在2014年,他就執導過一部以搖滾和青春為主題的《怒放之青春再見》。這部片子雖然拉來了汪峰客串,但總體反響平平,除了片中對音樂元素的陳述和結合,其他方面毫無新意和亮點。
而即將上映的《一生有你》,仍然是打著音樂和夢想的標籤,由林夕主筆的主題曲也彰顯出它的愛情內核。儘管盧庚戌表示,觀眾會從影片中看到李健等人的影子,但完全由一首老歌進行延伸,它的故事支撐以及劇本完整度等,只有等到觀影之後才能得出準確定論。
兩部影片的相同之處,都是盧庚戌彰顯、表達音樂情懷,所以,他的初衷或許不是為了隨波逐流多元發展,而只是為了追憶那個白衣飄飄的校園民謠年代。
但從另一方面講,他追憶和懷念的,也是曾經年輕氣盛的自己、曾經大紅大紫的水木年華。
不可否認,校園民謠是時代的產物,期望它再次復甦已是不可能。但這不能被視作是水木年華沒落的原因,儘管時代塑造文化,但歌手、音樂人、樂隊卻能跟隨時代推陳出新,吟唱出不一樣的旋律。
但可惜的是,盧庚戌延續著水木年華的生命,卻沒賦予它新的活力,既沒守住昔日的輝煌,也沒能塑造出新的經典。最後,只能把《一生有你》搬上螢屏,反覆咀嚼。
而李健,選擇了做自己想做的音樂,最終也過上了如詩般的生活。如果說水木年華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那李健成功的意義,就在於他用自己的音樂和人生態度,時時提醒著聽者對內心和生命的思考。
簡單來看,李健對音樂風格的堅持和盧庚戌對水木年華的堅守,只是兩個音樂人對音樂、對人生的選擇不同。某些人心中,水木年華仍然不可被取代,而李健也只是更契合當下音樂市場的需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在哪個年代,真正走心的音樂都不會被埋沒和遺忘,也只有追隨內心的歌者,才配得上他所處的時代。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