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流行的謬論

2021-01-15 灼見


作者 | 梁實秋

本文摘自《就這樣走到了故鄉》

學養深厚加上文筆簡潔老練,使他的散文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幽默處溫柔敦厚,謔而不虐;議論犀利,情思雋永,不賣弄學問,文字樸實簡單卻耐人咀嚼。《流行的謬論》就是其幽默雋永風格的出色之作。


有許多俚語俗諺,都是多少年下來的經驗與智慧累積鍛鍊而成。簡單的一句話,好像含著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在言談之間,常被摭引,有時候比古聖先賢的嘉言遺訓還更親切動人。


由於時代變遷,曩昔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為圭臬,有些即使仍在流行,事實上也已近於謬論。如要舉例,信手拈來就有下面幾條:


 1  | 樹大自然直

 

一個孩子,缺乏家教,或是父母溺愛,很容易變成性情乖張,恣肆無禮,稍長也許還會沾染惡習,自甘墮落。


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悲觀的人就要認為這個孩子沒有出息,長大了之後大概是敗家子或社會上的蠹蟲。有些人比較樂觀(包括大多數父母在內),卻另有想法:「沒關係,樹大自直。」「浪子回頭千金不換」的故事不是常有所聞的嗎?

                                        

樹大會不會都能自直,我懷疑。


山水畫裡的樹很少是直的,多半是倚裡歪斜的,甚或是懸空倒掛的。「撫孤松而盤桓。」那孤松不歪不斜便很難去撫。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樹,是天造地設的投繯殉國的裝備,至今也沒有直起來。


當然,山上的巨木神木都是直挺挺地矗立著的,一片片的杉木林全是棟梁之材,也沒有一棵是彎曲的。這些樹不是長大了才變直,是生來就是直的。


堂前栽龍柏,若無木架扶持,早晚會東歪西倒。

 

浪子回頭的事是有的,但是不多,所以一有這種事情發生便被人傳誦,算是佳話。浪子而不回頭者則滔滔皆是,沒有人覺得值得齒及。


沒出息的孩子變成有出息,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而沒出息的孩子一直沒出息到底則如恆河沙數。

 

樹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孩子也是一樣。彎了的樹不會自直,放縱壞了的孩子大概也不會自立。


西諺有云:「捨不得用板子,便會縱壞了孩子。」約翰孫博士不完全反對體罰,孩子的行為若是不正,在他身上肉厚的地方給幾巴掌,他認為最是簡捷了當的處理方法。

 

 2   | 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這句話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很多人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未嘗不是一句善頌善禱的話,當事人聽了覺得很受用。


但是再想一下,一個輝煌的開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證,天下有這等便宜事?

 

 《詩·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比較平實的說法。我們國人做事擅長的一手是「五分鐘熱氣」,開始時激昂慷慨,鋪張揚厲,好像是要雷厲風行,但是過不了多久,漸漸一切拋在腦後,雖然口裡高唱「貫徹始終」,事實上常是有始無終。

 

參加賽跑的人,起步固然要緊,但最後勝利卻繫於臨終的衝刺。


最近看我們的一個球隊參加國際比賽,開始有板有眼,好一陣子一直領先,但是後繼無力,終落慘敗。


好的開始似乎無關最後的成敗。

     

 3   | 伸手不打笑臉人

     

笑臉是不常見的。


常見的是麵皮繃得緊緊的驢臉,可以刮下一層霜的冷臉,好像才吞了農藥下去的苦臉,睡眠不足的或是劬勞瘏悴的病臉,再不就是滿臉橫肉的兇臉。


所以我們偶然看見一張笑臉,不由得不心生喜悅。


那笑臉也許不是生自內心而自然流露,也許是為了某種需要而強作笑顏。臉不必笑得像一朵花,只要面部肌肉稍為放鬆,嘴角稍為裂開一點,就會給人以相當的舒適感。


我一向相信,笑臉是人際關係中可以通行無阻的安全證。即使人在盛怒之中,摩拳擦掌,但是不會去打一個笑臉人,他下不去手。

 

最近看了報上一則新聞,開始覺得笑臉並不一定能保障一個人的安全。


賠笑臉有時還是免不了挨嘴巴,事屬常有,我所見的這條新聞卻不尋常。


有一位不務正業而專走邪道的青年,有一天踉蹌地回家,狼狽地伏在案頭,一言不發。老母見狀,不禁莞爾。這一笑,不打緊,不知年輕人是誤會為譏笑、訕笑,或是冷笑,他上去對準老母胸前就是一拳。老母應拳而倒,一命歸西!微微一笑引起致命的一拳。以後下文如何,不得而知。

 

人到了要伸手打人的時候,大笑臉不但不足以御強拳,而且可以招致殺身之禍。但願這是一條孤證。

 

 4  |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狗是很聰明的動物,但不太聰明。


乞丐拄著一根杖,提著一個缽,沿門求乞,一條瘦狗寸步不離地跟隨著他。得到一些殘餚剩炙,人與狗分而食之。但是狗不會離開他,不會看到較好的去處便去趨就,所以說狗不算太聰明,雖然它有那麼一份義氣。

 

在兒女的眼光裡,母親應該是最美最可愛最可信賴最該受感激的一個人。人有醜的,母親沒有醜的。母親可以老,但不會醜。


從前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烏鴉歌》,記得歌詞是這樣的:「烏鴉烏鴉對我叫,烏鴉真真孝。烏鴉老了不能飛,對著小鴉啼。小鴉朝朝打食歸,打食歸來先餵母。『母親從前餵過我!』」


這是借烏鴉反哺來勸孝的歌,但是最後一句「母親從前餵過我」實在非常動人,沒有失去人性的人回想起「母親從前餵過我」,再聽了這句歌詞,恐怕沒有不心酸的。每個人大概都會為了他的母親而感覺驕傲,誰會嫌他的母親醜?

 

「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話沒有錯。


不過嫌貧愛富恐怕是人之常情,不嫌家貧這份美譽恐怕要讓狗來獨享下去。子嫌母醜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我就知道有兩個例子,無獨有偶。有兩位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家裡延見賓客,照例有兩位衣服破敝的老婦捧茶出去,主人不予介紹,客人也就安然受之,以為那個老嫗必是傭婦。久之才從側面打聽出來那老嫗乃主人之生母,主人嫌其老醜,有失體面,認為見不得人,使之奉茶,廢物利用而已。


狗不嫌家貧,並未言過其實。子不嫌母醜,對愈來愈多的人有變為謬論的可能。

  

✦ 摘自《就這樣走到了故鄉》✦



作為一位散文大家,梁實秋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閒適小品而聞名於世,代表作《雅舍小品》和《秋室雜文》曾被朱光潛認為「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學養深厚加上文筆簡潔老練,使他的散文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幽默處溫柔敦厚,謔而不虐;閒適處理趣兼容,恬靜灑脫。最可貴的是有自己不俗的見解,議論犀利,情思雋永,不賣弄學問,文字樸實簡單卻耐人咀嚼,這種優美、節制、含蓄的筆調,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宛如兩三知己燈下夜談,給人性靈的感動和處世的智慧。

                                                                                                        ——張堂錡


—THE END—

相關焦點

  • 【人文素養】梁實秋作品經典名句擷趣
    ——《雅舍散文二集•流行的謬論》朋友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與現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最乾脆:「我的朋友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些話近於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裡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裡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鍊。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
  • 梁實秋晚年的紅顏知己
    從臺北來淡水,我不由得記起了梁實秋,因為梁實秋是安葬在淡水一座面海的山上的。我也不由得記起梁實秋的夫人韓菁清。韓菁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她從小練過書法,臨摹《三希堂石渠寶芨法帖》,字寫得漂亮。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
  • 梁實秋:日偽黑名單上的人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梁實秋失聲痛哭。他涕泣著對大女兒梁文茜說:「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 北京淪陷後,梁實秋處境堪危。一天,北大同事張忠紱匆匆來告:「有熟人在偵緝隊裡,據稱你我二人均在黑名單中。走為上策。」 當時梁實秋教書之餘,翻譯莎士比亞作品。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這倆人大家都熟悉,就是梁實秋和汪曾祺。他倆寫過的食物不下百種,南北東西,硬菜點心小吃,琳琅滿目,真真是「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寫著寫著難免一種食物,大家都寫到了。今兒就來看看對於同一種食物,他倆的寫作功力誰更高一籌?
  • 梁實秋:你吃飯的方式,就是你的福報
    梁實秋一生喜歡交友,文化大咖中有半數以上都是他的摯友,他性格率真可愛,對朋友真誠。他曾對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都會去接你。如此熱情的態度,俘獲了多少友人的心。他跟朋友在一起時幽默風趣、灑脫自如、能說能喝。冰心曾稱讚過他:我的朋友中,男人唯有實秋最像一朵花。能得冰心稱讚的唯有梁實秋一人。
  • 資源分享: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
    然而,在中國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兩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實秋。朱生豪從1937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至1944年先後譯有喜劇、悲劇、雜劇等31種,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個歷史劇和全部詩歌沒有來得及翻譯。梁實秋1930年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從1936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8種,至1967年最終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共歷時37年。
  • 法治文苑 ▏梁實秋先生的幽默;媽媽的眼睛
    梁實秋先生的幽默幽默是一種大智慧。它既能體現一個人積極樂觀的處世方式和豁達的人生態度,也能彰顯一個人的品格和個性。許多學者名流,都不乏幽默的「天才」。如我國著名作家梁實秋,就是一個很幽默的人。有「神醫」之稱的晚清醫家王敬義是梁實秋的好友。他每次離開梁實秋家的時候,總要偷偷地在其門口撒一泡尿,梁實秋對此一直裝作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便自我曝短,但又自鳴得意地問梁實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嗎?」梁微笑著說:「我早就知道了,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這回答幽默詼諧,妙趣橫生,從中可以看出梁實秋的機智靈活和他對人的寬容大度。
  • 梁實秋與韓菁清—一段塵封的忘年戀,一曲唱不完的歌
    就在梁實秋寫完《槐園夢憶》之後,臺灣的出版社便邀請梁實秋回臺灣小住,安排審閱出版發行事宜,正是在臺灣的這段時間裡,梁實秋認識了另一個女子—韓菁清。於是,梁實秋與出版方的老闆,韓菁清和她姨父謝仁釗等人聚在一起聊,後來去了咖啡廳,大家各自聊天,只有一旁的梁實秋和韓菁清稍顯冷清,兩人只好相互點頭聊了起來,當梁實秋看到韓菁清懷裡抱著自己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不禁欣喜。
  • 李菁丨梁實秋與韓菁清:文學巨匠的傾城之戀
    她並不覺得他老,在她看來,梁實秋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這是比年齡更為重要的東西,這位博學且有幽默感的教授徵服了她的心。菁清的猶豫堅冰漸漸被梁實秋熾熱的愛所消融,她終於勇敢地接受了梁實秋的愛,無比喜悅地擁入他的懷抱。白髮紅顏遇知己,是白髮的幸運,也是紅顏的幸福。
  • 《白貓王子五歲》 梁實秋
  • 梁實秋與韓菁清 忘年戀的琴瑟之好
    那年,梁實秋71歲,在一次不幸的意外中失去了陪伴自己50多年的妻子;那年,她43歲,早已結束了第一段婚姻,父母哥哥早已去世,她在臺灣一個人生活多年。之後幾天,習慣早睡早起的梁實秋,總是早早地醒來,像被什麼牽引住了似的,他不由自主地去找她,想和她說說話。他發現,她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甚至都沒摸過麻將,是影視圈那個大染缸裡潔身自好的一朵白蓮。韓菁清是個晚睡晚起的「夜貓子」,不到下午2點不會起床。可每次她掀開窗簾,就看到他正伸長脖子佇立在她的樓前。
  • 梁實秋:《不如雅致的生活》,寂寞是一種清福
    有趣當如梁實秋。他說:你要是想一天不安生,就請客吃飯;你要是想一年不安生,就蓋房子;你要是想一輩子不安生,就娶姨太太。「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簡單、安靜、從容,這就是梁實秋的雅致生活。《不如雅致過生活》收錄了梁實秋先生以「雅致生活」為主題的代表作品。在梁實秋的筆下,飲酒、喝茶、照相、旅行、下棋、寫字、衣裳、婚禮、音樂、畫展、讀書等生活中瑣細平常的每一處,都透出一種閒適雅致有趣的情味,也有深刻睿智的洞見。
  • 西方「中國『新帝國主義』」謬論辨析
    這些為客觀思考西方「中國『新帝國主義』」謬論的本質和意圖提供了重要參考,但系統性和針對性分析仍顯不足。我們認為,受歷史、思維、現實和制度等因素的影響,西方「中國『新帝國主義』」謬論已經從單一維度擴大到多維層面,在理念和實踐關係上呈現明顯的錯位,暴露出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
  • 老男人與小女人:梁實秋與韓菁清,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不經意於網上看到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 張毅靜:四千個春天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愛情故事
    他們既非先知先覺的聖賢,又非雄才大略的英豪,他們只是因為「愛了」,所以,面對這個世界顯得不那麼奴性、不那麼順從、不那麼馴服,而是執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因此,讓自己的行為有了北島那句詩的詩意: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個人!  梁實秋就是這樣一個踐行者。
  • 曾經的女星韓菁清:從交際花到姐弟戀,最後歸宿是與梁實秋忘年戀
    三、曾經滄海後的歸宿——與梁實秋的忘年戀有一天,韓菁清跟姨夫謝仁釗一起到了華美大廈拜見剛到臺灣的梁實秋,然後請他去統一飯店喝咖啡。在喝咖啡的時候,姨夫遇見一老朋友在聊的甚歡,韓菁清就有機會與梁實秋聊天了。梁實秋得知「韓菁清」這名字的來自詩經並且是她自己取的,對她古文功底刮目相看了,當韓菁清背誦出《孟子》,梁實秋感到十分吃驚。他跟她談李清照、李商隱、李白、杜甫,韓菁清對這些人的經歷、作品都能說得上來,並十分在行。於是,梁實秋喜出望外,發出感嘆:「你這樣喜歡文字的女孩子,當初如果長在我家裡,那該多好!」
  • 梁實秋代表作《雅舍小品》誕生並不雅,與他齷齪不堪的婚外情有關
    在重慶,梁實秋曾與一位異性知己過從甚密。該異性知己姓龔,名業雅,是他的三妹梁亞紫在北京女師大的同學,湖南人。梁實秋是先認識龔業雅,後來才認識妻子程季淑的。梁實秋自己說「雅舍小品也是因業雅的名字來的。雅舍小品第一篇曾先給業雅看,她鼓勵我寫。雅舍小品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業雅先讀過再發表的。後來出書,序也是業雅寫的。我與業雅的事,許多朋友不諒解,我也不解釋,但是一直保留業雅的序作為紀念。」
  • 梁實秋:別做「孝順」孩子的父母
    作者:梁實秋;選自《人間意趣》;圖來自網絡 「梁實秋經典散文」實拍圖 點擊上圖 一鍵購買「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今之「孝子」深諱是說。 「梁實秋經典散文」實拍圖 點擊上圖 一鍵購買曾見一幅漫畫:一個孩子跪在他父親的膝頭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親的頭,父親眯著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
  • 警覺麥克納馬拉謬論的危害
    科研經費大小、論文級別高低、專利數量多寡,這些極易當量化為同一性數據的顯性指標,儘管其自身的評價同樣遭遇麥克納馬拉謬論,但絲毫不影響行管部門樂此不疲地堅持這一評價體系,因為大學排名看重的就是這些。而對於行管人員自身的考核,不就在於如何用政策驅動教師群體在這些指標上逐年屢創新高嗎?正是這種盲目的「重科研輕教學」,才會在高校中出現各種各樣「論文精英」、「課題新星」,卻無需在教學上付出與投入。
  • 憶文 她從臺北寄來花哨書信:葉永烈憶梁實秋夫人韓菁清
    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她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會寫詩填詞,年輕時偷閒填《蝶戀花》《玉樓春》《浣溪沙》,等等,深得劇作家、詩人顧一樵的讚賞。她到香港後,為報紙寫系列散文,如《夢中人》《車中人》《意中人》《途中人》等等。所以如果她「認真」寫書信,信就寫得很不錯。不過,她更喜歡從臺北給我打電話,往往一打就是半小時。