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最好看的紀錄片,葉嘉瑩,康震,方文山等都在其中

2020-11-17 生活起始錄

中國古代文化中,上至孔子,下至五四,出現的詩詞才人,筆墨騷客,數不勝數。

有上下求索,孤苦鬱憤的屈原;有「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有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有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

這些人給人的感覺總是憂鬱的、苦悶的、不安的、孤苦的……讀他們的詩詞文章很難感覺到輕鬆自在,豪氣萬丈……當然豪氣萬丈,輕鬆自在的文章自然是有的,李白上青天攬明月,是豪氣,王維獨居終南山,是幽靜閒適。

這像是兩群人,一群人太過苦悶,深知人間疾苦,一群人太過蕭散,好像是人間仙人。其中,有一人,把這天上人間,都結合一身,這人就是蘇軾。可以羽化而登仙,也可以「倚杖聽江聲」「起舞弄清影」。

在他的身上,我們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充滿世俗生活的煙火氣息,他沒有一味求仙拜道,以或長生,而是更多地看到他面對生活時的豁達與真實。

央視出品,必是精品。這句話是一點沒錯的。這次的大型人文紀錄片《蘇東坡》就是央視為了紀念蘇東坡980年的誕辰。

蘇東坡是宋代文學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典範,他的詩詞書畫文均是精品,流傳已近千年。

蘇東坡不僅在國內備受喜愛,在國外也是備受推崇,享譽世界也。他是法國《世界報》唯一一位入選的「千年人物」的中國人。蘇軾的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國外經久不衰,他的在食譜上的發明——東坡肉,也遠渡重洋,流行世界。

此《紀錄片》努力還原蘇東坡的生命歷程,從考取功名,到三次貶黜,全方位展示其生命情感歷程的嬗變,從文學,藝術,審美,情感多個角度進行再次演繹,以展現他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的影響。

要對蘇東坡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自然少不了學界的學術研究者。完整的紀錄片中,出現了來自四川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哈佛大學、臺灣等優秀學者。

其中當以葉嘉瑩先生為中國學者的代表,葉嘉瑩是現今為數不多可以稱之為先生的學者,前後一共捐贈了3000餘萬元用於中國傳統的研究,據說,那是畢生積蓄。

現今96歲的她,依然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我國的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一樣,受人敬仰。

還有備受關注的康震老師,也是紀錄片中一個熟悉的面孔。康震老師自從《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就火得不要不要的,這讓他似乎有了一副明星面孔,可是他還是唐宋文學的研究專家。

還要提到的一位就是,周杰倫的黃金搭檔,方文山。方文山,雖是小學都沒畢業,但寫得一手好詞。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是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無關風月,你題序等一回」

這些煙雨朦朧,充滿古典氣味的歌詞,帶著質感,儘是唐宋詞的影子。他自己曾經也說,自己寫詞也不是隨意亂寫,也是要翻閱古書,查閱文獻的。

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就是「天青色等煙雨」這一句,天青色是暴雨驟雨即將到來時候的景色,等來的也只會是驟雨,不會等到「煙雨」。可是煙雨很美,也就沒改了。

可見方文山,對於寫詞的嚴謹,和學者做研究的嚴謹都同樣讓人敬佩。

前文說,央視出品,必是精品是有道理的,不光是學者雲集,央視爸爸也很用心。

此次紀錄片有三萬分鐘的拍攝素材,拍攝了15個月,歷程十萬餘公裡,足跡遍布美國,日本,中國的黃岡,眉山,杭州,海南……多個地方。

真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相關焦點

  • 稱葉嘉瑩「葉先生」,餘秀華惹爭議丨可是不稱先生,怎麼稱呼呢?
    葉女士也一樣可以。:網友認為,尊稱葉嘉瑩為「先生」不妥,似乎是以男性主義為中心,莫如稱呼「葉女士」。而對於鮐背之年的葉嘉瑩,同樣也可以「先生」呼之,這也並非沒有先例。所以餘秀華說「葉老師年紀大了,稱女士不合適啊」並沒有錯。
  • 《蘇東坡》紀錄片:比80億的電影都好看!
    《蘇東坡》全6集,以蘇軾的人生軌跡為縱軸,以蘇軾謫居黃州的這一特殊階段為橫斷面,以蘇軾黃州四年的生活及心路歷程為重點內容。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角度觀照蘇軾在黃州之前和黃州以後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 紀錄片《蘇東坡》全集: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只要你讀宋詞,就繞不過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只要你練書法,就繞不過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練書法不讀宋詞,怎麼也得吃飯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東坡肉…… 如果你愛蘇東坡,一定不可錯過——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關蘇東坡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
  • 《葉嘉瑩說杜甫詩》可以找到答案
    看《掬水月在手》,我們也許就會明白葉嘉瑩為何會如此熱愛杜甫。同樣的山河破碎,同樣的艱辛人生,兩個生命穿越時空的共鳴,如此動人。所以《葉嘉瑩說杜甫詩》,不僅僅是葉嘉瑩對杜詩的解讀,更是一個痛苦而蓬勃的生命對另一個痛苦而蓬勃的生命的共情和禮敬,所以讀這本書,特別能讓人體會到兩股生命熱流的交織,能讓人在領略杜詩魅力的同時,更領略生命的艱辛和這艱辛中迸發的蓬勃力量。
  • 紀錄片《蘇東坡》1-6全集(在線看+文字版+高清下載)
    本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同時,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全片共分為:《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等六集。
  • 周杰倫的《青花瓷》,歌詞唯美卻存在常識錯誤,方文山如何回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區。優秀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經在菊花落瓣的問題上面,犯過「常識性」的錯誤。民間傳說中,蘇東坡和王安石亦友亦敵。他們二人政見不合,卻經常有書信往來,在詩詞上進行較量。有一次,蘇東坡前去拜見王安石,而王安石剛好外出,在書桌上留了兩行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看,心想:菊花是最耐寒的植物。秋風吹菊花,菊花能落瓣嗎?於是,他拿出一支毛筆在舌尖兒上舔舔,補了兩句詩,告訴王安石菊花生在秋天,是不落瓣的,你知道嗎?
  • 紀錄片《蘇東坡》6集全(附視頻)
    紀錄片:《蘇東坡》導演: 楊光照 / 張曉敏類型:
  • 康震:詩意的生活,來自詩意的內心,詩詞從來都很酷
    他借詩詞出鏡,在《開心辭典》與王小丫解釋對聯平仄,在《漢語橋》為外國學子指點迷津,在《子午書簡》順長江而下暢談蘇東坡,在《向上吧!詩詞》裡與劉震雲「鬥智」,頻出金句······ 電視機外,他是一位能講、會講的好老師。
  • 《掬水月在手》:這部8.1分葉嘉瑩紀錄片,是每個人的年度最佳
    當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觀後,筆者和數位觀眾一起伴著陳粒演唱的《短歌》坐等到字幕走完,靜靜的沉浸在這了這無比寧靜的兩個小時觀影過程之中。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長恨歌》的寫作背景,白居易與友人同到馬嵬驛遊覽,友人認為,此等大事件若無人記錄,就會慢慢消逝。於是白樂天才揮筆寫就了這部傳世經典。由此聯想,如果沒有當今這些位拍攝了《掬水月在手》的電影人,打開電影記錄功能,承擔起時代之重責,這些關於葉先生事無巨細的記錄便難有影像這種鮮活立體的方式來傳世。從這個角度來講,這部作品的意義可謂偉大之至。
  • 視頻|紀錄片《蘇東坡》1-3集
    探尋聲音境界 還原誦讀本質這是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關蘇東坡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歷時兩年,走訪十餘國家國家地區,訪問數十名專家學者,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試圖還原一個最豐富、最本真的蘇東坡。春曉解說。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白巖松葉嘉瑩致敬「弱德之美」
    片方於今日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並宣布《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海報一經曝光,引起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網友評價「海報好看、口碑不錯」,「看的第一眼驚豔到不行」。海報以荷花為主題,反映了葉先生與荷花的淵源。葉先生生於六月第一天,父母為她取了小名——小荷子,故她平生對於荷花情有獨鍾,自少年時代即寫有詠荷之作。
  • 古裝劇《蘇東坡》,為什麼花落胡歌趙麗穎?
    假如你一直關注「愛上蘇東坡」,應該記得,央視版紀錄片《蘇東坡》我們可足足追了一年多,直到今年七月才姍姍來遲。因為喜歡蘇東坡,所以也愛看與之有關的種種。最開始看百家講壇「康震說東坡」,後來看林語堂《蘇東坡傳》,又刷完陸毅演的《蘇東坡》,再是讀了劉小川的《蘇東坡》,及至目前在讀的王水照《蘇軾傳》。此中種種,表面差異很小,內種乾坤有別,妙不可言也!
  • 《掬水月在手》被贊是今年最美紀錄片
    上周,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葉嘉瑩先生將近百年人生歷程的詩意描繪,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片目前在網絡上的評分高達8.2分,被認為是「今年最美的紀錄片」。本片是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終章,拍攝歷時一年,足跡遍及北京、天津、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這種大開大合的敘事策略,是本片最顯著的特徵,導演拒絕對文學大師進行人生況味層面的祛魅,僅是通過幾位受訪者不經意的講述,比如葉嘉瑩學生轉述葉父的一句「你們葉老師命很苦」,暗示其人生中的幾次起伏,而後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概括傳主一生,用個人傳記層面的幾處「留白」點綴於宏大歷史的講述之中。
  • 蘇東坡:世事如一場春夢爾!
    蘇東坡可謂是豪放派詩人代表,這種人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閃閃發光,吸睛無數的。他的一生喜詩詞書畫,愛酒肉禪茶。一半官場、一半山林、一半紅塵、一半禪佛。嚮往田園生活的閒逸,卻放不下功名仕途,但也能在出世和入世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
  • 蘇東坡的茶,才是你該幹下的雞湯
    「烏臺詩案」終於告一段落:充團練副使,不準擅離該地區,無權籤署公文。這一年,蘇東坡45歲。這是田野上最動人的時刻,東坡迎來了第一個麥穗金黃的季節。因為土地貧瘠,其他糧食種不出來,只能先種大麥。但大麥做出來的飯,又黏又酸,孩子們難以下咽,說是在「嚼蝨子」。
  • 評分8.2,《掬水月在手》被贊是今年最美紀錄片
    上周五,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葉嘉瑩先生將近百年人生歷程的詩意描繪,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片目前在網絡上的評分高達8.2分,被認為是「今年最美的紀錄片」。
  • 這部華語紀錄片斬獲多個電影節大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人物簡介葉嘉瑩本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主創團隊還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裡將這位詩詞大家苦難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掬水月在手》也是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終章。
  • 一片詩心、百年孤獨: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海放映
    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9日在上海率先點映。該片已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預計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1924年生於北京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她幼年學詩,師從顧隨先生,一生對中國古典詩詞吟誦、研究和傳播不輟。
  • 像這樣的紀錄片,再也不會有第二部了
    一面是好評如潮,一面是票房慘澹,這巨大反差的背後恐怕不止是紀錄片本身的問題,畢竟詩詞已經遠離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誰會去關心一個鑽研詩詞的學者呢?不論原因為何,《掬水月在手》所遭遇的冷與熱,都像極了這個時代的輿論眾生相:人們往往樂於口頭聲援,卻拒絕以實際行動支持,追逐風雅,以掩飾無知帶來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